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的祖籍和郡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875
颗粒名称: 李唐的祖籍和郡望
分类号: K820.9
页数: 6
页码: 259-264
摘要: 李姓始祖,论说有四: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二是皋陶公,三是血缘始祖利贞公,四是太上始祖伯阳公。前三位系传说人物,伯阳公李耳最早见诸史籍,因周以前未见有李姓,《左传》所载二十姓,也没有李姓,《史记》载:“自同有老聃,姓李。”那就是说,李耳是李姓最早的始祖了。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李姓始祖,论说有四: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轩辕黄帝,二是皋陶公,三是血缘始祖利贞公,四是太上始祖伯阳公。前三位系传说人物,伯阳公李耳最早见诸史籍,因周以前未见有李姓,《左传》所载二十姓,也没有李姓,《史记》载:“自同有老聃,姓李。”那就是说,李耳是李姓最早的始祖了。
  李唐是根据中国史籍认定自己的始祖的。武德三年(620年),唐太祖李渊尊封李耳为始祖,并在其祖居地今日鹿邑大兴土木,建筑宫阙殿宇,唐太宗李世民命令编纂百卷巨著《大唐氏族志》时,下诏:“朕之本系,起自柱下。”(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藏宝柱下,故亦称柱下史),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提倡道教尤力,开元二十九年(714年)下令两京和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置生徒令习老子、庄子和列子,每年依明经令考试取仕。李唐隆重认祖的举措,影响有唐一代和各个方面,大诗人李白、贺知章等,由于信奉道教,一个诗句飘逸豪放,神韵自然,一个旷达纵诞,最后归隐到鉴湖去了,等等。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胡适先生甚至以为“老子是全世界第一个政治家亦是文化之开创者……”[1]李唐认定其为始祖,后辈李姓自无异议。1300年来,世界各地的李氏宗亲组织在重要的纪念场所和祭祀活动中,供奉的都是老子,台北李氏宗亲总会春秋二祭均设老子神位,礼堂称作玄元殿,1995年8月20日在旧金山举行规模宏大的“美洲第十五届李氏宗亲日”,会场正中就悬挂着骑在青牛背上的老子巨幅画像。老子为李氏始祖,当无异议。
  老子生活的年代,史书上说法不一,但对其籍贯的记载大都一致:他是楚国苦县励仁乡曲仁里人。苦县原系陈国的相县,后被楚占,陈复国后,改相县为苦县,故其生时言,为陈国相县人,存其卒时言,为楚国之苦县人,相、苦二县,实为一地,即今日河南鹿邑县。所以近年河南省拍了一部《李氏春秋》电视片,受到海内外李姓同胞的欢迎。因为它有史实依据。
  姓氏字、谱牒学研究中,还有一个姓氏文化之“根”的称谓,叫作“郡望”,《辞源·郡望》条“每郡中各有显贵之氏族,谓之郡望,言一郡所仰望也”。一个姓氏,为全郡所仰望,自然使他们感到光荣和自豪,枝叶繁衍,世代相传,无论天涯海角,他们都惦记着祖先创建辉煌业绩之地,这种文化上、感情上割不断的联系,是中华民族姓氏文化中独有的光彩。
  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寻“根”意识,突出的有美国黑人作家阿历克斯·哈利著的小说《根》,作者“因缺乏归属感而觉得身为黑人是可耻的”,因而花了12年时间在非洲找到了6世前的祖居地,写成了轰动世界的“超级市场的超级畅销书”。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情,远远超过了归属的意境,悠久的历史沉积了古老的文化,寻根意识淡薄,郡望意识厚重,前者展示的是先祖的栖息之地,后者闪烁着先祖的智慧之光。这从李氏族人对其郡望陇西的深厚感情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
  李唐祖籍是陇西成纪。李渊三代袭陇西公爵,他取代隋朝帝业的嫡系军旅叫关陇军,做了大唐开国皇帝以后,将其爱子李世民封为陇西郡公。贞观盛世的唐太宗亲自下诏:李姓的郡望是陇西。李姓成了国姓,帝业和陇西密不可分。当时的李姓大诗人念念不忘陇西,诗仙李白多次提到:“吾本陇西布衣”“陇西布衣,流落楚汉”“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诗鬼李贺也高歌常咏:“陇西长吉摧颓客,酒栏感觉中枢窄。”宋代学者郑樵在其所撰《通志》中说,“故言李者必称陇西”是有根据的论语。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李氏宗亲组织,在其高大的建筑物上都要用汉字写上“陇西”二字。,南亚众多的李氏宗亲组织前面,也要加上“陇西”二字。这种亲切的、珍贵的认同情感,确实为中华文化所独有。
  话说回来,李唐祖籍是鹿邑,李氏郡望是陇西,对这样的史实,历朝历代,持不同论述者也不乏其人。就在盛唐,陇西李氏的声望如日中天之时,因唐太宗认定其先祖是李耳,并极力推崇道教,诏令“道士之冠在僧尼之上”,把佛教徒降为二等信徒,这就引起众多憎尼的不满。有一个法琳和尚引经据典,证明李唐不是陇西李,而是拓拔达闇的李(李闇也是汉族的李,属于鲜卑,系阴山代族名门)。唐太宗闻说有人竟敢否定陇西李,龙颜不悦,迫使法琳和尚收回了此说。明目张胆以法定形式篡改陇西李的是武则天制造的《姓氏录》事件。这一事件是分为两步走的,第一步,永徽六年(655年),高宗废杀了王皇后,正式册封武则天为皇后,“敕旨四海望族”,考定天下26个高门望姓,前10姓为“国之柱”,后16姓为“国之梁”,“国之柱”之首姓陇西李,改为武阳李,占一个“武”字的目的达到了;第二步,4年以后,即显庆四年(659年),武后便正式把《大唐氏族志》改名《姓氏录》,武姓便成为天下首姓了;但为时不长,50年以后,在清除武周残余影响下,“柳坤等后加刊纂姓系之录,乃定柱石之宗”,陇西李又恢复了其尊荣的地位。
  近年海内外研究李姓的文章中,有几篇重要的论文,都说李姓有众多的郡望和堂号,有的甚至说:“他们所拥有的堂号和郡望之多,实在是难以想见的。”[1]产生这种误解的原因,大概是李姓家族庞大所致。唐太祖有22个儿子,唐太宗有13个儿子,均授王爵,遍布全国,各成支系,赵郡李姓早已是望门;还有定著4房、定著房39、李氏11望等,他们各出英才,各建功业,但其所居地不能尊称郡望。旧本《百家姓》所释一个姓氏一郡望,是符合历史真实的。李姓和其他主要姓氏都一样,郡望只有一个,就是陇西。至于堂号则就不尽相同了,其他大姓衍生各地的支系,为了保持亲近的血缘关系,有的另起了堂号,李姓迥异于其他姓氏者,即遍布世界各地的李姓堂号都叫陇西堂。郡望、堂号均取陇西者,盖固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之说,因而对“陇西”二字特别眷恋所致。
  近日还发现这样的文章,标题是《李唐祖籍在狄道——今甘肃临洮》[1],行文前的黑体字题示说:“天下李姓皆冠以‘陇西郡’三字,以示李氏族人始于陇西。但陇西指的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狄道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而非今日之陇西县。”这些提法都很新奇。除去武则天,李唐的19位皇帝,都认定他们的祖籍是楚国苦县,作为陇西公的李渊和陇西郡公的李世民,当时就坐镇在今日之陇西县,他们不去近在咫尺的狄道去祭祀先祖,而要跑到千里之外的鹿邑去大兴土木,这个极简单的事实,不宜轻易否定李姓确系一个庞大的家庭,仅凭一支一系一人一事或后辈儿孙的零星碑碣,就想改变李唐的祖籍,尚不足以服人。“言李者称陇西”,当然指的是陇西郡所辖的广大地区,至于说“是战国、秦汉时期以狄道为郡治的陇西郡辖地”,那就不够准确了,因为战国、秦汉时期,还没有郡望这样的词汇。1990年出版的《辞海·郡望》条:“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之世族,谓之郡望,意即世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众多姓氏学论者,也说郡望产生于隋唐,魏、晋至隋、唐,陇西郡治在今日陇西县,当然不能是狄道了。至于“天下李氏,寻根陇西”,是不是今日之陇西县,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广东梅县李氏大宗祠所藏李氏族谱载:“五十五世祖,虎公。显妣周氏,公名克权,为魏将军,受封为陇西公,李氏陇西之名由此。”这一点很重要,李虎被追封为陇西公后,李氏便和陇西有了乡土亲缘关系,这时陇西郡的郡治就在今日之陇西县;李昞袭陇西公爵后,就在郡治所在地,即今日陇西县理政庶务;李渊7岁袭陇西公爵时,当然应在郡治所在地,即今日之陇西县,李唐三代在今日陇西县发迹,李渊父子在今日陇西县创业,“陇西兴唐”,即由此始。李世民诏令李氏郡望为陇西,即今日之陇西县,足可堪当代表。所以有的学者作出结论:“李氏子孙走得再远,都可以溯源寻根,追至陇西(今甘肃陇西)。”[l]并且明确指出:“唐朝时的‘陇西’概念,当指今甘肃省的东南部,以今陇西县为中心之地。”[2] “以陇西县为中心”说得符合实际:自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至唐贞观元年(627年),前后400年间,陇西郡的郡治就在今日之陇西县。唐太宗为了巩固边防、抵御外侮,废除郡、县制,实行道、州、县制,分天下为10道,道之权力极大;“诸州军政,皆归掌管”,10道之中,陇右道管辖地域最大,包括今日之甘肃、新疆、青海20州之地。依据顾颉刚先生所编《唐帝国和四邻图》中唐朝势力扩展到中亚和里海以东地区来看,陇右道管辖了大唐的半壁江山,当时的陇右道道治在渭州,也就是今日之陇西县。后人形容当时的渭州“望著河西”“势控西域”,似不为过。87年后,即开元二年(714年)置陇右节度大使,陇右道道治迁到鄯州(今青海东都),渭州置陇西郡中都督府,今日之陇西县仍然是陇右政治、军事中心地区之一。大元帝国八十多年间,巩昌总帅府管辖地区除今日甘肃河东地区全部州县外,还包括了今日四川西部和陕西南部的部分地区,帅府就在今日之陇西县。清朝初叶,陕甘总督帅府在西安,署理甘肃庶务的右布政使司在巩昌(今甘肃陇西县)。康熙八年,右布政使司迁往兰州后,巩昌府还辖有10县之地。抗日战争开始后,国家民族处于极端艰难贫困之中,位于甘肃中部地区的陇西县,则更是败落荒寂之极。1938年,顾颉刚先生在其《西北考察日记》中说:“大抵临洮似小康之家,虽不富裕,而精神抖擞;渭源似贫家,仅有粗茶淡饭;陇西则似破落大户,此间城墙与鼓楼等建筑,颇有省会气魄……”说魏、隋之郡治,盛唐之道治,大元之总帅府,大清之布政使司到现代之“省会气魄”,1700年间,今日之陇西县,确系陇右地区的政治中心,它代表李姓族人的郡望,论情论理,当之无愧。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区之一,严肃、认真、平实、公允地介绍甘肃的文化历史,甘肃同胞引以为荣,如果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敬请学者专家指正。
  1995年12月6日于兰州

附注

[1]胡适:《中国哲学史》。 [1]台北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所编《李氏源流》《李姓的陇西郡和赵郡》。 [1]台北《甘肃文献》第44、45合刊本《李唐祖籍在狄道——今甘肃临洮》。 [1]《中华姓氏通书·李姓》。 [2]同上。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汪钺
责任者
李渊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