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及唐王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813
颗粒名称: 陇西李氏及唐王朝
并列题名: 唐王朝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3
页码: 182-194
摘要: 陇西李氏及唐王朝包含太原起兵、攻克长安、当了皇帝、平定群雄、对突厥的态度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太原起兵李渊出身名门望族,他自称是十六国时期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人。他的父亲李昞在北周时,曾任安州(今湖北安陆县)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为唐国公。隋朝取代北周后,由于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是李渊的姨妈,所以他受到重用,当过皇帝的亲身护卫,还先后做过谯州(今安徽亳州)、陇州(今陕西陇县)、岐州(今陕西凤翔县)的刺史。隋炀帝杨广继位后,还当过荥阳(今河南荥阳县)、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二郡的太守,后来调到首都当过殿内少监(管皇帝的衣食住行)、卫尉少卿(管宫廷保卫)等职务,可见他仍然受到自己的姨表兄弟隋炀帝的信任。
  隋末农民大起义在各地爆发后,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分裂,大业九年(613年),大贵族杨玄感起兵反隋,隋炀帝任命李渊为弘化(今甘肃庆阳县)留守,节制关右诸郡的兵马,随后又调他到山西一带去镇压农民起义军。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一方面让他继续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军,另一方面是让他抵御南下的突厥军。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和粮饷都充足,隋炀帝在全国农民起义的烈火已经熊熊燃烧的时刻,给李渊这么重要的职务,说明他对李渊一直是很信任的。
  李渊当太原留守的时候,全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起义军已经形成几大股力量,由被动变为主动,向隋朝统治的核心地带进军。
  隋炀帝跑到了扬州,隋朝的统治四分五裂。这时李渊充分利用自己的地位,积极而又谨慎地进行了反隋斗争的准备工作。
  李渊要起兵,首先要清除内部的亲隋力量。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稚,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行动的亲信,李渊要做起兵的准备工作,首先必须除掉这两个人。他借口这两个人与突厥有勾结,把他们杀掉了。
  为了扩充兵力,而又不引起隋朝统治者的注意,他借口讨伐马邑人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反隋为名,在各地自行招募士兵万余人。他还密遣使者去河东和长安,急招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以及女婿柴绍赶赴太原,参加起义的准备工作。为了探听隋朝统治核心中的动向,他还派李思行潜行去首都,了解情况,掌握了第一手的材料,以便作出起兵时机的抉择。
  李渊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老官僚,他早有反隋的思想打算,但他在时机没有成熟的时候,始终小心谨慎,隐而不发。当武士彟送给他兵书和符瑞,动员他起兵反隋时,他就劝他要多注意,不要乱说,否则会引来不测。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别的将帅都是四处烧杀,而他为了收买人心,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常常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吸收大量投降的农民起义军参加自己的军队。而且对于触犯隋的法律,逃到他那里的隋朝官吏,他都收罗重用。由此可见,李渊的起兵反隋,绝不是在李世民等人的摆布下,被迫采取的行动。只是因为他与李世民所处的地位和阅历不同,他比起李世民来,更小心谨慎罢了。
  当隋朝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再也不可能组织起有力的镇压力量,各地纷纷割地自立的情况下,李渊在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渊认为起兵的时机已到,才正式在太原竖起反隋的大旗。
  攻克长安李渊起兵时,西河郡(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反对,李渊派两个儿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兵进击,由于他们都能身先士卒,严肃军纪,所以西河很快就被攻下。为了争取群众,只杀了高德儒一人。起兵后的第一仗就打得很顺利,这大大地鼓舞了李渊的决心。接着,他就在太原誓师,留自己的另一个儿子李元吉为太原留守,自己率领主力三万多人,向西安进军。
  李渊在太原起兵的时候,从策略上考虑,他并没有打出直接反隋的旗帜,而是在“尊隋”的名义下进行的。他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帝,这样就可以争取和拉拢隋朝的一些地方势力,减少阻力,自己也可以避免犯上谋反的指责。但是李渊在太原起兵后,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并不买他“尊隋”的账,而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军2万驻守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防守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以防李渊向关中进兵。
  李渊起兵后的主要目标,是进兵关中,占领长安,然后再争夺天下。
  在李渊进军霍邑的途中,由于赶上秋雨绵绵,道路泥泞难走,军行困难。
  而且正在这时,李渊事先担忧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刘武周联合突厥,突然进攻自己的后方太原,使李渊处于前后受夹攻的险境。
  刘武周原是隋鹰扬府校尉(一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在隋末战乱中他依靠突厥的支持,割据一方当了皇帝。李渊在太原起兵以后,为了解除这一后方的威胁,他曾派刘文静去突厥,想从政治上缓和与突厥的关系,在此情况下,突然听到突厥联合刘武周进攻太原的消息,这当然对李渊的进军是一个大打击。这时在李渊的面前就提出了一个是继续进攻霍邑,还是回兵救太原的问题。
  李渊召集部下商量对策。他的主要谋士裴寂认为:“继续进兵面临着宋老生、屈突通联兵顽抗的问题,而且瓦岗军的起义领袖李密又老奸巨猾,不知道他是否支持我们的行动;刘武周是突厥的走狗,但突厥非得到利不会退兵,而义军的家属又都在太原,所以应该回救太原,稳定后方,然后再看情况行事。”李建成和李世民不同意这种主张,他们认为刘武周和突厥虽然表面上联合,但互相矛盾很多,不可能有持久的军事行动。“现在如果班师回救太原,部下不知道缘故,必会军心动摇,斗志全失。这时如果宋老生、屈突通从后面追击,前面又有突厥和刘武周的军队,腹背受敌,全军必然很快瓦解。”李渊听了这两种意见,犹豫不决,想先遣左军救太原,后来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一再说服下,才撤销了退兵的打算,连夜追回先返的左军,决定继续进攻霍邑。
  李渊决定进攻霍邑后,不久太原的军粮运到,天气也转晴了,这都有利于李渊的军事行动。李渊最怕宋老生闭门守城,不出城决战,从而延误进军的战机。但李世民认为“宋老生轻敌而急躁”,不会采取坚守的战术,可以很快就将他击败。他们决定用诱宋老生出城作战,在城外消灭他的战术。李渊率一部分军队去城下挑战,让李建成和李世民各率一支军队埋伏在两边,宋老生急于寻求李渊的主力决战,见李渊的军队来城下挑战,正求之不得,马上率军出城迎战,李渊装假不敌而后撤,把宋老生的军队调离城后,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军从两边出击,切断宋老生的后路,李渊率兵回头激战,宋老生腹背受敌,支持不住,未能撤回城去就被杀,李渊很快就攻占了霍邑。
  接着,李渊率军包围了河东,屈突通坚壁自守,李渊一时难以攻克。
  怎么办呢?裴寂主张,必须消灭了屈突通才能挥师入关,否则前有隋守京城的部队,后有屈突通的守军,李渊的军队处境会十分危险。李世民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兵贵神速,应马上率军渡河,插入敌人心脏,就会使敌人措手不及,如果进军迟缓,敌人有了准备,后果就很难设想;至于屈突通,把他暂时留下不攻,也不会影响大局。李渊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就采取了折中的办法。
  李渊将军队分为两路,主力军渡黄河攻取长安,留一部分军队对付屈突通,使其不敢出兵援助长安。李渊在渡河之前,先派人联络好在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孙华率领的一支起义军作为接应,才派王苌谐等人率领6000人的一支先头部队作试探性的渡河。他估计屈突通虽然坚守不战,但是代王杨侑让他固守黄河的,所以李渊的军队渡河他不会按兵不动。因为李渊事前已经估计到,所以屈突通派军队夜袭王苌谐渡河的军队时,被击退了。李渊为了牵制屈突通的兵力,掩护主力部队渡河,就派兵骚扰屈突通过河东的守军,让他不敢出城,因而大军顺利地渡过了黄河,并夺取了永丰仓(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北),占领了潼关,迂回对西安采取了包围的态势。这时,李渊的从弟李神通,在户县有兵1万多人;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在秦岭山区聚集了1万多人;李渊的另一个女婿段纶,也在蓝田一带聚众万人。当他们都先后与李渊的军队逼近长安时,已经有二十多万的军队了。
  杨侑是隋炀帝的孙子,隋炀帝征高丽时,封他为代王以留守京师长安。他在长安的主要助手是刑部尚书领京兆内卫玄和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当李渊统率的20万大军兵临城下时,卫玄吓死,阴世师和骨仪还想率领城中的少量军队顽抗,也很快就城破被斩首。所以,李渊进入长安,并没有遇到多大的抵抗,隋朝的都城,很快就被他占领了。
  当了皇帝李渊进入长安后,就公布了约法十二条,除杀人、劫盗、背军和叛逆的处死外,废除了隋炀帝的一切苛法,赦免了一大批犯人,这当然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另外,他是打着“尊隋”的旗号起兵的,进入隋的都城以后,这个旗号是不是要变?他考虑的结果,认为打着这一旗号在政治上仍然对自己有利,所以他自己并没有急着马上当皇帝,而是推代王杨侑即帝位于大兴殿,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树立起一个隋的傀儡皇帝来。而自己却以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唐国公的名义,实际上掌握着政权。
  李渊的政治斗争经验是丰富的,他对隋炀帝这一暴君的处理办法,就显示出了他的政治才干。在隋末的大动乱中,不但有好多农民起义领袖在占据了一块地方后就当起皇帝来,还有许多隋的地方官吏,也借机割据一方,给自己戴上了皇帝的桂冠。而李渊处理这个问题却非常慎重,以减少不必要的阻力和指责,从而争取了一部分隋朝官吏的支持。
  他的起兵是打着尊隋的旗号,占领长安仍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到了武德元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等人在江都杀了隋炀帝后,他还表面上对隋炀帝之死表示悲痛,并斥责了杀害他的人。但是隋炀帝死后,隋王室的子弟同时有几个人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隋朝自身已经开始分裂了,这时再打尊隋的旗号,在政治上已失去了价值,因此李渊就积极准备称帝了。
  隋炀帝是武德元年(618年)三月被杀的,从四月至五月,被尊为帝的代王杨侑,在李渊的暗示下,被迫不断地提出让位于李渊的建议。
  李渊也假惺惺地不断辞让,他的亲信们再不断地上表劝进,这样反复地演了几次戏以后,李渊认为他当皇帝已经名正言顺、水到渠成了,就于五月即了皇帝的大位,建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仍建都长安。李渊成为唐朝的开国之君唐高祖。
  平定群雄李渊占领长安后,附近有两股力量威胁到他的安全,一股是据守河东的隋将屈突通,另一股是割据金城(今甘肃兰州市)的薛举父子。屈突通的军队,因为他未能阻止李渊军的渡河,所以在李渊渡河西进后,他就率主力数万人回撤,想援助长安的隋军,但被李渊的军队阻击于潼关一带;当他知道长安被李渊攻破后,又想东援洛阳,结果中途被李渊的军队击溃,屈突通被俘后投降。割据金城的薛举,原来是隋朝的金城府校尉,趁隋末战乱在陇称帝。李渊占领长安以后,他曾率兵进攻风郡城,被李世民击退;后来双方在高墌(今陕西长武北)进行了第一次决战,由于李世民得疟疾,军务由部下主持,他们急攻好战,结果战败;李世民的军队经过休整后,与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在高墌又进行了第二次会战,这次唐军接受了上次失败的教训,坚持了闭壁不战,待敌疲困后再寻机出击的方针,结果大败薛仁杲,迫使他归降唐朝。
  刘武周是在突厥支持下于山西北部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突厥封他为定杨可汗。当李渊的主力渡河后,刘武周趁机在山西扩展自己的势力,对留守太原的李元吉形成了包围的形势。李渊看到了太原形势的危急,曾派姜宝谊、李仲文、裴寂等先后带兵援助山西的唐军,都被刘武周的大将宋金刚打败。李元吉在这种形势下,坐卧不安,竟然携带妻妾不战逃回了西安,结果太原失守,刘武周的军队长驱直入,直到了黄河的边上,关中震动。李渊迫于刘武周的强大,竟不顾自己发迹起兵之地被人占领,而错误地提出了“放弃河东,退守关西”的主张。李世民极力反对,他认为太原是“唐朝起兵的老家,物产丰富,首都物资的重要靠山,如果放弃了,必定要影响大局”。李世民表示自己愿率精兵3万人,去收复太原。李渊同意了他的要求,他利用冬天黄河结冰的时机,渡河进驻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仍用坚壁不战的方针与宋金刚军对峙,另一方面又用小股兵力,破坏敌人的运粮交通要道。这样经过五个多月的相持,宋金刚军队的供应越来越困难,终于被迫北撤。李世民率军立即追击,不分昼夜地且追且战,他自己甚至二日不食,三日不解甲。宋金刚的军队在唐军的追击下,溃不成军,他和刘武周看到战局已不可收拾,先后逃到突厥,都被突厥杀了。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的势力后,就又恢复了对河东诸郡的控制,稳定了关中的北部屏障。
  唐朝消灭刘武周之后,原为隋江都郡丞的王世充,这时已经消灭了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瓦岗军,在洛阳当了皇帝。武德三年(620年),李渊让李世民率胜利之师,东向直取王世充。王世充依靠坚固的洛阳城,坚守甚严,李世民这次进行的是攻坚战,屡攻不下。这时军队中出现了畏难情绪,总管刘弘基等人请求班师,李渊也派人密令撤军。李世民认为,这次的战斗虽然打得很苦,但已经取得很大的战果,不能放弃。他派人去长安向李渊面陈军情,指出王世充现在已“困守在洛阳城中,智尽力穷,危在旦夕。如果班师,让他发展起来,以后消灭就更困难了”。
  李世民的意见得到李渊的赞同后,他稳定上下的士气,加强了对洛阳城的围困。王世充在孤城无援的情况下,知道自己难于长期坚守下去。他不得已而派人向河北的窦建德起义军求救,这时窦建德新破孟海公集团,军威甚盛。他怕王世充被唐军消灭后,自己的势力孤单,难与唐军对抗,因而率十万援兵去救王世充。唐军在这两大军事集团即将会师的情况下,处境很危险。有人主张解洛阳之围,退保新安,根据情况的发展再作下一步打算。而李世民等人则主张,继续围困洛阳,力阻王世充和窦建德军队的会合,然后伺机而行,争取军事的主动。李世民果断地决定,留屈突通等帮助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之敌,他自己亲率步骑3500人,东赴武牢(今河南汜水县)阻击窦建德的军队。李世民把守要塞,以逸待劳,双方坚持两个多月后,李世民利用窦建德麻痹而失去警惕的机会,突然出击,窦建德措手不及,战败受伤,被唐军俘虏。窦建德的失败,王世充求得外援的希望破灭了,只好开门投降。这一战争的胜利,又使李渊取得了对中原、河北一带的统治权。
  窦建德被押解到长安后,李渊砍了他的头,而且一反过去对降者宽容的做法,把窦建德的部属都发配边防,并且下令限期到长安报到。这就迫使窦建德的部下刘黑闼等首领,再次起义,而且很快就又占领了河北一带的地盘。李世民去镇压,刘黑闼失败后逃入突厥。李世民一撤,他又打回了老家,再次恢复了原来的地盘。后来,唐朝的军队被迫改而采用宽待俘虏的办法,不再关押他们的家属,才瓦解了刘黑闼的军队,稳定了对河北一带的控制。
  此后,李渊又让李孝恭和李靖,由四川出兵消灭了割据两湖一带的萧铣。还诱降了占据江淮一带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消灭了继续抗唐的辅公祏。到了武德七年(624年),就基本上重新统一了全国。
  对突厥的态度隋末唐初,由于中原的战乱,雄踞漠北的突厥又强大起来。一些地方割据势力如薛举、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高开道等人,都勾结突厥的力量,接受突厥可汗的封号。李渊在太原起兵时,为了稳定后方,也不得不给突厥始毕可汗写信,愿意与他和亲友好,如果得到突厥的支持,甚至还愿意将掠得的财物、子女送给突厥。太原起兵的时候,又派刘文静去突厥,以离间突厥和刘武周的关系,防止他们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他虽然也希望突厥能派兵支持他的起兵,但又怕突厥的军队危害百姓,影响他在群众中的形象,所以只希望突厥能派几百人来,作些象征性的支援。这说明李渊在起兵时,对待突厥问题上心情是很矛盾的。
  突厥并不希望支援哪一个力量,能在中原建立一个强大的政权,而是希望在混乱割据的情况下,利用他们的矛盾以实现其掠夺财富的目的。
  所以突厥对李渊的起兵并不反对,康鞘利曾带领突厥兵500人、马2000匹,随刘文静来表示对李渊的支持。另外,他们又支持刘武周进攻太原,威胁李渊的老巢,后来虽然被李世民率军击退,但一直成为李渊稳定后方的一大威胁。
  李渊当了皇帝以后,对突厥一直采取退让迁就的政策,避免双方的矛盾激化。突厥的使者来长安,总是受到隆重的招待,走时又都送以重礼。但突厥对唐,却是时和时战,摇摆不定。他时而请求与唐和亲,时而又派兵进攻唐的边境,反复无常,多方索求财物,李渊这时因为财力和人力都集中在国内的统一战争上,抽不出力量来对付突厥的欺辱,所以只能对之且战且和,尽量争取和好,不得已时也在军事上予以反击,然后在取得一些小胜利后再争取和谈。如武德六年(623年)十月,突厥的颉利可汗曾率军进攻马邑(今山西朔县),并遣使向唐求婚,李渊答以解马邑之围后,方可议婚。后来颉利可汗为了和亲,把已经占据的马邑又交还给唐朝。
  由于突厥骑兵不断地骚扰边界,侵扰关中,有时甚至到了长安附近,有人为了躲避突厥的骚扰,提出放弃长安,迁都樊、郑一带的主张。这时李渊也苦于无防御突厥骚扰的良策,而倾向于这种迁都的打算。李世民坚决反对这种退却逃跑的办法,他认为:少数族骚扰边界,历代都有这种情况,并不是唐朝才遇到的新问题。如果因为他们侵扰边界,就迁都来躲避,必然给后世留下笑柄。他主动提出承担反击突厥的任务,表示数年之后,如果不能击败突厥,到时再迁都也未晚。有人讥笑他像汉代的樊哙一样.“想以10万人的军队横行于匈奴中”,太不自量力了。李世民反驳说:“时代不伺了,小小的樊哙算得了什么!不用10年的工夫,我就可以解决突厥问题,到时候看事实吧!”由于李世民的坚决态度,说服了李渊等人要迁都躲避突厥的打算。接着他又在邠州(今陕西彬县),利用反间计激化了突厥内部统治阶级的矛盾,迫使突厥撤兵,从而解除了突厥对长安的威胁。
  从唐初李渊在对待突厥的总的态度上看,一直是采取和平与防御的办法,这是与当时的整个国内形势相一致的。在李世民当了皇帝的时候,由于国力已经强盛,到贞观四年(630年),也就是李世民下决心要征服漠北不到6年的时间,唐朝就击败了东突厥,平定了漠北。
  玄武门之变李渊统一了全国,唐政权基本稳定下来后,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李渊的窦皇后生有4个儿子,除三子元霸早死外,长子李建成经常在李渊的身边协助他处理军国大事,次子李世民经常率军出征,他们两人在建立唐朝的过程中,都立了大功。李建成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比较谨慎,不像李世民那样勇于进攻,所以政治主张比较接近李渊;而李世民的见解则常与李渊相左。根据嫡长子继承的封建制度,李渊倾向于把皇位传给李建成,这样在他们之间就爆发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他们的四弟李元吉,在这场斗争中一直是支持李建成的,因此李世民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地位。
  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斗争,为了扩充自己的力量,都各自结成了死党,用各种明争暗斗的方式,来打击对方。在大臣中,李建成争取到裴寂、封德彝的支持,而肖瑀和陈叔达却倾向于李世民。裴寂最为李渊所宠信,所以李建成在大臣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在皇宫中,李建成利用自己长期居留首都的条件,在李渊的妃嫔中的扩大影响,让自己的妻子长孙氏经常进宫,拉拢和收买李渊的妃嫔。他们都在京城蓄养着精锐的王府兵和僚属,作为自己身边的骨干力量。在地方上,他们也各自拉拢和树立一批势力,以作为外应。特别是双方都收买对方的部下为爪牙,以便打入内部,分化瓦解对方的死党。李建成曾以重金收买李世民的部下尉迟敬德和段志玄等人,但没有成功;而李世民收买李建成的部下常何与王晊却成功了。
  李渊对他们两人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看起来是采取调和姑息的态度。他立李建成为太子,但当李建成扩充私人武装,勾结庆州都督杨文干,准备用武力除掉李世民时,他又对李建成不满,甚至想把他废为蜀王。后来,李建成又想在酒中下毒,借邀请李世民饮酒的机会,把他毒死,但李世民幸免毒手。李渊看到这种情况,就想把李世民调开首都,让他驻守洛阳,以减少他们之间面对面的冲突。洛阳是李世民的老巢,在那里有他强大的势力,让李世民去洛阳,在李建成看起来是放虎归山,所以极力加以反对。这样做的后果,必然会导致公开的内战,所以后来李渊也认为不妥,而收回了自己的打算。
  李建成因为毒杀李世民的阴谋未成,感到如不尽快下手收拾掉李世民,自己就会更被动。但现在李世民已有充分的防备,用阴谋毒害的手段已难于达到目的。因此,他就想捏造罪名,用李渊之手除掉李世民。
  李元吉对李渊说:“李世民平定东都洛阳后,在那里发展自己的势力,不马上赶回首都报告;他还发放钱粮给贫苦百姓,想收买人心;又私赐准安王土地,以培植私人势力。这些都是想夺李渊的权,还不能以造反的罪把他杀掉?”李渊犹豫不决,正好这时突厥军队扰边,李建成就推荐李元吉作统帅,把李世民的精兵和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人都拨给李元吉指挥,孤立李世民后,就很容易杀他了。李建成的这一密谋,被他的部下王晊密告给李世民,他听了十分惊恐,知道已经到了马上动手的时候了。李世民与长孙无忌等商量后,决定先发制人,发动宫廷政变,消灭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首先向李渊密告了李建成、李元吉淫乱后宫、搞阴谋诡计的事。李渊决定第二天让他们三个兄弟当面对质。李渊的宫人张婕妤探听到这一消息,马上派人通知了李建成。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对策,李元吉主张集结部下,借病不去,以观动静,但李建成认为李渊会支持自己,所以主张还是去。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这一天是李建成的心腹常何值班守卫玄武门,李建成认为这对自己有利,所以一早就和李元吉入宫朝见李渊。他不知道常何早已被李世民收买,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9人,早已伏兵玄武门。当他们行至玄武门不远的临湖殿,发现守门的士兵全是李世民的部下,情知有变,正想拨马返回时,李世民一箭将李建成射死,李元吉也被尉迟敬德所杀。双方的部下在玄武门一带展开了激战。
  这时李渊还对玄武门发生的事一无所知,正和一些亲信大臣在湖内划船取乐。
  太上皇之死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全副武装地进宫向李渊报告了这一事变,李渊不知道怎么处理才好,这时支持李世民的肖瑀、陈叔达乘机向李渊建议:“李世民功盖天下,万众归心,把他立为太子,将国家的大事托付给他,就平安无事了。”李渊无可奈何,只得承认现实,顺水推舟地说:“对,这也是我早有的心愿。”他派人到太极殿宣布了这一决定,制止了双方的战斗,然后召李世民入见,自我解脱地向他表白说:“最近我几乎被流言所迷惑,对你产生了误会。”李世民当然原谅了李渊对自己的误解。
  玄武门之变后,李渊深知如果不向李世民交权,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还会扩大和加深,这对唐朝的统治当然是不利的。所以他立即下诏,军国大事一切由李世民处理,等于把权力交给了李世民。过了两个月,他就在名义上也退居“太上皇”的地位,正式让李世民接了皇位。
  李渊当了太上皇后,不想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也不便再干预国家的政治,就在宫中搞了很多妃嫔,整天吃喝玩乐,生活日渐腐化。李世民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心”,也是为了感谢李渊主动让位于自己,所以对李渊在生活享受方面的追求,都尽量加以满足。李世民还大兴土木,准备在长安城东北修建大明官,作为李渊的养老享乐之所。但是大明宫还未建成,李渊就在贞观九年(635年)病死了。他是在让位给李世民当皇帝后11年才死的,死的时候已经是73岁的老头了,而这时李世民还是不到40岁的青壮年。看来,李渊及早地让位给李世民,从稳定和巩固唐政权以及李渊个人的安危来说,都是高明的一招。正是27岁的李世民当了皇帝后,他利用自己非凡的才智和旺盛的精力,使唐王朝出现了封建盛世“贞观之治”,使隋末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发展到了唐代政治和经济的顶峰。这当然和李世民的提早当上皇帝有关,也与李渊的知趣而及早引退不无关系。所以,李渊在封建帝王中,不但是一个善于择机起兵、取得天下的政治家,也是一个知难而主动引退,避免因抓权不放而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纷争的有远见的谋略家。
  这样的封建帝王,在中国封建社会还是不多见的。
  转载自《中国历代名君》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研会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