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转折的年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822
颗粒名称: 在历史转折的年代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195-199
摘要: 在历史转折的年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559年1月),李世民出生在李氏家族的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的旧宅中。据说,他父亲李渊给他取名“世民”,是取“济世安民”之意。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在历史转折的年代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559年1月),李世民出生在李氏家族的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的旧宅中。据说,他父亲李渊给他取名“世民”,是取“济世安民”之意。
  李世民出身于很有名气的陇西士族。曾祖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北周时为“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李昞,北周时袭封唐国公,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在北周时以7岁幼龄袭封唐国公,后来在隋朝做官。李世民的家族又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北方少数民族血统的家族,他的祖母独孤氏、生母窦氏(即纥豆陵氏)以及他日后所娶的妻子长孙氏,都出于北方少数民族。李世民排行第二,他的长兄建成、四弟元吉,跟他后来的生活道路都有密切的关系。
  少年时代的李世民当然也要读书,但他更喜爱习武。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少尚威武,不精学习。”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巡视北方边塞,被突厥族始毕可汗的骑兵围困于雁门,众寡悬殊,形势危急。隋炀帝在重围之中把诏书系于木板之上,投入南流的汾水,命令各地火速募兵赴援。18岁的李世民应募入伍,迈出了青年时期戎马生涯的第一步。
  二李世民的青年时代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度过的。
  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自称“知世郎”,在山东长白山(今山东章邱县境)发动起义,揭开了声势浩大的隋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尔后,农民起义在全国各地许多地方不断爆发,规模大的跨州连郡,规模较小的也占据山泽,经过几年的斗争和分合,逐渐形成了三支主要力量,这就是:窦建德率领的河北起义军,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为首的江淮起义军。这三支力量,威胁着隋皇朝的统治。
  全国沸腾了。隋皇朝的统治动摇了。
  青年李世民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动乱的年代,走上了历史舞台。
  李世民走上历史舞台,跟他父亲李渊当时的社会地位、政治抱负有很大的关系。李渊在大业十一年(615年)被任命为山西、河东宣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则出任太原留守。这两三年中,李渊先后镇压了母端儿起义、柴保昌起义和甄翟儿起义,又击退了突厥的进犯。他的政治影响和军事实力都进一步扩大了。
  李渊是个深谋远虑的人。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李渊已经预感到隋朝面临着危机。他一方面向炀帝密告杨玄感有“反”的意图,一方面他也同个别知己“密讨时事”,表示出要取隋而代之的政治意图。他把他能够到太原来做官,看作是夺取天下的大好时机。同时,李渊把镇压农民起义和对突厥采取“用长策以驭之,和亲而使之”作为实现“经邦济世”的两大重要措施。李渊的所作所为激怒了隋炀帝,炀帝下诏把李渊抓起来问罪;虽然炀帝后来撤回了这个诏书,但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的步伐却由此而加快了。在他们的一次谈话中,李渊以周文王自况,李世民则提出要学习汉高祖反秦的壮举。
  三在酝酿起兵过程中,李渊一面提示长子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一面布置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建成、世民根据李渊的指示,都谨慎而积极地聚集人才,组织力量。一直跟在李渊身边的世民,在这方面有不少建树,如刘文基、刘弘基、长孙顺德等人成为李渊集团的重要人物,就跟世民有很大的关系。
  由于李世民交游广泛,又能以礼待人,所以人们对他也都竭诚相见,这对李世民审时度势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增加了他言论的分量。他在大业十二年(616年)曾向父亲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说:“今主上(指隋炀帝)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指李渊)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这些话,对全国的形势,对李渊个人的处境,都分析得很中肯,李渊认为“亦大有理”,很赞成世民的看法。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三月间,马邑军人刘武周举兵反隋,杀太守王仁恭,又联络突厥进犯太原。李渊认为起兵的时机到来了。他表面上命令李世民和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率兵讨伐刘武周,在暗中则指示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火速募兵,同时派人去河东召建成、元吉来太原会合。
  五月甲子这一天,李渊、王威、高君雅照常升堂视事,而李世民则事先已埋伏了军士。这时,有人出来指控王、高二人,李渊便把他俩抓起来杀了。王、高是太原副留守,实际是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除去王、高二人,即是李渊起兵的标志。李渊所率诸军称“义兵”,军士称“义士”。接着,李渊命刘文静出使突厥,请始毕可汗出兵相助。六月,建成、元吉自河东赶到太原会台,始毕可汗派人送战马千匹至太原交市。
  那时,每天参加“义兵”的有两千人左右,短短20天时间,就组成了几万人的队伍。同月,李渊命建成、世民率军夺取通向关中的第一个障碍——西河。建成、世民治军严明,只带3天军粮,向西河进发,斩郡丞高德儒,遂平定西河,回师太原,往返只用了9天时间。李渊高兴地说:“你们如此带兵,可以横行天下了!” 为了给大规模进军关中做好准备,李渊设立大将军府,置三军,以建成领左三军;以世民领右三军;以元吉领中军。七月,誓师于太原,发兵3万,向关中迸发。八月,李渊军斩杀宋老生,平霍邑,又连下临汾郡和绛郡,大军到达龙门。九月,军围河东——关中的门户。河东守将屈突通坚守不出,李渊军队一时难以攻克。根据世民迅速夺取关中的建议,李渊命部分兵力围困河东,而命世民率刘弘基、长孙顺德等带领主力于九月渡过黄河,平定渭北及三辅地区。十月,军围长安。十一月,攻下长安,李渊立隋朝代王杨侑为天子,改元“义宁”,尊炀帝为“太上皇”。这一年,李世民刚满20岁,然而他却已经成为一个很有经验的青年统帅了。
  大业十四年(所谓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李渊废掉杨侑即皇帝位于长安,改元武德,国号唐。在巩固李唐皇朝的过程中,李世民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李渊父子攻入关中,占据长安,固然是重大的胜利,但这还只是他们所面临的漫长的国内战争的序幕。
  大业十三年(所谓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金城郡豪富薛举率十万之众进逼渭水,攻打扶风。这实际上是争夺关中的斗争。李渊命世民为元帅,领兵进攻薛举军。世民与薛举军战于扶风,斩首万余,乘胜把势力扩大到陇右一带,稳定了关中的局面。次年六月,世民被封为西讨元帅;七月,与薛举战于泾州,遭到失败。八月,薛举死,李渊再次命世民为元帅,讨伐举子仁杲于浅水原。仁杲率众投降,陇右遂平。
  武德二年(619年)三月,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南向以争天下,并州首当其冲。担任并州总管的齐王李元吉抵挡不住,终于放弃太原,奔还长安。接着,浍州与晋州失守,关中震恐。这时,李渊提出放弃河东的主张,但遭到秦王李世民的反对。秦王世民认为,河东富庶之地,是京城的重要依托,不可轻易放弃。他提出,愿率精兵平定刘武周,收复失地。李渊采纳了这个意见,命世民挂帅出征。十一月,世民率军自龙门渡河,与宋金刚军形成对峙的态势。世民采取避其锋芒、坚壁不战、待敌涣散、乘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果如世民所料,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宋金刚军因久无进取,军粮不济,只得后撤。四月,世民军于介休城大破宋金刚军,刘武周见大势已去,只得放弃太原,逃奔突厥。至此,关中东北的局势又平静下来了。
  当李唐皇朝忙于应付薛举父子和刘武周时,关东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东都洛阳,洛阳守将尊越王杨侗称帝,改元皇泰。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夺取杨侗政权,改国号郑,成为李唐皇朝向东发展的一大障碍。武德三年(620年)七月,世民奉命率军进击洛阳。王世充频频向河北赵义军领袖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也担心李渊集团占据洛阳后形成对河北起义军的威胁,因而率十万之众南救洛阳。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军抵达成皋的东原,来势很是迅猛。这时,秦王世民果断地采纳了围洛打援的作战计划,以部分兵力继续围困洛阳,而以主力抢占虎牢,阻挡窦军的前进。五月初,唐军渡过汜水,大败窦军,建德受伤被俘。至此,轰轰烈烈的河北起义军的主力遭到失败。窦军失败后,王世充已成瓮中之鳖,只得向唐军投降。
  窦建德失败后,其余部推刘黑闼为首起兵反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黑闼自称汉东王,几乎恢复窦建德所有故地。三月,秦王世民大败刘黑闼,黑闼率残部北走突厥。六月,黑闼再次起兵,几个月内,重新恢复故地。十一月,太子建成率军击溃黑闼军。次年正月,黑闼被杀。
  在5年的国内战争中,不论是统治阶级之间的争夺,还是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较量,李唐王朝的胜利,在客观上成为统一战争的胜利。
  由隋朝的衰落到唐朝的建立和巩固,这是历史转折的年代。在这个历史转折的年代中,李世民奠定了他未来的政治生活道路。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