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陇西李氏官员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850
颗粒名称: 唐代陇西李氏官员概述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220-226
摘要: 在唐代,陇西李氏在唐政权中做官的人数很多,上到宰相,下到县中的小官,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在唐代,陇西李氏在唐政权中做官的人数很多,上到宰相,下到县中的小官,他们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陇西李氏中的宰相情况: 按《新唐书》卷72上《宰相世系》卷2上载:“陇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二曰姑臧,三曰敦煌,四曰丹阳。宰相十人。”“武阳房有迥秀;姑臧大房有义琰、蔚、揆、逢吉;丹阳房有靖、昭德;又有道广、元、纮、晟。”据此,陇西李氏在唐代出了十位宰相。但从两《唐书》传记所载的情况看,陇西李氏宰相并不止此,还有文宗时的宰相李训、武宗时的宰相李让夷。按《新唐书》卷179《李训传》记载:李训,“故宰相揆族孙。”《旧唐书》卷169《李训传》“肃宗朝宰相揆之族孙也”。这样,李训应属姑臧大房一支。《新唐书》卷181《李让夷传》载:“李让夷字达心,系本陇西。”《旧唐书》同样载其出自陇西。李让夷应是出自陇西李氏非世族的一支。此外还有两位李姓宰相,新、旧唐书所载其郡望不同,这两位宰相就是李程和李石。《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和《新书》传载二人乃唐襄邑恭王神符五世孙。《旧唐书》卷167《李程传》载:“李程字表臣陇西人。”《旧唐书》卷172《李石传》载:“李石字中玉,陇西人。”由于目前材料有限,二人的郡望暂无法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暂将有异议的二人归入陇西。这样,在唐代,陇西李氏共出了14位宰相。
  14位宰相在唐朝各阶段的分布情况是这样的:太宗时1人(李靖)、高宗时1人(李义琰)、武则天时3人(李迥秀、李昭德、李道广)、玄宗时1人(李元纮)、后期8人(李揆、李蔚、李逢吉、李晟、李训、李让夷、李程、李石)。下面就对这几位宰相略作分析。
  太宗时有陇西出身的宰相李靖,李靖是唐初颇为重要的一个人物。
  在唐初统一战争中,统一北方的指挥者是李世民,而占唐朝四分之一版图的南方地区则是由李靖统一的。他平萧铣,越岭南,招降岭南冯盎,“得伪郡凡九十六,户六十余万”[1],辅公祏反,再由李靖平定。唐高祖李渊盛赞李靖:“李靖是萧铣、辅公祏膏肓,古之名将韩、白、卫、霍,岂能及也!”[2]贞观四年(630年),李靖又与李勣联手灭掉曾使唐皇屈辱称臣的突厥。唐太宗颇有感慨地说:“朕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志灭匈奴,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今者暂动偏师,无往不捷,单于款塞,耻其雪乎!”[3]唐高祖、唐太宗雪耻之后的兴奋之怀情溢于言表,“上皇自弹琵琶,上起舞”[4]。李靖还“通书史”[5],他所总结、创立的兵法是孙武以来最重要的兵法。[6]武艺高强的唐太宗对李靖都十分信服,他曾对李靖说:“兵事节度皆付公,吾不从中治也。”[7] 高宗、武则天时陇西李姓宰相有4人。武则天当政后抑制关陇集团和世家大族,以科举的形式提拔了大批庶族地主和各方人才。在这种形势下,陇西李氏这样的著族中的一些人也不得不顺应这种潮流,像李义琰“少举进士”,“麟德中为白水令,有能名”[8]。李迥秀“弱冠应英材杰出举,”“则天雅爱其才甚宠待之”[9]。李昭德“少举明经”[10],甚为武则天信任。而庶族出身的李道广却以门萌入仕,也以才能受到武则天的赏识,“道广、武则天时为汴州刺史。时属突厥及契丹寇陷河北,兼发河南诸州兵募,百姓骚扰,道广宽猛折衷,称为善政,存心抚,汴州独不逃散”。
  李义琰在高宗欲将大权交给武则天时坚决反对,“时天后预知国政,高宗尝欲下诏令后摄知国事,义琰与中书令郝处俊固争,以为不可,事竟 [1]《新唐书》卷93《李靖传》。
  [2]《旧唐书》卷67《李靖传》。
  [3]《旧唐书》卷67《李靖传》。
  [4]《通鉴》卷193太宗贞观四年条。
  [5]《新唐书》卷59《李袭志传》。。
  [6]李靖兵法较完整地保存于《通典·兵典》中。
  [7]《新唐书》卷93《李靖传》附《李彦芳传》。
  [8]《旧唐书》卷81《李义琰传》。
  [9]《旧唐书》卷62《李大亮传》附《李迥秀传》。
  [10]《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
  寝”[1]。另外三位陇西李姓宰相则是武则天的坚决支持者,特别是李昭德在唐代历史中所起的作用绝不可小视,他对于中央政权由武周回归李唐起了重要作用。《旧唐书》卷87《李昭德传》时则天以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昭德密奏曰:“承嗣陛下之侄,又是亲王,不宜更在机权,以惑众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间,犹相篡夺,况在姑侄,岂得委权与之?脱若乘便,宝位宁可安乎?”则天矍然曰:“我未之思也。”承嗣亦尝返谮昭德,则天曰:“自我任昭德,每获高卧,是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承嗣俄转太子少保,罢知政事。延载初,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厥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诘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以亲亲言之,则天皇是陛下夫也,皇嗣是陛下子也,陛下正合传之子孙,为万代计。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臣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寤之,乃止。
  从上面的统计和分析看,陇西李氏著族在武则天时有3人做到宰相,人数不少。我们不可忽略这样两方面的事实:一方面是武则天尽管打击士族,但她同时更需要一批有才能的大臣辅佐她,在才能和出身发生冲突时,武则天更多选择的是才能;第二方面我们也看到,尽管著族在心理上依然保持着一种优越感,但现实政治中他们已无法仅凭其出身而飞黄腾达了,他们不得不从多方面顺应历史的潮流,如参加科举以求仕进等。
  在唐代后期政治中,陇西李氏宰相也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德宗在“四镇之乱”泾原之兵哗变之后被迫离京,逃往奉天,李晟乃收复长安,是消灭叛军的最重要的将领之一。文宗时,宰相李训与郑注等人密谋捕杀专权宦官,但因事泄失败,史称“甘露之变。”此后,“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2]。政局起了极大的变化。
  宰相之外,陇西李氏在唐代还有其他一些颇有影响的人物。像著名史 [1]《新唐书》卷209《酷吏传》《侯思止传》载:“来俊臣弃故妻,逼娶太原王庆诜女,思止亦请娶赵郡李自挹女,事下宰相,李昭德执不可,曰:‘俊臣往劫庆诜女,已辱国,此奴复尔耶?’掳杀之。” [2]《通鉴》卷245宗太和九年条。
  学家李延寿,《旧唐书》传载:“本陇西著姓,世居相州。”唐太宗时,李延寿奉诏参与修撰《五代史志》和《晋书》,并撰成《太宗政典》30卷。《北史》和《南史》是他承父未竟之业,历经16载才最后完成的重要史著。
  李明振及其家族对于唐代后期历史也产生过不容忽视的影响。李明振一族世居敦煌,关于其郡望有两种说法:一是出自李陵、李穆之后,一是出自凉武昭王。李明振一族在当地相当有势力,李明振在20岁时就做了敦煌的社官。安史之乱后,吐蕃乘中原之乱攻陷陇右,张议潮与李明振家族合力收复河西,并在大中年闻入朝献捷,“公其时也,始蒙表荐,因依献捷,亲拜彤廷。宣宗临轩,问其所以。公(具)家牒,面奏玉阶。上亦冲融破颜,群公愕视。乃从别敕授凉州司马,[1]赐金银宝贝”[2]。李明振之妻乃张议潮第十四女。归义军后期,此女起过重要作用。
  张议潮死,其子淮深继为归义军节度使,后与夫人、六子一道被害。沙州陷入张、索、李三家争权之中。乾宁元年(894年),李明振妻率诸子灭索勋,重立张议潮之后张承奉为节度使,而李家则掌握了归义军实权,向达称:“议潮之祚,盖又因李氏而复振。”[3] 隋末唐初割据一方的李轨也出自陇西。《旧唐书·李轨传》:“李轨字处则,武威姑臧人也。有机辩,颇窥书籍,家富于财,赈穷济乏,人亦称之。”以此看李轨应出自陇西著族姑臧大房。李轨在隋末混乱中,割据武威一带,称臣于突厥。李渊称帝后,曾以从兄弟的身份招降李轨,“时高祖方图薛举,遣使潜往凉州与之相结,下玺书谓之为从弟”。但李轨“遣其尚书左丞邓晓随使者入朝,表称皇从弟大凉皇帝臣轨而不受官”[4]。
  李渊试图以同姓、同郡望的血亲关系招降李轨,但没有成功。
  [1]“凉州司马”后有夺文,《沙州文录》等皆作“乃从别敕授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带”。《李端公讳明振墓志铭》:“河西节度凉州左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
  [2]P4640《大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
  [3]向达:《罗叔言(补唐书张议潮传)补正》,载向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出版社1957年4月第1版,第423页。
  [4]《旧唐书》卷55《李轨传》。
  此外还有一大批陇西李姓人在中央和地方担任官职。李大亮是太宗时的著名将领,在唐初统一战争和边疆的治理工作中有贡献,深得唐太宗和房玄龄的信任。“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太宗尝劳之曰:‘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其见任如此。太宗每有巡幸,多令居守。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以当大位。”[1]李令问出自李靖一族,“先天中,预诛窦怀贞等功,封宋国公,实封五百户”[2]。李揆族子李益:“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为教坊乐人以贿求取,唱为供奉歌词。”[3]李晟之子李愬在宪宗平藩中立有殊功,雪夜生擒吴元济,大大鼓舞了削藩之人的士气。
  两《唐书》中所反映的是陇西李氏中上层官员的情况,而唐代墓志中的大量材料则反映了陇西李氏官员多层次的情况。[4]陇西李氏在地方上做官的分布情况是相当广的,从刺史、上佐到县令、其他官吏,以至唐后期节度使下的官职。中央从勋官上柱国、柱国,到王府之官,人数众多。
  郎官是唐中央非常重要的官职,尚书省六部设有郎中、员外郎之职,统称郎官。在唐代,郎官的地位有其特殊地位,品级虽是五六品,而其授官则需皇帝制授。所以极为重要:“郎官起草立议,操而成之,然后尚书授成于郎中。郎中之选,非楚金百炼、旅弓六钧,弗与也。”[5]当然郎官中也有轻重之别,吏、兵两部最为人所看重,而工部则被视为“后行闲司”。现在就从劳格、赵钺的《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来看看陇西李氏所做郎官的情况。由于现在仅存左司石柱,所以我就从这本书中看看吏、户、礼三部的陇西李氏郎官。他们的分布是这样的:[1]《旧唐书》卷62《李大亮传》。
  [2]《旧唐书》卷67《李靖传附李令问传》。
  [3]《旧唐书》卷137《李益传》。
  [4]见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
  [5]《全唐文》卷389独孤及《吏部郎中厅壁记》。
  左司郎中:2人,李让夷、李绘。
  左司员外郎:2人,李成式、李当。
  吏部郎中:2人,李元纮、李绾。
  吏部员外郎:3人,李崇基、李杰、李舟。
  司封郎中:1人,李积。
  司封员外郎:3人,李众、李逢吉、李皆。
  司勋郎中:2人,李崇敏、李正封。
  司勋员外郎:7人,李承嘉、李岫、李揆、李程、李巨、李中敏、李昭。
  考功郎中:3人,李辿、李玄成、李拯。
  考功员外郎:2人,李迥秀、李翱。
  吏部郎中:1人,李丹。
  吏部员外郎:2人,李融、李随。
  度支郎中:1人,李舒。
  度支员外郎:1人,李憕。
  金部郎中:2人,李上公、李景素。
  金部员外郎:无。
  仓部郎中:无。
  仓部员外郎:1人,李稚州。
  礼部郎中:无礼部员外郎:无。
  祠部郎中:无。
  祠部员外郎:1人,李恒。
  陇西李氏做过吏、户、礼三部郎官的共有37人,37人中又有30人做过最重要的吏部郎官。
  在此附带谈一下,唐代是由李姓皇帝建立的,所以唐皇经常以赐姓李氏来表示荣宠。若加赐以皇族的郡望,就更为尊贵。1980年西安市西北出土的《大唐故陇西郡李公墓志铭》载:“公讳素,字文贞,西国波斯人也。”“公则本国王之甥也。”“祖益初,天宝中,衔自郡命,来通国好,承我帝泽,纳充质子,止卫中国,列在戎行。拜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武卫将军。赐紫金鱼带,特赐姓李,封陇西郡,因以得姓也。”[1]再检《新唐书·波斯传》,李益初于天宝十三载人质。墓志载李素系李益初之后,留居中国已有四代,均为唐官。像李益初来自波斯,唐玄宗不但赐他汉姓,并且赐给他一个与皇室同宗的郡望,以示荣宠。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靖
相关人物
李义琰
相关人物
李迥秀
相关人物
李昭德
相关人物
李道广
相关人物
李元纮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