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在唐朝各阶段的分布情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852
颗粒名称: 宰相在唐朝各阶段的分布情况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220-222
摘要: 14位宰相在唐朝各阶段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太宗时1人(李靖)、高宗时1人(李义琰)、武则天时3人(李迥秀、李昭德、李道广)、玄宗时1人(李元纮)、后期8人(李揆、李蔚、李逢吉、李晟、李训、李让夷、李程、李石)。下面就对这几位宰相略作分析。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14位宰相在唐朝各阶段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太宗时1人(李靖)、高宗时1人(李义琰)、武则天时3人(李迥秀、李昭德、李道广)、玄宗时1人(李元纮)、后期8人(李揆、李蔚、李逢吉、李晟、李训、李让夷、李程、李石)。下面就对这几位宰相略作分析。
  太宗时有陇西出身的宰相李靖,李靖是唐初颇为重要的一个人物。
  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统一北方的指挥者是李世民,而占唐朝四分之一版图的南方地区则是由李靖统一的。他平萧铣,越岭南,招降岭南冯盎,“得伪郡凡九十六,户六十余万”[1],辅公祏反,再由李靖平定。唐高祖李渊盛赞李靖:“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2]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又与李勣联手灭掉曾使唐皇屈辱称臣的突厥。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3]唐高祖、唐太宗雪耻之后的兴奋之怀情溢于言表,“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4]。李靖还“通书史”[5],他所总结、创立的兵法是孙武以来最重要的兵法。[6]武艺高强的唐太宗对李靖都十分信服,他曾对李靖说:“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7] 高宗、武则天时陇西李姓宰相有4人。武则天当政后抑制关陇集团和世家大族,以科举的形式提拔了大批庶族地主和各方人才。在这种形势下,陇西李氏这样的著族中的一些人也不得不顺应这种潮流,像李义琰“少举进士”,“麟德中为白水令,有能名”[8]。李迥秀“弱冠应英材杰出举,”“则天雅爱其才甚宠待之”[9]。李昭德“少举明经”[10],甚为武则天信任。而庶族出身的李道广却以门萌入仕,也以才能受到武则天的赏识,“道广、武则天时为汴州刺史。时属突厥及契丹寇陷河北,兼发河南诸州兵募,百姓骚扰,道广宽猛折衷,称为善政,存心抚,汴州独不逃散”。
  李义琰在高宗欲将大权交给武则天时坚决反对,“时天后预知国政,高宗尝欲下诏令后摄知国事,义琰与中书令郝处俊固争,以为不可,事竟寝”[1]。另外三位陇西李姓宰相则是武则天的坚决支持者,特别是李昭德在唐代历史中所起的作用绝不可小视,他对于中央政权由武周回归李唐起了重要作用。《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厥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从上面的统计和分析看,陇西李氏著族在武则天时有3人做到宰相,人数不少。我们不可忽略这样两方面的事实:一方面是武则天尽管打击士族,但她同时更需要一批有才能的大臣辅佐她,在才能和出身发生冲突时,武则天更多选择的是才能;第二方面我们也看到,尽管著族在心理上依然保持着一种优越感,但现实政治中他们已无法仅凭其出身而飞黄腾达了,他们不得不从多方面顺应历史的潮流,如参加科举以求仕进等。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