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世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38
颗粒名称: 李氏世系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127-130
摘要: 早在两千多年前,陇西李氏就是陇西这一地区的望姓。汉初,陇西李氏已分为狄道和成纪两大房派,到了唐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陇西李氏定著者已有四房,即武阳、姑臧、丹阳和敦煌。武阳和姑臧房均出自凉武昭王之后,丹阳房出自东莞太守雍之后,敦煌房出自汉骑都尉李陵之后。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前,陇西李氏就是陇西这一地区的望姓。汉初,陇西李氏已分为狄道和成纪两大房派,到了唐代,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陇西李氏定著者已有四房,即武阳、姑臧、丹阳和敦煌。武阳和姑臧房均出自凉武昭王之后,丹阳房出自东莞太守雍之后,敦煌房出自汉骑都尉李陵之后。
   敦煌房李氏世系在莫高窟李氏三碑及《故河西节度、凉州左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上柱国,陇西李府君墓志铭》(简称《李明振墓志铭》)中都有记载[1],向以陇西之人、凉武昭王之后及唐宗室自称。
  三碑对世系的记载前后有出入,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
   为了理清敦煌李氏世系,据三碑碑文析出有关世系部分,并列表于后(见表1-3),再分别论及三碑立碑时的历史背景及有关问题。
   1.《圣历碑》载:远祖頠、显祖昭,其事迹史载不详,无可考稽。
  曾祖穆,《北史》《周书》《隋书》均有传。碑称:“曾祖穆,周敦煌郡司马、使持节张掖诸军事、张掖太守兼河右诸军事、检校永兴、酒泉二郡大中正、荡寇将军。”这与史书记载基本一致。李穆兄弟三人,在北周及隋时,功高位显,他们从来自称是汉骑都尉陵之后,陇西成纪人。又《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称“陇西李氏,定著四房”,敦煌出自汉骑都尉之后,但碑文记其郡望时称:“汉武开拓四郡,李翔持节为破羌将军,建功狄道……因而家焉。其后为陇西之人,逮凉昭(王)食邑敦煌,又为敦煌人也。”这里所谓凉昭食邑敦煌,显然有与李唐皇族联宗之意。
   李穆历北周及隋,隋拜为太师、大将军,“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 [1]《李明振墓志铭》系敦煌石室文献之抄件,早已流落巴黎,编号为伯4615号。
  穆之贵盛,当时无比”[1]。李穆于隋开皇六年(586年)死后不久,其子孙遭宇文述诬陷,一门被隋炀帝枉杀者竟达三十多人,其余男女老少流放域外。李白所称“隋末多难”,“谪居条支”,“窜于碎叶”,“隐易姓名”,正指的是此事。不久,唐王朝建立,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特下诏专为李门冤案平反昭雪,“子孙流放者,并还乡里”[2]。于是流放西域各地的李氏后代,才得以返回故里,恢复了本来姓氏。
   李穆是敦煌房李氏始祖,是敦煌世胄宦族,虽因官寓家于长安,但其子孙仍有留居敦煌者,隋炀帝制造的李门冤案发生后,居住在这里的李穆后代,并未幸免于难,同样遭到流徙域外的命运,当其冤案平反后,有一部分先从域外返回故里,并在李唐王朝扶持下,家族迅速得到了振兴。到了李克让在莫高凿窟立碑时,其兄弟子侄都各任官职,但碑文有两处提到祖父之名时,仅记其职衔,讳言祖父之名。据孙修身先生在《敦煌李姓世系考》文中考证,其祖父为李穆的第六子李直。直在李门冤案中可能被杀或流徙西域,李门冤案平反后,到李达时才返回敦煌定居。
  所以敦煌房李氏是李陵之后,非凉武昭王之后也。
   《圣历碑》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早在六十多年前的太宗贞观初年,太宗命高士廉、韦挺、岑文本等修《氏族志》,贞观八年(634年)《氏族志》初稿完成,仍将博陵崔干等列为第一大姓,太宗对此极为不满,并对高士廉说:“我与山东崔、卢、李、郑,旧既云嫌,为其世代衰微,全无冠盖,犹自云士大夫。婚姻之间,则多邀钱币,不识凡下,而偃仰自高,贩鬻松槚,依托富贵,我不知人间为何重之?……卿等不贵我官爵耶!不须论数代以前,只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3]乃命高士廉等对《氏族志》重又进行刊定。重新刊定后的《氏族志》依据在当朝品秩高下,遂将李氏皇族列为第一等姓,外戚列居第二等,魏晋以来的世族门阀崔、卢、王、谢等降为第三等姓。
  [1]《隋书·李穆传》卷三十七。
  [2]《旧唐书·高祖本纪》卷一。
  [3]《旧唐书·高士廉传》卷六十五。
   陇西李氏虽分有不同房派,都尊陇西为其郡望之地。唐太宗修《氏族志》不仅抬高了李氏皇族为千古第一等姓,提高了李氏姓望,而且统一了天下李氏郡望——陇西。天下李氏莫不以此为荣。因此,凡属李姓之人与李唐王室联宗则成为荣耀之事,所以当李克让立碑时,欲将自家列入李氏皇族属籍,以提高自家身世也属正常情理。
   2.到了唐代宗大历十一年(776年),当李大宾凿窟立碑时,距离李克让第一次立碑已逾17年之久。此时敦煌地区发生了重大变化,敦煌形势危在旦夕,但李大宾仍继续在莫高凿窟建寺,立碑作记,还称自己是兴圣皇帝(李暠)13代孙,“六代祖宝”[4]。这一联系举动,不仅对敦煌李氏世系造成错乱,而且也错乱了李暠和李宝辈分关系。正如李白是“凉武昭王九世孙”之说一样,都是为了攀附皇族,提高自家门第,结果造成了千百年来李白身世难解之谜。
   3.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起兵逐蕃,收复敦煌。又经过两年的征战,先后收复了被吐蕃奴隶主贵族侵占了百多年的瓜、沙、伊、西等十一州。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长张议谭率李明振兄弟等二十余人,奉十一州图表到长安报捷,同年十一月,唐王朝于沙州建立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管理十一州军政大事。这次奉图籍到朝廷报捷的李明振,据《乾宁碑》载:“凉武昭王之系也。”当张议潮举兵起义时,李明振家族为协助收复十一州之地立下了功劳,明振又与张议潮为翁婿关系,且自称是唐宗室,所以派人赴京报捷时,刻意选派似与李唐宗室有关的李明达、李明振等二十余名亲信前往,其目的在于加强边陲政权与李唐王朝的关系,求得中央王朝的信任。当奉籍报捷人员到达京城后,“宣宗临轩问其所”时,李明振遂将“家牒面奏玉阶”,宣宗“亦冲融破颜”。此举引起在场“群公愕视”,其愕视底蕴不得而知,宣宗却因当时政治需要,默认了敦煌房李氏与李唐皇族间的宗属关系,并别授以官职,赐以金银财宝。所以当李明振家族于乾宁元年立碑时称其本 [4]李宝是凉武昭王李暠之孙。碑文称“六代祖宝”,是把李宝变成凉武昭王的七世孙,记载极为错乱。
  家为“唐宗子”,碑名曰《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从此,敦煌房李氏进入李唐宗室属籍之列。[1] 关于莫高窟李氏三碑中所述陇西李氏世系,近年有关专家多有研究,基本上理清了他们的世系及与凉武昭王的关系(见孙修身《敦煌李姓世系考》)。张书城先生在其所撰《李白先世之谜》《敦煌莫高窟的李白近宗》等文,基本上解开了李白身世这一千古之谜,还将李白、李明振的世系列表进行了对比研究,现移录于后(见表四),便于了解陇西李氏敦煌房这一支的发展变化,以及他们与李唐王室的关系。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