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训(之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930
颗粒名称: 祖训(之二)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285-287
摘要: 夫论治者必称齐家,家者,身之推治之本也,身不修,家人无所取正,而后家必不齐;家不齐则仁让何由而兴,九族何由而睦,故齐家本之修身,以身为家范也。唯立家规以约之,则式谷本之义方,而家齐俗美,王谢可以重晋,崔庐可以重唐矣。凡为孙子各宜遵守,庶几彬彬乎礼义之化,治平之风哉,志祖训。
关键词: 祖训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夫论治者必称齐家,家者,身之推治之本也,身不修,家人无所取正,而后家必不齐;家不齐则仁让何由而兴,九族何由而睦,故齐家本之修身,以身为家范也。唯立家规以约之,则式谷本之义方,而家齐俗美,王谢可以重晋,崔庐可以重唐矣。凡为孙子各宜遵守,庶几彬彬乎礼义之化,治平之风哉,志祖训。
  重族谱:夫族谱者,所以记祖宗之功德也,必世修之,而后不忘,三世不修,谓之不孝。
  重丧祭:夫子孙以尊祖敬宗为本,报本追远为孝。凡有丧祭必诚、必信、必躬、必亲,不可苟且怠情。
  立祭田:夫无田不祭乃士庶人之常是,凡有力者宜立祭田,以为祭祀之资。
  定祭祀:夫枪祀蒸尝四时之常祭,而祭必礼。孔子尝言之:“今于四者不能时举尤当举,其俗者,之所重者”,春秋则祭于坟,中元则祭于寝盖。家有贫富不同,而水木之念不一,则一为子若孙者,务要随分尽情,勿缺此典。豺獭尚知报本,人可不如乎!切宜重之。
  护坟墓:夫墓者,祖宗之形魄在焉,弗可轻也。凡遇春秋两祭则率子孙祭扫封植,苟有破坏即当修理。墓必有禁,古时吾族禁其有分一品官九十步,二品官八十步,三品官七十步,四品官六十步,五品官五十步,六品官四十步,七品官以下三十步,庶民九步。四方各如步数载在旧典可考也。禁之内唯本族子孙则许其依祖造坟,附葬不可阻止,但不可逼近祖坟,苟有外姓窃侵入禁内者,众共阻之。勿得徇情,受财轻弃祖地。违者,族房长执家规责罚,记名以惩之。
  推宗子:夫宗子者,承大宗之子也,分卑而名尊,虽诸父昆弟不得以分临之。大宗无嗣,以支子之长者继之,宗子方可上承宗祧,而宗祊不祊紊焉。
  统宗盟:大宗族之事不可无统。应当族之长者主其事,又择族之子孙贤能果断者二三人相与秉公谋划,议定而后行之。勿执己见以致不平之诮。
  择师傅:盖名门,以诗书为尚。择师教子其大事也,隆师重学其大端也。能如是,则子弟虽愚,必明矣。为子弟者亦勿安于暴弃,以辱先人,庶不负贤父兄择师之意。
  避名讳:旧谱中有犯于父行,祖同孙胄,犯祖讳者比比而是,于义不合。今后虽族姓蕃衍不能全忌,亦当于名字间稍为互换则尊卑有别。
  习礼义:盖宗族以礼义为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此敦睦之道也。
  为子弟者,须期安分行之,稍为不顺即是悖逆。为父兄者,亦当相爱相敬,勿得以尊凌卑过为责备,以取不逊之辱。苟有违者,族长秉公定其是非而责之。
  崇仕进:如子孙有登仕者,承沐朝廷恩典,封赠父母,是显祖光宗之孝子也。举族具三币劝之,仍记于谱,以奖其美。
  珍人品:如宗族中有忠孝廉节,齿德道学,足当公论者,族房长举其行谊,闻放长官,次奖其贤,仍记于谱,以荣之。
  褒贞烈:如宗族中裙钗女辈中年少孀居,务以柏舟矢志冰薜,如剔目不嫁,绝粒捐生,投崖赴堑以避污辱之类,此贞烈妇必录于夫之名下,又特书以彰之。
  恤孤寡:如宗族中孤儿寡妇,茕独无依者,皆吾一本也。族长率其子孙随其亲疏而周恤之。勿致流落,以辱先人。此厚道也。
  谨议婚:夫婚姻乃万世之原。同姓,世世而婚姻不通,礼重之矣。苟娶同姓,以混男女之别,是春秋之所禁也。是故,不见于庙,不书于策。
  族中五代之内,子女勿得互相嫁娶,以贻甲辰孟子之诮。议婚者切戒焉。
  训子弟:夫子弟之贤父兄有光焉,反则是玷祖父多矣。然,未必皆子弟之过也。为父兄者,宜严以律之,劳以成之。或士、或农,无论贫富俱要用心送之读书明理,理见得透,做事自无过举,不然贤不肖之相去者几希。
  挽气运:夫气运有盛衰,家道有隆替循环反复,理之常也。所以挽回之者存乎人而已,为子孙者,勿曰吾富贵矣而溺于骄奢,吾贫寒矣而安于卑下也。当念祖宗之功业,子孙之嗣续,富贵者抑以保长盛,贫寒者勤励以图复兴。如是,则家道常隆而无替矣。然,读书乃起家之本,循理乃守家之本,二者大要尚其念之。
  明嗣续: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宗族中不孝而有折技者,忍于曹腾魏明之辈收养他人,于以绝吾之真血脉乎?此立嗣之法,不可不明也。
  然,嗣之立,必求之亲支,亲支无可立,而后取之小宗,小宗无可立,而后选之大宗。又须世次昭穆顺者而后可。不然,弟继兄后,是叔可以侄班也。孙继祖行,是卑与尊齿也,后之立嗣者,谨之戒之。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