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836
颗粒名称: 五、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205-207
摘要: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唐太宗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上面讲到他在翠微殿的那次谈话,一共总结了5条经验,其中前面4条都是关于怎样看待人和怎样用人的问题,足见他把善于用人放在政治活动的关键位置上来对待。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绝非偶然。
  尉迟敬德原是刘武周手下一员大将,武德三年(620年)他与别一将领寻相率众向秦王李世民投降。不久,寻相叛变。世民手下诸将怀疑敬德也要作乱,便把他囚禁起来,并劝世民立即把他杀掉。世民却说:“敬德有心叛变的话,难道还会落在寻相之后耶?!”他命人释放了敬德,并安慰敬德说:“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你不要把这次小小的误会放在心里,我是决不会因为旁人的几句闲话而加害良士的。”敬德对此十分感动,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魏徵原是太子建成属官,在建成与世民矛盾愈演愈烈的时候,曾劝说建成早下决心除去世民。玄武门事件后,魏徵自然成了阶下囚。世民质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挑拨我们兄弟之间的关系?!”在场的人都预感到魏徵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然而魏徵却从容自若,他回答世民说:“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世民向来看重魏徵的才干,又十分欣赏他的这种正直,立刻改变了态度,以礼相待,并推荐他出任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年),又命魏徵“参预朝政”,贞观七年(622年),令其出任侍中,这都是宰相职位。魏徵成为贞观名臣,跟唐太宗的豁达大度、知人善任是分不开的。
  房玄龄“善谋”,杜如晦“能断”,唐太宗以他们二人分任左、右仆射。“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辅助唐太宗造就了贞观盛世。后人谈到唐代贤相,无不首推房、杜。
  唐太宗的善于用人,跟他善于纳谏相表里。从贞观初年起,他就反复地同大臣们探讨有关进谏和纳谏的问题。他指出“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因而希望大臣们“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除了一般的号召以外,唐太宗还在一些具体做法上鼓励大臣进谏。当大臣奏事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地倾听着,希望奏事的人大胆指出批评和建议。当他和宰相们商讨国家事务时,允许谏官旁听,充分发挥谏官的作用。而他对谏诤者通常都要给予奖励。
  在唐太宗种种“求谏”的言论和行动的鼓励下,贞观一朝君臣确有一种进谏、纳谏的政治家风度。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不久,命人点兵。按唐代的制度,点兵应在年满21岁的丁壮中进行。可是封德彝竟提出:男子18岁以上、身体高大壮实者,亦在应征之列。唐太宗同意这种做法。但是诏敕下达三四次,魏徵坚持认为这种做法不妥,不肯签发诏敕。唐太宗盛怒之下召见魏徵,指责他为什么如此固执。魏徵回答说:“您常说要以诚信统治天下。可是自您即位以来,短短几个月里,已经几次失信于民了,这难道能说是诚信统治天下吗?”太宗听了这一席话,很高兴地说:“过去我总以为你很固执,不懂得政事。今天听你分析国家大事,都很中肯。如果号令不信,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呢!看来是我错了。”于是,点兵仍限制在年满21岁的丁壮,魏徵也因为敢于直谏而得到唐太宗奖赏的金瓮一只。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诏征发劳力修复洛阳隋代乾元殿旧址,以备巡幸、享乐之用。大臣张玄素上书反对。他在上书中,从当时的经济、政治状况出发,认为修复乾元殿有“五不可”。最后指出,如果这样做,“恐甚于(隋)炀帝远矣”。唐太宗很不自在,他召见张玄素问道:“你认为我这样做还不如隋炀帝,那我比起夏桀、商纣又怎样呢?”张玄素回答:“如果您一定要修复乾元殿,那我看就是同归于乱。”唐太宗看到张玄素把这件事看得十分严重,也很动心,因而感慨地说:“我没有认真考虑,以致作出这种错误的决定。”于是,他一面指示停止修复乾元殿的工程,一面表扬张玄素的这种直谏精神,说:“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唐太宗在纳谏方面,确有一种难得的诚恳和开明的精神。据史书记载说,从武德九年至贞观十七年(626—643),仅魏徵一人就进谏二百余事,而大部分都被唐太宗接受了。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建成
相关人物
魏徵
相关人物
杜如晦
相关人物
房玄龄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