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李氏源远流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81
颗粒名称: 中华李氏源远流长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6
页码: 166-181
摘要: 中华李氏源远流长包含世界第一大姓为李氏、李氏远祖肇自颛顼、贞观盛世传千古、娘子军平阳公主、文成公主汉藏联姻、外族外姓景从李姓为荣、绩溪胡氏,李唐后裔等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世界第一大姓为李氏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豪壮诗篇:“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天开青云路,日为苍生忧。”(《李太白全集》卷之九)时至今日,中华民族之李氏,不仅遍布中州,而且走向世界各大洲。据有关资料统计,分布在海内外的李氏人口达1亿多人,成为世界第一大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侨居海外的华裔人士基于热爱祖国之情,纷纷来华旅游观光;或探亲访友;或应聘讲学,参加学术会议进行文化交流;或洽谈贸易;或投资兴办企事业;更有要者,则为寻根问祖。其中李姓人士为数不少。为此笔者将搜集到的有关李氏资料作一简介,以为李氏寻根之参考,更希望引出“玉”来!李氏远祖肇自颛顼李氏之远祖肇自轩辕黄帝之孙颛顼,约在四千多年前,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为尧之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夏商之季,有理徵为翼隶中吴伯,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其妻携子利贞,逃于伊侯之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利贞传十代孙李耳即老子,居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一说安徽涡阳县郑店村为老子故里。老子是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吏”,孔子曾向他问礼。老子之八世孙李昙生4子,长子李崇约在公元前290年为陇西郡守,子孙遂居陇西郡(郡治初在临洮后迁陇西)。崇为陇西房始祖。其后裔分布在陇、蜀、秦、晋、苏、皖、桂、奥、闽、台等省。
  昙之第四子李玑居赵郡(始于山西晋阳后至河北邯郫),他的子孙分布在冀、鲁、豫、浙、辽、鄂等地。陇西、赵郡两大房人丁繁多,人才辈出,而以陇西为主流。千百年来,统治阶级因军事政治之需要曾大肆移民和逐放;或因封地采邑而占领;或因天灾人祸而走他乡;或因生计所迫漂洋过海到了国外。
  贞观盛世传千古陇西郡李崇之5代孙仲翔生伯考,伯考生尚,尚生李广(?—前119年),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为汉名将,匈奴称为“飞将军”。唐高祖李渊系李广24世孙,渊率子女起兵反隋获胜,建立唐朝。
  渊有子23人,封为全国各地之王,次子世民继皇位,即唐太宗。他很能干,任贤纳谏,发展农业,改进科举制度,扩大国内各民族之联系,开辟海陆交通道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老百姓生活得到改善,誉为“贞观之治”太平盛世。
  娘子军平阳公主为李唐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除世民之外还有一位女将,值得一提。
  据(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2《妇人英烈》一文载:“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女(李实)平阳公主在长安,其夫柴绍曰:‘尊公将以兵清京师,恐不能偕,奈何?主曰:‘公往矣,我自为计。’即奔鄂(今陕西户县),发家貲,招南山亡命,谕降郡盗,申法誓众,勒兵7万(半为女),威震关中,与秦王(李世民)会渭北,分定京师。此其伟烈,又非他人比也。”后来人们称“娘子军”的来历即出于此。
  文成公主汉藏联姻文成公主——唐太宗养宗室女,贞观十五年(641年)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在她的影响下,汉族制碾磨、陶器、纸、酒等工艺及历算、医学等陆续传入吐蕃,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汉、藏两族人民友好关系的加强,做出了重要贡献,曾在拉萨创建小昭寺。大昭寺内有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
  外族外姓景从李姓为荣唐朝是李家统治天下,共计20位皇帝,统治国家达289年。在李唐盛名之下,有外族外姓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有的赐为李姓。《郑氏通志》载:“有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拓跌氏,并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又如西夏李元昊,此人是党项羌族,唐时赐为李姓。临洮太石之李氏,原系蒙古族在元朝“有凉国公囊加殢李者,因谏顺帝怒,贬其子长吉贴木儿为临洮路都事,其子哈咎观音保因祖囊加殢李,指以李姓,遂名李诚,兄弟7人遂家临洮焉”。(《洮沙县志》)绩溪胡氏,李唐后裔在历史上换姓改名者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多在特殊的情况下造成的。
  外族外姓改姓为李者,如上所述。但是也有李氏改为他姓的,如安徽绩溪胡氏,系出陇西李唐。据当地《胡氏宗谱》记载,公元904年朱温篡权唐哀帝,李祝被杀,何皇后新生太子(昌翼)由近侍胡三抱出宫养在婺源考水,传至15世孙明善时,由考水迁至绩溪上庄。前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博士就出生在绩溪上庄,他曾对旗人说:“我原来不姓胡,我们绩溪姓胡的,都是李唐的后裔,应该有大志,而有所作为。”陇西赵郡各自分房自唐太宗将“陇西李”定为第一高姓后,又涌进了不少新族,从此陇西李氏的阵营,更加壮大起来,形成三十九个大房,其中以四房的子孙最为兴旺发达,故谓:“陇西李氏宗著四房:其一曰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二曰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三曰敦煌,四曰丹阳(今江苏镇江市)。有宰相十人。赵郡李氏定著六房:一曰南祖,二曰东祖,三曰西祖,四曰辽东,五曰江夏,六曰汉中。有宰相十七人。”(《新唐书》卷七十二上)陇西郡望缘何独尊李氏最大的陇西、赵郡两大系,同出一脉,是同胞兄弟的关系,以后天下李氏独尊陇西为郡望,其故何在?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从陇西这个地方说起。公元前272年秦“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北地、陇西、上郡”。秦始皇统一后,分天下为36郡,陇西郡居其一。陇西以在陇山之西而得名,陇西位于今之甘肃省,“陇”亦是甘肃之简称。甘肃为我国民族文化发祥地,人杰地灵,生长在甘肃的人民具有艰苦奋斗传统的美德与勇于创业的精神,陇西之名因之也日益显著起来。
  中国儒家尊为至圣的孔子赞老子之道“犹龙”也,其意为深远如龙之不可测,人们认为圣人之言,天经地义。从此提高了老子的威望,光大了李氏的门第,老子的九世孙李崇为陇西郡守,其后裔遂家陇西郡地。
  崇之七世孙尚为成纪(陇西郡属今秦安县)令,因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朝的漫长岁月,其间出了不少文臣武将。到了唐朝,这个来自陇西的李唐家族居于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享有崇高声誉。为了宣扬自己发迹的地方,就把“陇西”二字作为整个家族的标志。实际上陇西李氏本支日繁、瓜瓞绵绵、人才济济,成为李氏宗族的主流,还有外族外姓的赐姓、从姓而为李氏输入了新的血液。早期的大唐王朝,政绩卓著,声威远扬,太平盛世给以后的中国人留下了深刻影响,出于李唐宗室的后裔,无疑以“陇西”为郡望而自豪,但有些自己不明白来龙去脉的李姓,也汇入大流用“陇西”作标志引以为荣。这种情况,如同旅居海外的华侨,概以“唐人”称之,把住在地街坊称为“唐人街”相类似。
  李冰兴修西蜀水利中华李氏随着历史进程多有大的变动。兹据有史可考者提供部分重要动向。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派司马错伐蜀,设置蜀郡。公元前256年,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冰组织群众,兴修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治理岷江,发展农业灌溉,又移“秦民万家”充实蜀地,其中有不少李氏,带来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和技术,促进民族融合。“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也。”(《风俗通》)李密陈情孝事祖母武阳(今四川彭山)是陇西李氏四大房之一。我国晋代文坛上负有盛名的李密(224—287)出于武阳。他以孝事祖母,却官不就,有脍炙人口的《陈情表》流世。据《华阳国志·后贤志》载:“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祖父光,朱堤太守。父早亡,母何更行,见养祖母。治《春秋左传》,博览五经,多所通涉。机警辩捷,辞义响起。事祖母以孝闻,其侍疾则泣涕侧息,日夜不解带,膳饮汤药,必过目尝口。本郡礼命,不应……武帝(司马炎)立太子,征为洗马,诏书累下,郡县相逼。
  密上疏(《陈情表》)。武帝览之,曰:‘密不空有名也,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召朝回番书贵妃捧砚入川定居的唐代大诗人李白(701—762),有人说:“系出赵郡。”其实不然,有他的诗文自述为佐证。“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赠张相镐》)李白生于碎叶城(在原苏联吉尔吉斯,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幼时随父(李客)迁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广学博览,并好行侠。25岁离开四川,长期各地漫游。他的祖籍无疑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江油李白纪念馆内有“陇西院”。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齐名。其作品为人传诵,经久不衰。请听杜甫对李白的赞语:“白也诗无敌,超然思不群。”“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读过其诗可以领会到它的特色,即针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既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他饮酒赋诗,大有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在唐明皇时,一次召朝回番书,旨命杨贵妃捧砚,高力士捧靴,传为美谈。
  庆符始迁祖为朝翰分布在四川高县一带乃至云南的一支李氏,枝繁叶茂,瓜瓞绵绵。
  据四川《庆符李氏族谱·系略》载:“相传吾家籍隶陇西,系出青莲。原有谱系毁于明末之乱,遂不可考,始迁祖曰朝翰公于前明中叶由楚宦川入籍庆符……其派定为:朝乔贞元旭尔松合山元文运天开远诗书世泽长道德培国本忠孝振家声。”自8世合字辈起分为21支,革命烈士李硕勋(1903—1931)属于18支。
  李宗仁的祖先秦时到广西原国民党政府副总统、代总统李宗仁是广西临桂县西乡〓(浪)头村人,相传祖先原是陇西人。历经朝代迁徙数千里才定居在广西。秦辟广西为桂林郡,始皇凿漇河以通湘漓时,随史禄而来的两位李姓将军为李氏南迁广西的始祖。(《李宗仁回忆录》)器物标陇西,不忘祖先根在广西玉林地,凡是李姓人家经常在雨帽和家用器物上标有“陇西”二字,青年人大多数不知其意。老年人告诉小辈们,“陇西”是在甘肃,是李氏的发祥地,也就是说“天下李氏,根在陇西”。因此,“陇西”二字成为李氏的标志,也就是李氏的郡望或堂号,把它标在醒目处,代代相传,以示“饮水思源”,“不要忘本”(祖籍)。广西玉林地区李氏宗亲约定俗成的文化风俗,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正如世界级的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所说:“一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同样,一个忘记祖先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青年人要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自信、自尊、自强,坚守自己的岗位。”(李政道《在上海复旦大学“物理学奖学金”授奖仪式上的讲话》)飞鸿南向到阳新湖北阳新的李氏系出陇西郡,李鸿绪《阳新李氏源流》中叙述了唐以前系略后,追溯迁阳新情况:“予祖恪公,行三,封郁林王。九世孙衢(同道)公迁江西建昌,生四子:轩、辕、軿、辂,各有部分迁湖北阳新,迄今三十有余世。予属辂公之子德正公支下,其派系为:衢、辂、德、宝、弼、岑、林、松、崇、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尚、国、华,可数而不紊也。昔在南京晤前代国府主席李烈钧(字协和)丈得序昭穆,长我一辈,其籍江西武宁,我家阳新,相距不过百里。在阳新住者,衢公之后,明时瑞亭公中书,文郁公帅府,郁公迁九江德化,其后鸿达、道生父子翰林,此清乾隆时也。阳新在康熙时李应熙翰林,乾隆嘉庆时李克伟进士,咸丰同治时李滋松(字衡石)新疆藩台兼署抚台,其弟李捷云新疆协台。又由阳新迁英山者李伯质士彬,嘉道时翰林,其于阳新宗祠撰有楹联。其一:‘先代启藩封,至今烟火万家,瓜瓞实繁冠带盛;客途瞻木主,愧我清风两袖,柳袍虽换枣糕无。’其二:‘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积厚流光,人文辈出,考世系,知终始,此阳新派系之在唐以后者可考也。大局如此,必须收族,方得敬宗,特为记木本水源,以示后昆。”医药学家李时珍李时珍(1518—1593)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继承家学,更着重研究药物,重视临床实践,主张革新。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收录原有药物1518种,又新增药物374种。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祖国医药学的一份宝贵遗产。
  道办后代十余万据湖南零陵地区李才胜先生提供的资料表明:分布在湖南、两广的一支李氏目前有万户以上,人口达十余万。主要分布于湖南省零陵地区的宁远、兰山、新田、永州等县市,仅宁远下灌村就有近两千户,人口万余人。据《李氏家谱》记载:我家祖籍为陇西郡临洮府狄道县(今临洮)。南迁始祖为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为镇南从命而来,出征后京朝内变,戍兵在外不能入京,遂定居九嶷下灌(现为湖南宁远下灌)。南迁后,李道办的后裔,家兴人旺、人才辈出。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考有湖广第一状元李郃为吏部侍郎。明清时有苏州刺史李普志;两广都堂李茂金、李定来;现代国民党军队中的将军有李寿芝、李郁英、李长书等。宁远县计划要修复东门城外的将军堡古迹,还准备将这一带开辟成古战场旅游胜地。
  扎根岱海振家声分布在内蒙古岱海周围的一支李氏情况,据李启元《岱海李氏族谱自序》载:“我家血统,源自甘肃省陇山之右,发展于晋阳宫鼎盛之时。”“自从先曾祖父贵公于150年以前,由山西忻州北上,定居宁远厅岱海之南以后,李氏家族就一直聚居在岱海周围创基开发,勤俭敬业,农工并重,祖业日盛。因此,岱海就成为李氏子孙血液舒畅、长流不息的血统源头,也就逐渐形成李氏子孙发荣滋长、茂盛长青的札根基地。
  为了后代子孙便于追本溯源、识别支派,所以在李氏族谱之上冠上‘岱海’二字。岱海李氏家族迁居塞北后,因陇西、忻州谱系资料散失,使岱海李氏家庭之血统,已无法向上连接。为了保存先严茂如公耳提面命及余记忆所及一至五世之家族史料,不致年久失传,确有必要以高祖兰德公为一世祖,另修岱海李氏族谱,公之于世,继续传承。深信我岱海李氏家庭之血统,终有向上接通之一日。”“岱海李氏排行命名谱序,拟定四言诗二十四句,共计九十六字。几经字斟句酌,依血统源流、家史祖述、家训励志及堂名祝福四段区分类别。预计2500年以内,命名有序,行辈分明。就李氏而言,是为维护家庭血统重振广大家声;就国家而言,旨在恢复固有道德弘扬中华文化。”缙云始祖李阳冰浙江缙云李氏始于唐肃宗乾元(758年)李阳冰为缙云县令时。阳冰为文字学家、书法家,工篆书,有“篆圣”之称。任内遗有手泽石刻二座,一曰“黄帝祠宇”,二曰“缙云城隍庙重建石碑”。阳冰清廉爱民,颇有政声。后调繁昌县令,其后裔定居繁昌,其有名皋者,红髯,身长九尺,有兵法,曾任厦门、台州守备,宋时封为“健将”。缙邑城东李大宗祠总祠内之正厅高悬勅封“健将”二字金珠立匾一座。缙云、繁昌两宗族,均为阳冰之后裔。子孙繁衍昌盛,支派亦多,每一支派,有其宗祠,而集资合建总祠于城内,由各支派选一理事,组织总祠理事会,主持春秋祭祀。至于宗族子孙由总祠排定字行,区别辈分,秩序井然,此项字行,沿用至今,族人相遇,如不相识,示以字行则辈行分明矣。(摘自李振球《浙江缙云李氏源流》)闽粤海外尊崇火德在福建、两广一带,有一支勇于开拓、富有进取精神的李氏,系出封为闽越江王唐高祖第20子李元祥之后裔。元祥传23代至李孟封淮临王,居江南徐州,生子珠。珠又徙陇西,际宋、元兵乱,自陇西来汀州(今福建长汀),娶吴氏,生五子:曰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
  其中以火德的后代最为兴旺发达,以致遍布闽粤,而火德公自然而然地成为闽粤大始祖。“火德公姓李,其先汀之宁化人,值宋季元兵乱,与妻吴氏避居于福建省汀漳道上杭县胜连里之丰朗乡,因其山秀水肥,民敦俗美遂居焉。公为人直谅温良,有孝友忠之行,非其义不苛取,襟怀坦白,意态冲淡,凡其所与居之多人,不问壮耄咸爱慕丽就之,殷于资,不吝施予。”“夫妻六十无子,每常嗟叹,伍妣贤德,劝公续取陈氏,六载连生三子:长曰三一郎,次曰三二郎,三曰三三郎,皆克家善继,善述厥后,子孙蕃衍,诗礼簪缨,代不乏人。”火德公后裔散居闽粤各省以及海外等地。公元1836年,族中贤达倡议建“李氏始祖火德公总祠”于稔田乡丰田村,建筑宏伟,厅堂三进,客厅寝室共计130间。后于1909年和1984年先后两次由本族各省裔孙及海外侨裔捐资重修,为南方和海外李氏寻根祭祖、敦宗睦族的重要宗祠。(引文摘自〔明〕李远《始祖火德公传》)新野“莫李”传家宝河南省新野县歪子乡大李营村有百余户姓李的,人称“莫李”家。
  “莫李”既非李姓,亦非复姓,而是由莫姓改为李姓,但为区别于一般的李姓,故称之为“莫李”。至于“莫李”家的由来,却伴随着一个悲壮感人的历史故事。
  “莫李”家的祖先系明嘉靖年间(1522—1566)大理寺正卿莫怀古,其为后代遗留下了传家瑰宝——玉杯。玉杯是新疆和田玉,做工精细,淡绿色,呈梅花形,剔透光洁。杯身外琢有一枝梅花,盛酒冬温夏凉;斟酒时因光的折射,杯中似有雪花,故称“一捧雪”,有“腊梅傲雪”之意。
  正是这瑰宝“一捧雪”给莫怀古家带来一场灾难。莫家有个佣人叫汤勤,是个见利忘义、投机钻营之徒,因写得一手好字,由莫家到阁老严嵩府上任职。严嵩专横跋扈,贪敛财物,酷爱古玩。汤勤对严嵩谄媚奉迎,便将莫家珍藏瑰宝“一捧雪”密告严嵩。严嵩垂涎三尺,派人索取“一捧雪”。莫家惊恐万分,既舍不得传家瑰宝,又怕得罪严嵩。经与妻子李雪艳商量,拟将一只假“一捧雪”送给他。但莫怀古深知,这既瞒不住老谋深算的严嵩,更瞒不住阴险狡诈的汤勤,心里踌躇不安。此时,忠厚、耿直的家人莫成见到主人的困境,决心舍生取义,誓死保卫传家瑰宝。他建议,让莫怀古改装成家人,弃官携宝,连夜逃走,由他扮作莫怀古,带着假“一捧雪”去对付严嵩。莫怀古因时间紧迫,别无良策,又感于莫成的一片忠心,怀着感激、悲痛的心情,携带传家瑰宝“一捧雪”星夜逃走。
  假“一捧雪”送到严府,很快被汤勤识破。严嵩大怒,遂令其子严世藩带校卫前往莫府搜查,拿莫怀古治罪。因搜不到“一捧雪”,严世藩令校卫把家人莫成改扮的莫怀古杀了,取下首级,还把莫的爱妻李雪艳带回严府审问。
  雪艳姿色出众,汤勤早怀歹念。当汤勤发现莫怀古的首级为家人莫成首级时,便暗地要挟雪艳,强逼与其成亲,否则,不仅要追查莫怀古,而且要加害于她。雪艳为保护丈夫莫怀古和“一捧雪”,便假意应允与汤勤成亲。晚上,当汤勤神魂飘荡、得意忘形的时候,雪艳用好酒将他灌醉,将他刺死而后自刎,这便是传统历史剧《刺汤》一戏。
  再说莫怀古逃出北京后,几经辗转,来到河南省新野县北歪子街附近一个村子里隐居起来。为了纪念夫人的贞操,将莫姓改为李姓,已经历20代。为了不忘祖先,其后裔称他们的李姓为“莫李”。而莫家传家珍宝“一捧雪”由长门长孙珍藏,代代相传,至今仍由大李营“莫李”家长门珍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才拿出供客人欣赏。(见何兆麟《从一则传说看“莫李”家的来历》)李氏苗种遍播宝岛立足于台湾的李氏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明永历十六年到三十七年(1662—1683)郑成功父子治台时期,便有为数众多的李姓先民陆续由闽粤过海到了台湾。他们把“陇西李氏”的苗种,播种在美丽而富饶的宝岛上。在郑氏反清复明的行列中,李姓人士有文有武,建功立业者颇不乏人,以后成为日益昌盛的因素之一。明郑时期,在台李氏,据《台南市志》的《人物志》中载: 李胤,官拜延平郡王府的兵都事,于永历十五年(1661)四月渡台,在该志中列有专传; 李景,担任思明知州,是于永历十八年(1664)二月来台,附传于该志的冯锡范传; 李茂,也是冯锡范属下的要将,官拜右先锋镇,是永历三十五年(1681)设防淡水鸡陇山的北路副总督; 李锡,是守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 李昂,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元老之一,后来官至右卫镇。据说,他其后便在打狗(今高雄市)附近定居落籍; 李思忠,是1662年10月跟世子郑经来台嗣袭的,在当时郑氏袭位之争中,立有大功。
  关于明郑时期李姓先民在台湾的活动情形,除《台南市志》外,还有许多散见《台湾通史》《台湾府志》等史志。
  在台湾南投县建的“李氏大宗祠”是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大陆来这里开垦的移民中有四十多位李姓先民,他们并不是从一个家族出来的,而是分别来自大陆的不同地方。他们辛勤劳动,都在这块土地上扎了根。
  为了叙亲谊,为了饮水思源,慎终追远,合力在他们的新天地里兴建起一座敬拜祖先的祠堂,作为“人在异乡,心在老家”的精神象征。四十多位虽然都姓李,但来自不同的地方与家庭。祠堂里该奉哪一位为祖先?经过讨论,本着重视根源的传统观念,大家一致同意供奉老子李耳为始祖,其下再分别奉祀各自的祖先。
  台湾的李姓,是一个亲谊浓重的家庭,在各个地方都有或大或小的宗亲组织,注册的有26所,像台北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开始筹备于20世纪60年代。其间曾于1971年10月29日—30日在台北市李氏宗祠举行世界宗亲恳亲大会,有22个国家、地区,77个宗亲团体的六百多位宗亲代表出席了会议,可谓盛况空前。嗣于1973年3月15日正式成立。
  该会组织章程第二条:“本会以敦亲睦族、团结互助,进而复兴中华文化为宗旨。”该会是一个组织庞大、活动频仍的出色民间团体,会员包括我国台湾地区李氏在内的世界各国李氏组织为团体会员。
  香港首富李嘉诚闽粤人迁移香港,是有“近水楼台”的地理条件。其新界与蚊腾李氏,其始祖原籍福建上杭,因避军籍,故迁新界,如明末李魁奇等人。
  又如当代著名人士李嘉诚先生,1928年生于广东潮州,小时家境并不宽裕。他11岁时,日寇侵略我国,进犯潮州,他父领家人逃难到香港。两年后,其父贫病交加而去世。生活重担落在13岁的嘉诚身上。他从打工仔做起,几十年生活俭朴,辛勤创业。他讲信务实,经营有方,因之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声誉鹊起,成为香港首富。他身居香港,心系祖国内地。为了发展祖国教育事业,不惜花费巨资创办汕头大学;慷慨解囊支援抗洪救灾。他的拳拳报国之心赢得全国人民的赞誉。
  早期成立的海外李氏宗会中华李氏的先辈们为生计所迫,有的离乡背井,漂洋过海,流落异国他乡。他们远离祖国,没有政治背景,没有政府靠山,只是凭着克勤克俭、流血流汗、艰苦创业、刻苦经营而立足扎根。但在外部环境中,单枪匹马的个人可能遇到种种困难,难以立足。而曾受中华文化哺育长大的同胞,为了发扬伦理道德和生活需求,凡有华人聚集的地方,除了创设宗会乡团以团结互助、联络乡谊、共谋福利之外,更进一步兴办学校,教育子弟;积极支持社会进步事业,响应正义的行动,凡此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在海外宗会组织中,新加坡陇西李氏总会要算较早的一个。该会原名李氏陇西公所,于1907年12月12日正式注册成立。由德望昭著的李清渊(1841—1911)出任总理。1967年为联络新加坡分李氏七宗团,改为今名。总会附设陇西李氏互助会,有会员一千七百余人,该会还有铜乐队。
  宗亲组织遍世界遍布世界的李氏为了敬宗睦族,互助合作,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也们在居住地区成立了联系组织。如,在美国有“美国李氏敦宗总会所”等25个宗亲组织,遍及全国;加拿大有“温哥华域多城李氏公所”等9个组织;马来西亚有“吉隆坡李氏联总会”等8个组织;菲律宾也有“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等8个组织;日本有“日本东京李氏宗亲会”等2个组织;新加坡有“新加坡李氏总会”“新加坡潮州陇西公会”等;泰国有“李氏宗亲总会”;缅甸有“仰光只荷坦陇西堂”;印度有“印度加尔名誉氏自治会”;印尼有“印尼LIEYEN-HOO”组织;欧洲有“北欧李氏宗亲会联络中心”等。他们侨居他乡,同姓感到格外亲热,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起了更大的作用。同时,经常关怀家乡,热爱祖国,他们都有一颗“中国心”,不仅对祖国的经济建设和文教建设做出巨大贡献,“海外华人还有一种强烈的寻根意识,他们都希望得到祖籍的承认”(香港大学王教授语)。
  高唱会歌抒心怀李氏家族素来亲爱精诚。遍布世界的李氏宗亲组织每当李氏同胞聚集一堂时,还不忘齐声高唱《陇西李氏宗亲会会歌》,以悠扬的歌声倾吐他们以自己的根源为荣的心意。会歌分为《裕后》与《光前》两个部分,歌词是这样的: 《裕后》:“自从仙府盘根,天生吾李,虞夏世今,遥远分来,种子陇山一角,青苍培芳菲万树孙枝,柯条播满中州,绵绵后起,吾宗奕世簪缨,功昭青史,王侯将相何奇,实开唐纪,从兹大树风声,化天下为家皇基,青云路自天开扶飘万里。吾祖东祥徵,函关气紫道德之言五千,薪传尹喜,种圣敞踪功名,视轩冕泥涂污卑,何须人爵虚荣尊宗在此。” 《光前》:“天生百果纷纷,珍唯吾李,春风雨露恩深,岁含芳藕,花开子结累累,看云礽,秀出万枝,枝浓叶茂成荫,繁荣罕比,回首陇西分支,迢迢万里,千秋神裔,人间方兴未艾,溯回祖德宗功,应箕裘克绍来兹,愿教黼藻皇猷,羽仪继起。吾宗烂著勋名世多朱紫,从兹继往开来,光增元始,明德之后必昌,振家声显耀门楣,无惭阆苑仙根,琼琪媲美。”(摘自《李氏家训》)寄语同胞请提供族谱资料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任务之一,计划广集各地李氏族谱和有关信息资料,详加整理,系统研究,以期达到凡我海内外李氏能以“自下而上溯千支万派,滴滴归源;自上而下稽一株一本,业业分明”之目的。并偿李氏后裔寻根问祖之宏愿。这是一项艰巨的工程,要付出较大的力量,希望各地同胞多多提供情况资料。
  以上叙述了有关李氏情况,实在是挂一漏万。其中以回顾李氏过去事迹,为的是着眼于未来。同时,更加敬重当今世界各地的李氏同胞中涌现出来的许多政治家、实业家、科学家、文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们各成伟业,各有建树。我们应以前人艰苦奋斗精神为榜样,教育子孙后代使他们见贤思齐,进而有更大的作为,并以强有力的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为世界和平、为人类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甲中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