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迁徙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56
颗粒名称: 李姓迁徙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2
页码: 145-156
摘要: 李姓迁徙考包含家族庞大郡望多、 由山西扩展河南、赵郡子孙扬家声、千秋万世引为荣、陇西以地名为郡望、子孙腾达荣宗耀祖、武功彪炳发扬家声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 名烁古今中外的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为自己的姓氏,发出这样的豪语。这句话,看似夸大,实际上时至今日,李姓中国人的踪迹所至,又岂仅“中州”一个地区而已?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姓李的人士,不论他的籍贯是中国,还是他国。
  在古老的中华民族当中,李氏家族一直是举足轻重,他们人多、势旺,而且长期人才辈出,声名卓著,自然而然,也使得他们世代相袭的郡望和堂号,名满天下,多少年来,提起李氏的“陇西郡”和“赵郡”,真可以说是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庞大的李氏家族,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他们是由好几支不同分子组织而成的,而不像我国其他的大多数姓氏一样,整个家族具有单一的血缘关系。依照过去姓氏学者的考证,整个李氏家族之中,最主要的组成分子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当初由于曾经有人在唐尧时担任“理官”而先以理为姓,到了殷商末年纣王时才逐渐由理氏演化为李氏,成为李氏家族的主流;其后,陆续参加这个家族的,有外姓,也有外族,大多由皇帝赐姓,或外族的被同化而来。这种情形,《路史》一书上说明得十分详尽,该书指出:“徐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朱邪氏、董氏、罗氏并以立功从唐国姓为李氏。”很显然,李氏家族之所以会有上述集英聚锐的盛况,主要是由于大唐朝的赫赫功业。
  家族庞大郡望多李氏家族的组织情形,庞大复杂若是,他们所拥有的堂号和郡望之多,实在是难以想见的,长久以来为大家所熟知的陇西郡和赵郡,仅仅是其中的两支而已,只不过陇西郡和赵郡的声名实在太响亮了,使得其他的郡望相形之下黯然无光。
  陇西郡和赵郡的不朽声誉,也是在唐朝时期奠定基础的;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是来自当时的陇西,在有唐的290年之间,其宗室本支日繁;赵郡李氏,在唐朝一代总共出了17位宰相,文功武略,鲜有能比。
  据清代学者朱彝尊的说法,赵郡李氏的族最大,甚至超过张、王、刘、赵等诸姓之上,唐代大诗人李白亦属于赵郡李氏,他所咏的“我李百万叶,柯叶遍中州”之豪语,当亦指的是赵郡李氏。
  长久以来,李氏的陇西郡和赵郡同享盛名,实际上,就血缘而言,他们各有所源,完全凭着世代相袭的郡望来区别——赵郡是李氏郡望,陇西郡是400年前的西凉王之后,得郡望于唐代,在血缘跟赵郡李氏谊属兄弟。
  先从赵郡李氏的源流谈起。
  赵郡李氏,是传自战国末期秦国的司徒李昙的次子李玑,李玑字伯衡,本身也功名显著,曾在秦国官拜太傅,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这位秦国的太傅,生有三子,即李云、李牧、李齐,其中老二李牧,后来却做到赵国的高官,并且被赵王封为武安君,于是,就此在赵郡落籍定居,为李氏家族创立了一个光辉的门户。
  所谓“赵郡”,指的应该就是山西太原县一带地方。因为战国时期名列七雄之一的赵国,拥有的疆土是包括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之地,都城设在晋阳,也就是现在山西省太原县地方。李牧当时既为赵相,则其落籍定居之地,当亦在赵王所在的都城附近,换言之,赵郡李氏的发扬光大之地,也当在今山西省太原县一带。
  赵郡李氏的创流之祖李牧,在那段时期的历史上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了不起人物,他在当世的乱世中,不但把赵国整治得井井有条,而且曾于公元244年率军伐燕,使当时野心勃勃的秦始皇也不敢小看赵国。可惜,当时的赵王优柔寡断,竟听信了佞人之言,于公元248年杀害了李牧,结果,李牧一死,秦始皇的大将王翦立刻率大军并灭了赵国,以“国之支柱”形容这位赵郡李氏的始祖,应该是最为恰当了。
  距今一千七百多年前,李牧创立了李氏家族的赵郡派之后,其后世子孙的繁衍情形,由于族谱的记载不断,迄今仍清清楚楚,其主要的过程大致如下。
  由山西扩展河南李牧共有三个儿子,依序为李汩、李弘以及李鲜。老大李汩,后来在秦始皇的朝廷上官拜中大夫詹事,生了李谅、李左车及李仲车三个儿子,其中老二李左车,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曾经被封为广武君。
  赵郡李氏传到了第四代,已经是汉高祖一统天下。广武君李左车也有常、伯、遐三个儿子,老三李遐字伯友,是汉朝的涿郡守,生了李岳、李德、李文、李班四子。李岳字长卿,官拜谏议大夫,其子李秉义,字世范,由于当上了颍川太守,就把家搬到颍州去住,换言之,这时候的赵郡李氏,已经从山西扩展到了河南。
  颍川的赵郡李氏开基始祖李秉义,有李翼、李协、李敏三个儿子,老三李敏的成就最大,曾官拜五大夫将军,生谟、道、朗三子。李谟字道谋,是临淮太守,有哆、华、旭三子,其中老大李哆字子让,官至上党太守,其子李护元,亦官至酒泉太守。李护元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李武、李昭、及李奋,李武字昭先,历任书郡太守、太常卿等官职,生了赞、修、奕、龙四子,其中老二李修,字伯游,是后汉的太尉,也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李谅、李叔、李训、李季,李谅字民益,亦在后汉贵为赵国相,其子李膺,则为河南尹。李膺传有镶、瓒、瑾三子,其中老三李瑾曾为东平相,但后来又由于避难而复居赵。李瑾亦有三子,李志、李恢及李宜,其中老二李恢生了李定、李壹、李奖、李硕四子,老大李定,曾在曹魏的朝廷,官至水衡都尉、渔阳太守等要职。李定的下一代,是李佰括和李机叔,李机叔曾高官至太学博士,及临江、乐安二郡的太守,生有李郡、李镶、李密、李楷、李越五子,其中老四李楷,字雄方,是晋朝的司农丞治书侍御史,后来由于避王伦之乱,举家渡过长江,徙居于浙江的常平,为赵郡李氏在江南开创了另一番恢宏气象。
  王伦之乱,是发生于晋惠帝永康年间,亦即公元300年至第二年的事,换言之,赵郡李氏的播迁于江南,至少已经有了一千六七百年的历史。
  从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在现在的山西省境内另立门户,开创了李氏家族的赵郡支派,到晋朝的李楷渡江南迁于浙江常山,算起来正好是19世。赵郡的李氏第19世祖,亦即赵郡李氏的南迁始祖李楷,于落籍浙江常山后,传了李辑、李晃、李芬、李劲、李叡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又为江南的赵郡李氏分支为东、西、南三流。情形如下。
  赵郡子孙扬家声原来,定居浙江常山的李楷一家人,到了第二代并没合住在一起,五个兄弟分别住在三个不同的地方:老五李叡的儿子李勖兄弟,居住在巷东;老四李劲的儿子李盛兄弟和老三李芬一房,居住在巷西;老大李辑与老二李晃两房子孙,则徙故垒,由于上述的原因,李叡就被奉为江南赵郡李氏的东祖,李芬与李勤被奉为西祖;李辑与李晃则被奉为南祖。
  赵郡李氏的东、西、南三派,其后子孙都表现优异,共同发扬家声,使赵郡李氏的大名,天下尽知。赵郡李氏所分三个支流往后的发展情形,亦有详尽的文献可稽,大致如下。
  南祖派:李辑之子护宗,曾任高密太守,其子李慎徙居于柏仁,但子孙甚微,故后来与李晃南徙故垒,合称为南祖。
  南祖之一李晃,字仲黄,曾任镇南府长史,其子李义,为燕司空长史。李义之子李吉,则为东宫舍人,其子李聪,官至尚书郎。李聪生有李真、李融二子,其中老大李真曾官至中书侍郎,其五世孙李叔睿,则曾在大唐皇朝贵为刑部侍郎,他的第二个儿子李游道,更上层楼,于武后摄政时拜相。此后,赵郡李氏南祖派的将相辈出,李游道的四世孙李固是唐文宗的宰相,唐玄宗时拜相的李日知,也是这一房的子弟。
  此外,后魏时有一位谯郡太守李善权,也是南祖派之后,由于做官,徙居于谯。南祖派的这一支子孙,也是将相满门,李善权之子李延观曾历任徐、梁二州刺史,其子李绩,亦官至马头太守。李绩的儿子李显达的曾孙李敬玄,是唐高宗的宰相,敬玄之弟元素,则为武后之相,敬玄的曾孙李绅,后来又于唐武宗时拜相。
  东祖派:始祖李叡,字幼黄,为高平太守,封江陵宁公,其子李勖,为顿兴太守,李勖之子李颐,则为高阳太守,封武安公。李颐有勰、系、奉、曾四子,其中老二李系的9世孙李峰,曾相武后,11世孙李绛,则为唐宪宗相。此外,东祖之后还有一位李谔,是隋朝的南和公,其子李爽,则官拜左金吾卫将军之职。李爽的玄孙李珏,后来亦为唐文宗之相。
  西祖派:始祖李劲,字少黄,为晋之治书侍御史,二子李盛、李隆。
  老大李盛官至中书侍郎,其十世孙李怀远,曾相武后;老二李隆,则为魏之阜城令;其十世系李吉甫,曾为诏宪宗之相,李吉甫之子李德裕,又相文宗武宗,父子二代皆为相,荣耀满庭。
  从上述东祖、西祖及南祖派分别人才辈出、满门将相的情形,后世不难想见,在距今一千年以前赵郡李氏的门第有多崇高,而这份荣耀,当然传给了世世代代的子孙,使他们以生而为“赵郡李氏”之后裔为荣。
  赵郡李氏定著六房,除了上述东祖、西祖、南祖三房之外,另外的三房为辽东李氏、江夏李氏及汉中李氏,殊途同归,皆为战国末期秦国司官李昙之后。
  辽东李氏,始祖是李齐,在血缘上跟创立赵郡李氏的赵国大将李牧是亲兄弟,李牧行二,李齐行三。这位李齐,亦曾任赵相,初居中山(今河北)。他的13世孙李宝,是后汉的玄黄都尉,就随着官职有的迁调,把家搬到襄平去。李宝的儿子李雄,是车骑长史,其子李亮,是原武令,其孙李敏,则为河内太守。李敏的儿子李胤,是晋朝的司徒,封广陆侯,其子李固,为散骑侍郎。此后李固之子李志,为阳平太守,嗣广陆侯,李志之弟李沉,李沉之孙李根,为后燕中书令。唐德宗时名相李泌,就是李根的九世孙。
  千秋万世引为荣江夏李氏,始祖是后汉会稽太守,高阳侯李龙,他由于做官的关系,把家从赵郡搬到了江夏的平春。李龙的父亲是李昭,李昭则为汉酒泉太守李护之次子。李龙徙居江夏后,传至6世孙李式,曾任东晋侍中,李式之孙李矩,为江州刺史,李矩之子李充,又为中书侍郎,其8世孙李元哲,又徙居广陵,传了4代,就出了位宰相,即唐宪宗时拜相的李鄘,随后李鄘的孙子李景望,又于唐昭宗时拜相。
  汉中李氏,是汉东郡太守太常卿李武的后裔,李武之孙李颉,是后汉的博士,至此,才开始定居于汉中南部。李颉定居汉中后,也枝叶茂盛,其子李郃,曾官拜司徒,李邰则为太尉,李固的13世孙李德林,为隋朝之内史安平公,李德林之孙李安期,则曾贵为唐高宗之相。
  以上所述,就是李姓中国人千秋万世引以为荣的:“赵郡李氏定著六房:南祖、东祖、西祖、辽东、江夏、汉中,宰相17人。” 陇西李氏,自从1355年前唐高祖李渊定鼎天下后,就一直名高望重。
  陇西李氏的名高望重,在辽阔的中国大陆是如此,在眼前的台湾岛上,亦复如此。其实,世界上凡有华侨踪迹之处,亦莫不如此。台北市南京东路三段一座建筑宏伟的“陇西李氏宗祠”,以及南投县中兴新村道上那座美轮美奂、古色古香的“陇西李氏宗祠”,全都说明了陇西李氏世世代代神采飞扬、出人头地的情形。
  陇西,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一个地名,是当年大唐皇朝发迹的地方,所以本来是属于大唐宗室的一个郡望。后来,陇西的声誉日隆,大家又沿用成习,就慢慢地演变成为李氏的一个大堂号,因此,封于李氏家族的此一字派而言,“陇西”二字,可用之为郡望,亦可称之为堂号。
  那么,陇西跟李氏家庭的渊源究竟是怎样的? 先谈陇西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是秦代一开始就设置的一个郡,拥有今甘肃省的东南部之地,所以现在甘肃省仍然简称为“陇”。自从秦代始置,这个郡维持了很久,历经两汉以及南北朝的漫长时期,虽然郡治屡有迁徙,陇西郡仍然包括在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域里,一直到大唐王朝兴起,才由于某种忌讳,把古老的陇西郡废置。陇西郡的实质虽废,大唐宗室却世代以“陇西”为郡望相承相袭,其真正的用意,令人费解。
  陇西以地名为郡望大唐宗室之所以以“陇西”为郡望,最主要的原因,当然由于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是当时的陇西成纪人,当时的成纪,是一个县,位置在甘肃省秦安县的东方。来自陇西的李氏家庭,其后主理天下290年,子孙枝叶茂盛,又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他们为了纪念自己家庭发迹的地方,同时标榜自己家族的无上荣誉和独一无二,很自然地,就把“陇西”二字作为整个家庭的标志。当然,可以大胆揣测,唐朝皇帝之所以废置具有古老历史的陇西郡,也很可能是为了避免“后有来者”的缘故。
  唐朝开国皇帝是当时的陇西成纪人,不过,根据历史的记载,他却是南北朝东晋时西凉王李暠的后裔。李暠也是成纪人,曾经在南北朝的乱世中据有敦煌、酒泉等地,自立为凉公,历史上则称其王朝为“西凉”。因此,传自大唐皇室的陇西李氏,曾经被许多人误会为并非汉族之后,实际上,这种看法大谬不然,有《新唐书》的《唐宗室世系表》为证。
  根据《新唐书》的详尽考证,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完全是一父所出的嫡亲兄弟之脉,赵郡李氏的始祖李玑,生父为战国末期的秦国司空李昙,陇西李氏的始祖,名叫李崇,则是李玑之兄,李昙的长子,换言之,在李昙的后裔中,李崇传下了陇西房,李玑则传了赵郡房,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在血缘上纯粹是亲兄弟。当然,陇西李氏虽然在名义上是所谓的“西凉王”之后,实际上是地地道道的黄帝子孙。
  陇西李氏跟陇西这个地方的关系,打一开始就密切无比,他们的传宗之祖李崇,生前就是陇西的守将,并曾被封为南郑公。有了这种深厚的关系,其后李崇的子孙在陇西地方繁荣滋长,并且日益兴盛庞大,自是可以想见的事。
  关于陇西李氏自李崇以下至唐代,三四百年间传代和分支情形,《新唐书》的《唐宗室世系表》有十分详尽的记载,其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崇字伯佑,陇西守,南郑公,生二子,长曰平燕,次曰瑶,字内德,南郡守,狄道侯;生信,字有成,大将军陇西侯;生超,一名伉,字仁高,汉大将军渔阳太守;生二字,长曰元旷,侍中,次曰仲翔,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生伯考,陇西、河东二郡太守;生尚,成纪令,因居成纪,弟向,范阳房始祖也。
  尚生广,前将军,二子,长曰当户,生陵,字少卿,骑都尉,次曰敢,字幼卿,郎中令关内侯;生禹,字子道,弟忠,顿丘房始祖也。
  禹生丞公,河南太守,先生,字敬宗,蜀郡北平太守;生长宗,字伯礼,渔阳丞;生君况,字叔干,一字子期,博士议郎太中大夫;生本,字上明,郎中,侍御史;生次公,字仲居,巴郡太守,西夷校尉;弟恬,渤海房始祖也。
  次公生轨,字子逸,魏临淮太守,司农乡;弟潜,申公房始祖也。
  轨生隆,字彦绪,长安令,积弩将军;生艾,字世绩,晋骁骑将军,魏郡太守;生雍,字隽熙,济北、东莞二郡太守;生二子,长曰伦,丹阳房始祖也。次曰柔,字德远,北地太守,雍孙盖,安邑房始祖也。
  子孙腾达荣宗耀祖柔生弁,字季子,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生昶,字仲坚,凉太子侍讲;生暠,字玄盛,西凉武昭王兴圣皇帝,十子谭、歆、认、恂、翻、豫、宏、眺、亮、愔,镇远将军房始祖也;其曾孙系,平凉房始祖也;翻孙三人,曰蒸,姑臧房始祖也;曰茂,敦煌房始祖也;曰冲,仆射房始祖也;曾孙曰成礼,绛郡房始祖也,豫,玄孙曰刚,武陵房始粗也。
  歆字士业,西凉后主,八子,勋、绍、重耳、弘元、崇明、崇产、崇庸、崇佑。重耳字景顺,以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后魏安南将军豫州刺史,生献祖宣皇帝熙,字孟良,后魏金门镇将,生懿祖光皇帝,讳天赐,字德真,三子,长曰起头,长安侯,生达摩,后周羽林监太子洗马,长安县伯,其后无间;次曰太祖,次乞豆,定州刺史房。
  太祖景皇帝虎,字文彬,后周柱国大将军,唐国襄公,八子,长曰延阳伯,生于山东,后太祖入关,延伯仕北齐为散骑常侍,武德四年,追封南阳伯附属籍,贞观初罢之,与姑臧、绛郡、武阳公三房,号四公子房,至开元二十三年复附属籍。尚有谯王房(谯王真字长宣),蔡王房(蔡王冈同),毕王房(毕王漳),雍王房(雍王绘),郇王房(郇王祎),大郑王房(郑孝王亮)。
  代祖元皇帝讳昺,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唐国仁公,四子,长曰高祖,次曰梁王澄,次曰蜀王湛,次曰蜀王湛,次曰汉王洪。蜀王房后为渤海王房。
  高祖讳尧大圣大光皇帝,二十二子,分十五房,曰楚王智云,曰荆王元景,曰徐王元礼,曰韩王元嘉,曰彭王元则,曰郑王元壹,曰霍王元轨,曰王凤,曰道王元庆,曰邓王元裕,曰舒王元名,曰鲁王灵夔,曰江主元祥,曰密王元晓,曰滕王元婴。智云、元景皆无后…… 由上面的记述可以知道,陇西李氏真是族大人众,在“陇西”这个共有的大郡望之下,还随着整个新族的壮大,分支成为武阳、范阳、顿丘、渤海、申公、丹阳、安邑、镇远将军、早淳、姑臧、敦煌、仆射、绛郡、武陵、定州刺史、南阳公、谯王、毕王、雍王、郇王、大郑王等几十个大房。当然,天下陇西郡的李姓中国人,只要拥有可靠的族谱,就可以按照自己所属的房别,找到本身血缘上的详细来龙去脉。
  陇西李氏所分支出去的支派,繁多有如上述,不过,自唐朝以降的一千多年以来,却以武阳、姑臧、丹阳、敦煌四派最为兴盛。这就是一般所谓陇西李氏的“定著四房”,有绝大多数属于陇西李氏的中国人,都是属于这四个支派的子弟。
  本文一开始曾提到过,李氏家族是一个组织比较复杂的家族,除了以汉裔的赵郡李氏与陇西李氏为主流外,尚有外姓及外族的加入。外姓的加入,由于有关的文献欠缺,有待考证。至于外族参加李氏家族,则有下列的资料可资参考: 柳城李氏,就是唐肃宗时平定安、史之乱,与郭子仪同被史家称为唐室中兴名将的李光弼所属的一支李氏。据过去的姓氏学者的考证,这一支李氏的祖先,是契丹族的一位酋长,后来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才改姓为李。契丹族原属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应该也是古时候东胡人的后裔。
  这一支源出东胡的李氏,在有唐一代,也是络缨满门,显达知名。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他的祖父李重,是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也是高官厚禄。至于他们的后代,也出将入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和宪宗朝,都曾出过官拜宰相的杰出子弟。因此,柳城李氏尽管不是大汉的嫡裔,他们在各方面的表现,可以说丝毫都不逊色。
  武威李氏,出自安氏,则是汉代安息国的后裔。不过,根据史家的考证,这一支李氏尽管是安息国的后裔,但安息国的宗室,却出自姬姓,是黄帝之子昌意的次子安所传。因此,一般人认为武威李氏系来自外族,是完全不正确的,他们在血缘上应该是毫无疑问的黄帝子孙。
  古代安息国的位置,是在中国的西方,其宗室子孙之东来与中国结缘,则是后汉末年的事,当时,安息国的国王派遣其子世高入朝,就此在洛阳定居。稍后,于魏、晋间,世高的后人徙居到安定,南北朝之乱,又徙辽左以避乱,最后,才在武威定居下来,并且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响亮声名的家族。不过,此时他们仍然姓安,尚未以李为姓。
  武功彪炳发扬家声至于他们以李为姓,则是由于唐朝初年出了一位杰出子弟李忠敬。
  这位李忠敬,号抱玉,曾任松、鄯、会三州都督,武功彪炳,后来官至司徒平章事,被封为凉国昭武公,并且被大唐皇室赐以国姓,就此参加了庞大李氏家族的行列。
  鸡田李氏,本原是河曲部落阿跌族的子孙,唐朝时,由于数代世袭鸡田刺史之职,当时世袭该职之良臣又生了两位发扬家声的好儿子,即官至总武节度使的光进,与官拜河东节度使的光颜。光进与光颜,皆对唐室著有勋绩,乃由大唐皇帝赐姓为氏,使得李氏家族又增新血轮。
  这一支李氏所来自的鸡田,是唐玄宗开元初年所设置的一个州,位置大致是在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一带,据说,该地原来是属于突厥,后来归唐,才依旧名改置为鸡田州。
  代北李氏,就是五代后唐开国之主李存勖所属的一支李氏,紧跟着陇西李氏,曾经创立过十多年的帝业。
  顾名思义,这支李氏是来自当时的代北,原本属于沙陀部落,姓朱邪氏,到了唐朝末年传到一位朱邪国昌,由于曾传代北行营招抚使及蔚州刺史,很有功绩,才被赐姓为李,至于大家所熟悉的李克用,是李国昌之子;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则是李克用之子。
  所谓沙陀部,本来是西突厥的别部处月种,于唐朝贞观年间,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尔巴哈台西南的哲克得里克境内,开始日益壮大,其后经过两三百年的时间,终于由李存勖创立了后唐的皇业。
  很显然,代北李氏的加入,又使整个李氏家族益增光辉。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彭桂芳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