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裔孙归魏”的年代和地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27
颗粒名称: 李陵“裔孙归魏”的年代和地带
分类号: K820.9
页数: 3
页码: 107-109
摘要: 拙作《拓跋魏系李陵之后说考辨》及《拓跋鲜卑起源、形成与南迁诸年代考异》[3]两文,曾初步探讨过这个问题,现撮述其要点。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拙作《拓跋魏系李陵之后说考辨》[2]及《拓跋鲜卑起源、形成与南迁诸年代考异》[3]两文,曾初步探讨过这个问题,现撮述其要点于下: 汉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李陵病殁匈奴。他的遗孀匈奴单于的女儿就以自己的名字“拓跋”为名组成了一个“拓跋部落”。这里“一个部落”就是汉地的“一家”。如“十万余落”即为“十万余家”。
  “拓跋部落”实际上就是“拓跋家”。这家人如果在汉地,当然要叫“李太太家”“李大娘家”或“李奶奶家”等。但是因为胡地“有名不讳而无姓字”(《史记·匈奴列传》),压根儿没有姓氏,所以只得以“家庭主妇”(李陵妻)的名字作为部落名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这个拓跋部落后来五六百年中如何发展、如何壮大、如何变化以至如何消亡,但其始祖就是李广嫡孙汉人李陵,始祖母就是匈奴单于的女儿拓跋氏。为以下行文方便,我们把这个李陵遗属的部落称为“汉匈拓跋部落”。
   汉宣帝五凤元年(公元前56年),五单于火并时,李陵的儿子曾在大泽之东(今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乌藉人聚居地有过“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汉书·匈奴传》)与呼韩邪单于相对抗的活动,最后失败了。这是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的事,是李陵死后的第18年。《汉书》只说是李陵的儿子,没有明确说姓甚名谁。不过既然“胡俗以母名为姓”(《南齐书·魏虏传》),很可能他已经不姓李而姓“拓跋”了。再者,陈寅恪先生早就说过“代北之姓,代表其国名,所谓国者,质言之,即部落也”(《李唐氏族之推测》)。李陵子既为“拓跋部落”的成员,以“拓跋”为其姓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了。
   李陵子在“大泽之东”“复立乌藉都尉为单于”失败后,就率其“汉匈拓跋部”从今黑龙江中下游、嫩江东岸就近逃亡到今齐齐哈尔市西北、大兴安岭北端的嘎仙洞地带去了。当时的嘎仙洞地带并不是深山老林的无人区:秦汉之交“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的“早期鲜卑”已经是这里的土著居民。他们在这一地带“各分散溪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居者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隋书·仪礼志》)。李陵子率领的“汉匈拓跋部落”在这里与某个“百有余戎,然莫能相一”的鲜卑部落联姻,就形成了所谓“鲜卑父、匈奴母”的“汉匈鲜拓跋部落”。估计时间可能在李陵子失败后不久的汉宣帝末年,即公元前1世纪50年代以后。这里顺便要说明,“汉匈拓跋部”(简称匈奴拓跋部)组成的时间在先,“汉匈鲜拓跋部”(简称鲜卑拓跋部)组成的时间在后。换言之.有了匈奴拓跋部,才有鲜卑拓跋部;没有匈奴拓跋部,就没有鲜卑拓跋部。
   拓跋鲜卑这个部落的酋长是由什么人担任的?顾名思义是由改姓拓跋的李陵之子担任的。这位“远方来客”怎会一到那里就身居酋长的“高位”呢?因为早期鲜卑的酋长(“君长”)是由“推募”(选举)产生的。谁“勇健而多计策”,谁就被选为酋长。同时就以这位新任酋长的姓氏作为整个部落的“部落名称”了。由此反推,既然这个部落叫“鲜卑拓跋部落”,那么这个部落的酋长肯定就是“拓跋氏”(李陵子)了。可以想见出自汉匈拓跋部的李陵子比起早期鲜卑来,文化水平肯定要高一些。既然获得外界信息,又有组织本领和斗争经验,甚至还通晓汉人、匈奴、乌藉、鲜卑等各种族语,具备了在早期鲜卑中被选为酋长的各种优越条件。如果强求这位以“拓跋”为氏的酋长叫什么名号的话,我们可以称他为“拓跋推寅”,也就是《魏书》追封为宣皇帝的“第一推寅”。
  这位第一推寅真够得上是一位“勇健而多计策”的酋长。他可能按汉人习俗在众人而前“子丑寅卯、甲乙丙丁”地“推寅”(钻研)了一番,然后宣布只有“南迁大泽”才是“上上卦”。于是率领旗人从嘎仙洞地带南迁到呼伦贝尔草原来了。又因此地“昏冥沮洳”,他还想继续“南徙”,但是“未行而崩”了。拓跋鲜卑从这时起,即从宣皇帝拓跋推寅起,亦即与李陵之后联姻起,才有了比较可靠的传说。邓之诚《中华两千年史》云“魏至宣[皇]帝始有传说。以先俱讬诸神话而伪造者”,对此,我深信不疑。
   也会有人怀疑这位第一推寅不一定是李陵的儿子。试想“各分散溪谷”以狩猎和采集为业的早期鲜卑部落中怎么会突然“推募”出了个“以拓跋为代”的酋长呢?他绝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肯定是从“从泽之东”逃去的李陵的儿子。其次,“各分散溪谷”的鲜卑零散部落中怎么会突然有个以拓跋为名的鲜卑部落,即拓跋鲜卑部落要“南迁大泽”呢?如果不是这个部落“着了魔”,就是新选酋长李陵子在那里给众人“推寅”(钻研)的结果。

附注

[2]拙作请见《兰州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3]拙怍请见《北朝研究》1993年第4期。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