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凿窟建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37
颗粒名称: 李氏凿窟建寺
分类号: K820.9
页数: 5
页码: 123-127
摘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见证。莫高窟是丝绸之路及敦煌地区光辉历史的集中反映。它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中除受外来影响外,敦煌地区的豪门大姓对莫高窟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发展的见证。莫高窟是丝绸之路及敦煌地区光辉历史的集中反映。它经历了千百年的漫长历史岁月,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而发展,在发展中除受外来影响外,敦煌地区的豪门大姓对莫高窟的发展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敦煌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郡后,汉朝中央政府十分重视这里的开发建设,徙移民、置屯田是两项极为重要的政策。
  这种政策延续几百年后,使移居这里和治理这里的卒、吏后代,有一部分逐渐成了敦煌地区的豪门大姓。从魏晋到隋唐,这里著名的大姓有索、阴、翟、李、张、曹等十多家,他们之间累世联姻,连绵不断,形成了强大的地方统治集团。他们各都凿窟建寺,甚至祖孙相继,为莫高窟的修建及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仅陇西李氏有唐一代曾在莫高窟开凿的洞窟就有七个。[1]今可考见者有三次大型开凿和一次盛大的修复活动。现存李氏三碑,对此记载详晰,是研究敦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圣历碑》是陇西李氏在莫高窟镌刻的第一块石碑,此碑对李氏郡望、世系及唐初李氏两次凿窟建寺史实记载最为翔实。据碑文记载,李氏族人在莫高窟第一个凿窟建寺者是李达。唐初,达任左玉铃卫、效谷府旅帅、上护军、口口口军。达又“行能双美,文武兼优”,可能因隋炀帝制造的李门冤案的影响,李达似淡于仕途而重来世之修行。尝叹息人生短促,为荣利劳碌而弃掷光明,于是“涤胸襟,疏耳目,坦心智之所滞,开视野之所疑……乃于斯胜岫造窟一龛,藻饰圆周,庄严具备……其上寥廓,其下峥嵘,悬日月于岩中,吐风云于涧曲……每年盛夏,奉谒尊容,就窟设斋,燔香作札”。这是唐初陇西李氏在莫高窟所凿的第一个石窟。此窟今编号为331窟[2],窟内面积约40平方米之大,可以“就地设斋,燔香作礼”,是唐初有代表性的较大洞窟。
   李达长子名感,昭武校尉、甘州禾平镇将、上柱国,常与兄弟们论 [1]史苇湘:《世族与石窟》,见《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李永宁:《敦煌莫高窟碑文录及有关问题、李克让修莫高窟佛龛碑》,见《敦煌研究》1981年试刊(第1期)。
  及先人凿窟修龛之规定和尊习佛事等问题。认为先人之遗规不得有违,只有凿窟修龛才能摆脱人生苦难,创造来世光明,所以在兄弟们共同支持和努力下,“复于(先人)窟侧更造佛刹,穿凿向毕,而兄遂亡”。感弟怀操昭武校尉、行紫金镇将、上柱国,遵照其兄遗愿。“乃召巧匠,选工师,穷天下之谲诡,尽人间丽饰……后起(涅)槃之变,中浮室刹,迎四面以环通,旁列金姿,俨千灵而侍卫……即有龙宫之表,还同鹿苑之游”。这是唐初陇西李氏在莫高窟第二次凿窟建寺。据考证,此窟即今编号的332窟。窟于武后圣历元年(698年)穿凿修葺完毕后,勒铭作记,此碑内容十分重要,向为敦煌学研究者所珍视。
   唐玄宗天宝时,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割据势力相继而起,特别是安史之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吐蕃乘唐朝大军东调之机,攻占河陇及河西各地。到唐代宗时,河西形势如《大历碑》所记那样:“东自陇坻,归陌走狐兔之群;西尽阳关,遗邑聚豺狼之窟。”敦煌紧张形势碑文都有如实记载。这时,有郑王府谘议陇西李大宾,即唐初穿凿李氏第一窟的李达之曾孙。其父奉国、昭武校尉、甘州禾平镇将,其家“业继弓裘,筑室连宏,里成冠盖”。大宾尝巡游莫高窟,见原来“圣灯时照,一川星悬,神钟作鸣,四山雷发”的壮观景象不复存在,只见莫高各寺“塔中委尘”“禅处生草”“栏槛屹断”。就在这兵荒马乱、烽火连天,沙州将要陷落的严峻时刻,李大宾还千金贸工,百堵兴役,凿佛窟.建佛寺,塑佛身,绘佛像,就在此窟中,首次出现了《报恩经变》,它把儒家的忠君孝道思想贯穿到佛教教义之中。如此盛大的凿窟活动激励着沙州人民抗击吐蕃入侵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沙州人民无所畏惧,誓死保卫家乡的勇气。[1] 此次李氏凿窟之规模极为宏大,据《大历碑》记载,窟内塑涅槃像一铺,如意轮菩萨、不空羂索菩萨各一铺,画报恩、天请问、普贤菩萨、文殊利菩萨、东方药师、西方净土、千手千眼观世音、弥勒上生、下生、 [1]史苇湘:《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见《敦煌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如意轮、不空羂索等各一铺,贤劫千佛一躯。在完成石窟穿凿修饰之后,还在洞外修建了富丽堂皇的窟檐,“檐分雁翅,砌盘龙鳞”,“前流长河,波映重阁”。这就是陇西李氏在莫高第三次穿凿修建之石窟,今编号148窟。这次凿窟建寺上距李克让第二次凿窟已70年矣。这次开凿的特点是洞窟大、佛塑多、壁画全,尤其在窟外修建了窟檐,不仅使莫高窟更加雄伟壮观,而且使优秀的民族建筑文化得到了发扬。
   代宗末年,敦煌人民在阎朝的率领下,杀死欲弃城逃奔漠北的河西节度使周鼎,继续组织地方力量抗击吐蕃入侵,在孤立无援的困难形势下,坚持了近十年的浴血奋战,最后以“勿徙他境”为条件,吐蕃终于在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占领了敦煌。在“勿徙他境”的条件下,暂时保全了全境人民的生命财产,许多豪门世族的势力也并未彻底摧毁,他们在吐蕃统治敦煌后继续官居要职。李氏就是其中之一。据《乾宁碑》载,李明振的父祖辈“虽云流陷居戎而不坠弓裘,暂冠蕃朝,犹次将军之列”,“朱门不媿于五侯,树戟崇隆于贵族”。由此不难看出这些豪门世族在吐蕃统治下,仍有强大的政治实力,这就为后来张议潮起义积蓄了力量,准备了条件。
   《乾宁碑》立于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此碑对李氏世系、吐蕃占领下的敦煌政治形势、张议潮收复河陇后派明振等诣阙献捷,以及明振与唐王室联宗经过和张、索统治集团间的内讧等都有翔实记载,可补河西及敦煌陷蕃后百多年中史载之阙如。
   张议潮收复河陇后,整个河西地区发生了变化,生产得以恢复,经济有所发展,“十郡丰登”,“三边无警”,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因此,李明振及家人才得以抽暇巡视莫高,“谒先人之宝刹”。由于吐蕃几十年的统治和连年战争破坏等原因,莫高窟受到严重影响,李氏洞窟也因年久失修,一片坍塌残破景象。“林风透闼,埃尘宝座之前,危岭阳乌,曝露茶毗之所。”遂与兄弟们商酌后,乃募良工将李氏洞窟重又修复,并对南道“本家三窟”一并进行修缮。“未及星环,斯构矗立。雕檐化出,巍峨不让于龙宫,悬阁重轩,晓万层于日际。”这就是张议潮收复河陇后,李氏家族修复先人洞窟之举以及对保存莫高窟所做的贡献“其功大矣,笔何宣哉”。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李达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