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裔孙”二次南迁的年代和地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28
颗粒名称: 李陵“裔孙”二次南迁的年代和地带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111-113
摘要: 拓跋推寅,即宣皇帝第一推寅“南迁大泽(呼伦湖区)”并非其最终目的。不料在“谋更南徙”之际“未行而崩”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于是这个部落不得不驻牧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湖区地带了。中经“非世缘”的六届酋长二百三十多年后,约在汉献帝时(189—220年在位),这个部落又“推募”(选举)出了一位“勇健而多计策”的酋长,他的名字叫拓跋邻,估计是李陵的十世孙。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拓跋推寅,即宣皇帝第一推寅“南迁大泽(呼伦湖区)”并非其最终目的。不料在“谋更南徙”之际“未行而崩”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于是这个部落不得不驻牧在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湖区地带了。中经“非世缘”的六届酋长二百三十多年后,约在汉献帝时(189—220年在位),这个部落又“推募”(选举)出了一位“勇健而多计策”的酋长,他的名字叫拓跋邻,估计是李陵的十世孙。此人也就是《魏书》追封为献皇帝的第二推寅。他大力扩展部落组织,让他的7个弟兄分管了草原新附各族的7个部落,组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做好这个“组织准备”之后,他就决定继续向南迁移。但是他本人“时年衰老”,只得“以位授子”了。
  这第二次大迁徙,只得让儿子圣武帝拓跋诘汾去执行了。拓跋诘汾听了父亲的话,继续“南移,山谷高深,九难八阻”,“历年乃出,始居匈奴之故地”(《魏书·序世》),牧居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和和林格尔县地带。拓跋鲜卑打从这时起,即从献皇帝拓跋邻起,才有了父传子式的“世继”制。
   在这次大迁徙中,李陵十世孙中(与拓跋邻同辈)有个叫“拓跋俟地归”的,也属于上层决策人物。他是活动于北魏、西魏、北周、杨隋期间的李贤、李穆弟兄的十世祖。这可以从《李贤墓志》上找到根据: 公伟贤……本姓李,汉将陵之后也。十世祖俟地归,聪明仁智,有则哲之监,知魏圣帝[圣武帝拓跋诘汾]齐圣广渊,奄有天下,乃率诸国定扶戴之议。凿石开路,南越阴山。竭手爪之功,成股肱之任。建国拓跋,因以为氏。[1] 《墓志》说明了以下几点:第一点,李贤十世祖拓跋俟地归“本姓李”,是“汉将陵之后”。第二点,圣武帝拓跋诘汾“奄有天下”。“建国拓跋”,拓跋俟地归是“率诸国(各部落)定扶戴之议”的“议事大臣”。
  定“拓跋”为“国名”也是由拓跋俟地归率领各部落酋长议定的。拓跋诘汾“称帝”也是由拓跋俟地归率领各部落“扶戴”起来的。第三点,圣武帝拓跋诘汾“南越阴山”,“山谷高深,九难八阻”,始“居匈奴之故地”。在这次“远征”中,拓跋俟地归是“凿石开路”、“成股肱之任”的带路人。可见拓跋俟地归的确也“聪明仁智”,有北人推崇的“推寅”精神。第四点,从《李贤墓志》看出李贤十世祖拓跋俟地归也是“本姓李”,也是“汉将陵之后”。这与《宋书·索虏传》说的“索头虏[拓跋魏],姓拓跋氏,其先李陵后也”是一致的。足证拓跋俟地归也是拓跋魏的“帝室同姓”,与拓跋邻、拓跋诘汾父子有血缘关系。他既然能以“率诸国定扶戴之议”,肯定也是拓跋皇族中的一位头面人物。
   拓跋诘汾、拓跋俟地归等迁居漠北“匈奴之故地”时,还是个并不怎么强大的部落联盟。到拓跋诘汾子拓跋力微时还附属在没鹿回部大人纥豆陵氏之下。其后兼并了没鹿回部,“诸部大人悉皆款服,控弦上马二十余万”(《魏书·序纪》)。到三国曹髦甘露三年(258年),这个部落[1]《文物》1985年第11期。
  又迁居定襄之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举行“祭天”大典,开了一个由拓跋贵族和扈从武士所操纵的部落联盟大会,迫使“诸君长皆来助祭”(《魏书·序纪》)。通过这次大会,汉、匈、鲜拓跋部才正式取得了部落联盟的领导权,拓跋诘汾的儿子拓跋力微才巩固了世袭的大酋长地位。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