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腾达荣宗耀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65
颗粒名称: 子孙腾达荣宗耀祖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153-155
摘要: 柔生弁,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十子谭、歆、认、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蒸,姑臧房始祖也;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粗也。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柔生弁,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十子谭、歆、认、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蒸,姑臧房始祖也;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粗也。
   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勋、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后无间;次曰太祖,次乞豆,定州刺史房。
   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八子,长曰延阳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二十三年复附属籍。尚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王房(郇王祎),大郑王房(郑孝王亮)。
   代祖元皇帝讳昺,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仁公,四子,长曰高祖,次曰梁王澄,次曰蜀王湛,次曰蜀王湛,次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高祖讳尧大圣大光皇帝,二十二子,分十五房,曰楚王智云,曰荆王元景,曰徐王元礼,曰韩王元嘉,曰彭王元则,曰郑王元壹,曰霍王元轨,曰王凤,曰道王元庆,曰邓王元裕,曰舒王元名,曰鲁王灵夔,曰江主元祥,曰密王元晓,曰滕王元婴。智云、元景皆无后…… 由上面的记述可以知道,陇西李氏真是族大人众,在“陇西”这个共有的大郡望之下,还随着整个新族的壮大,分支成为武阳、范阳、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安邑、镇远将军、早淳、姑臧、敦煌、仆射、绛郡、武陵、定州刺史、南阳公、谯王、毕王、雍王、郇王、大郑王等几十个大房。当然,天下陇西郡的李姓中国人,只要拥有可靠的族谱,就可以按照自己所属的房别,找到本身血缘上的详细来龙去脉。
   陇西李氏所分支出去的支派,繁多有如上述,不过,自唐朝以降的一千多年以来,却以武阳、姑臧、丹阳、敦煌四派最为兴盛。这就是一般所谓陇西李氏的“定著四房”,有绝大多数属于陇西李氏的中国人,都是属于这四个支派的子弟。
   本文一开始曾提到过,李氏家族是一个组织比较复杂的家族,除了以汉裔的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为主流外,尚有外姓及外族的加入。外姓的加入,由于有关的文献欠缺,有待考证。至于外族参加李氏家族,则有下列的资料可资参考: 柳城李氏,就是唐肃宗时平定安、史之乱,与郭子仪同被史家称为唐室中兴名将的李光弼所属的一支李氏。据过去的姓氏学者的考证,这一支李氏的祖先,是契丹族的一位酋长,后来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才改姓为李。契丹族原属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应该也是古时候东胡人的后裔。
   这一支源出东胡的李氏,在有唐一代,也是络缨满门,显达知名。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他的祖父李重,是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也是高官厚禄。至于他们的后代,也出将入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和宪宗朝,都曾出过官拜宰相的杰出子弟。因此,柳城李氏尽管不是大汉的嫡裔,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现,可以说丝毫都不逊色。
   武威李氏,出自安氏,则是汉代安息国的后裔。不过,根据史家的考证,这一支李氏尽管是安息国的后裔,但安息国的宗室,却出自姬姓,是黄帝之子昌意的次子安所传。因此,一般人认为武威李氏系来自外族,是完全不正确的,他们在血缘上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黄帝子孙。
   古代安息国的位置,是在中国的西方,其宗室子孙之东来与中国结缘,则是后汉末年的事,当时,安息国的国王派遣其子世高入朝,就此在洛阳定居。稍后,于魏、晋间,世高的后人徙居到安定,南北朝之乱,又徙辽左以避乱,最后,才在武威定居下来,并且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响亮声名的家族。不过,此时他们仍然姓安,尚未以李为姓。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