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分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958
颗粒名称: 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分会)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301-307
摘要: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渭水河畔的古陇西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继中国姓氏文化的代表——山东曲阜孔氏文化后的又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渭水河畔的古陇西郡是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李氏的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巍巍陇山,泱泱渭水,孕育了内涵丰富、源远流长的陇西李氏文化,它是继中国姓氏文化的代表——山东曲阜孔氏文化后的又一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
  陇西,秦代置郡,汉设襄武县。两千多年来,陇西为历代郡、州、府治所在地,是陇右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以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彪炳华夏文明史册,尤以天下李氏的“郡望”而闻名于海内外。
  据史料记载,李氏源自皋陶,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裔孙利贞避难食木子而得全,始改“理”为李,成为得姓始祖。至老子李耳创立了道家学说,流芳百世。李耳九世孙李崇为陇西守,即陇西房始祖。
  李氏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经久不衰,根深叶茂。到大唐帝国,李姓之多,真可谓“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李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建有大成、西凉、唐朝、后唐、南唐等12个政权王朝,称帝者58人。他们名人辈出,将相满门。李耳、李斯、李广、李陵、李特、李渊、李世民、李白、李商隐、李朝威、李公佐、李复言、李春、李冰、李纲、李贽等都名垂青史,李大钊、李公朴、李政道、李四光等闻名近世。生长于陇西成纪的李渊父子,统率10万关陇军,逐鹿九州,一统天下,文治武功,至为煊赫。修《氏族志》时,以李姓为天下姓氏之冠,并诏令天下李姓皆以陇西为“郡望”,且对受封归降的显赫之士广赐李姓。李唐王朝开疆拓土,影响遍及欧亚大陆。李氏子弟分封神州各地,“陇西堂”号从此遍布四海。于是出现了“天下李氏出陇西”“故言李者必称陇西”之说。在中国可考的九千多个姓氏中,李氏人口之众达1亿之多,占7.9%。在海外,李姓主要分布于越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美国、英国、德国、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毛里求斯、日本等国家,几乎遍布全世界。陇西,作为一个姓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地域的名称,它已被视为一个蔚为壮观、博大精深的文化概念,无怪乎散居世界各地的李姓同胞对“陇西”怀有深切的亲情。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广大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对祖国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到大陆寻根、敬祖、认宗的活动越来越多。旅居海外的李姓人士和国内一些省市的李姓人士均认为李氏的“根”在陇西,共尊“陇西”为郡望,“陇西堂”为堂号。1987年日本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原广东梅县客家人)携子女来陇西寻根访祖,到当地老百姓家里访问。她回到日本后来信说:“我像回到温暖的家乡,受到亲人的款待,心里感到那么温暖……爱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在海外盼望着祖国的繁荣……”同年,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德冲破台湾当局的禁令,毅然到大陆来采访,他说:“我是客家人,远祖在陇西,想到祖地来看看。”其后不久,台湾的6位李姓同胞自愿组织起来,途经西安市来到陇西县永吉乡李家沟山头的“李靖庙”遗址,焚香礼拜,满足他们的夙愿。1990年11月,以台湾李坤一为团长的“世界李氏宗亲敦睦访问团”一行专程来兰州访问,并表示愿出资修复“陇西堂”,以便世界各地的李氏同胞拜祭先祖。
  县委、县政府认为,陇西李氏文化是陇西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组织力量进行了广泛的史料挖掘、征集和研究,经过大量的考察论证后,于1992年6月报经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相继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甘肃省陇西堂筹建委员会”,后又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其宗旨是: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对陇西李氏文化渊源、发展的研究,加强与海内外李氏同胞的联系,沟通感情,增进共识,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贡献力量。几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海内外李氏同胞和各界同仁的鼎力支持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按照“文化搭台,旅游牵线,经贸唱戏”的总体思路,开展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和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修复工作。
  特别是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名誉会长李子奇等领导非常重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工作,并经常给予业务工作指导,协调解决经费等问题。许多海内外学术研究单位(团体)、李氏文化组织、专家学者和李氏族人都对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给予极大关注和大力支持。县委、县政府把陇西李氏文化作为全县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回顾总结几年来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陇西李氏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李氏渊源、根祖支脉、迁徙与发展,而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千百年来李姓人士特别是杰出人物在中华历史和文化发展中的卓越贡献和创造的优秀成果,为当代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借鉴。1992年以来,我们广泛收集整理了李氏族谱、名人传记和研究论文,在国内聘请了三十多位专家学者,认真开展陇西李氏文化研究。1994年5月在陇西召开了“陇西李氏文化全国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交流了富有历史学术价值的研讨论文29篇,用大量的史实论证了陇西李氏文化渊源,李氏家族的繁衍播迁、支系分布及对人类的贡献。
  海内外24家新闻单位对论文研讨、会议实况进行宣传报道。会后我们对研究的成果经过整理筛选,编辑出版了《陇西李氏文化专辑》。此后,广泛搜集整理资料,相继出版了《陇西李氏文化续集》《首届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集锦》,同时编印了《李氏“根”在陇西》《致全世界李氏同胞的一封信》《陇西李氏文化源流》《陇原名城——陇西》等资料,大量向海内外散发,深受海内外欢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截至目前,已征集到的陇西李氏文化研究论文有五十多篇、《李氏族谱》三十多部及大量相关资料。这些研究论文,史料丰富,内容翔实,观点鲜明,论证透辟,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拟分辑刊印,与读者见面。还拍摄了《根叶情》《李氏文化源流》《我李百万叶》等电视专题片,举办了“陇西李氏文化展览”制作宣传版面三十多块,陈列书画作品二十多幅。总会顾问汪钺先生编写了电影文学脚本《陇西情》和《陇西兴唐》,其中《陇西情》在1997年《文史与鉴赏》第二期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有关方面即将改编拍摄成电影。原陇西县文化馆馆长常孝行编写的秦腔剧本《风云陇西堂》,由定西秦剧团在兰州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演出成功。
  二、广泛开展舆论宣传工作。几年来我们通过信(电)函往来、资料交流、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陇西及其陇西李氏文化,收到良好效果,扩大了陇西李氏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提高了陇西、全区乃至全省的知名度。1995年5月16日,原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张吾乐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的全球广播频率,向海外发表了以《诚邀五洲宾朋,共同开发甘肃》为题的广播讲话,把甘肃四大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文化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发布。原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天昌以《弘扬李氏文化,扩大甘肃影响》为题于1995年7月1日在《甘肃日报》发表了文章,进一步强调了陇西李氏文化的重要性和近几年来取得的成果及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的意见。据不完全统计,1992年以来,在《甘肃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广播电视报》《民主协商报》《青海经济日报》《兰州晚报》《定西报》、中央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甘肃广播电台、定西电视台及《南洋商报》《香港商报》等海内外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有关陇西李氏文化的文章达一百多篇,编印专辑、专论等十多种,拍摄各种照片二百多张,编写电视、电影剧本5本。1999年1 1月还为兰州大学信息中心提供了资料,该中心通过国际互联网对陇西及其陇西李氏文化向世界进行了宣传。江西、浙江、江苏、云南、广西等地的李氏组织和李氏族人还采用交流资料、播放录像(音)、举办研讨会和祭祖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陇西李氏文化,形成强有力的舆论氛围,海内外对陇西李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三、加强与海内外李氏的联谊。为了发挥陇西李氏文化的“窗口”作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广开门路,广泛交流,以文会友,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相继与日本、韩国、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以及大陆29个省、市、自治区的李氏组织和李氏族人进行广泛联谊和交流。1995年6月,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组团考察访问了新加坡及我国香港、澳门等地的李氏组织,增进了共识,加强了联谊,广结了朋友。1996年8月,马来西亚李氏总会副会长、马六甲李氏宗祠主席李光楣先生率团(一行11人)首次来陇西寻根访祖。在10月20日《南洋商报》上刊登了《李氏发祥地——陇西纪行》及《根在陇西》两篇报道文章;接着在11月24日又发表了一篇题为《谈姓氏文化及陇西李氏》的文章。1997年5月13日(农历四月初八日),由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省外办(侨办)、省旅游局、陇西县政府共同举办了文化研究总会;省外办(侨办)、省旅游局、陇西县政府共同举办了“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应邀参加这次活动的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八十多名李氏宗亲和广西、北京、贵州等16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名李氏同胞及省、地领导共三百多名贵宾云集古城陇西,参加了陇西堂、李家龙宫、文峰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药圣李时珍塑像落成剪彩,观看了陇西民间舞蹈“云阳板”表演、陇西文物书画展,开展了文化艺术交流,并进行了经贸洽谈。海内外李氏为观光节捐款13万多元。《香港商报》对观光节进行了整版宣传报道,发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和中国澳门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会后我们整理编印了《首届陇西李氏文化旅游观光节集锦》,向国内外散发。这次观光节的举办,不仅对于“文化搭台,旅游牵线,经贸唱戏”,吸引外资,振兴地方经济,促进陇西和甘肃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更好地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海内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陇西,让陇西走向世界”,促进祖国两岸和平统一,促进改革开放,稳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四、修复和保护陇西李氏文化遗址遗迹。几年来我们在省、地方领导和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省财政厅等单位的大力关怀和支持下,多渠道筹措资金九十多万元.对现存始建于唐中叶的陇西堂、李家龙宫、太白故里、太白井、五李亭、李贺墓、李贺南园、李靖庙、读书堂等遗址遗迹进行了维修和保护,重点对李家龙宫的头天门(北天第一门)、西主殿、南北两侧殿、北殿、过厅、文化龛等古建筑进行了维修,并修建了龙宫围墙和荷花池,完成了龙宫环境的硬化、绿化和美化,基本具备了中外游客祭祖观光的条件。在仁寿山设立了“陇西堂”主祭堂,完成了“陇西堂”的规划设计和项目申报工作。
  为了进一步发挥陇西李氏文化的“窗口”作用,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大开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今后的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加大陇西及其陇西李氏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陇西,让陇西走向世界,争取社会各界对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二是广泛收集各种史料,不断拓宽研究领域,整理研究成果,编辑出版《陇西李氏文化专辑》系列丛书,向海内外散发。三是进一步加强同海内外李氏组织的联谊和交流,增进了解,联络感情,进而招商引资,开展经贸合作。四是多渠道筹措资金,修复陇西堂、李贺墓等李氏文化遗址遗迹。规划兴建的“陇西堂”选址在仁寿山,总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概算投资3199万元,计划建设迎宾区、朝祖区、祭祀区等。该项目已通过计划部门上报,争取列入国家西部开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修建李贺墓、李贺南园、太白故里、太白井、李靖庙等遗址遗迹,以更加崭新的面貌接待中外游客。
  热忱欢迎海内外李姓同胞和各界人士来陇西寻根敬祖,旅游观光,宣传陇西,投资开发建设陇西,让李氏的发祥地——陇西在丝绸古道上再现辉煌!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耳
相关人物
李斯
相关人物
李广
相关人物
李陵
相关人物
李特
相关人物
李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