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李氏文化新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14
颗粒名称: 甘肃李氏文化新证
并列题名: 嘉峪关魏晋6号墓墓主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13
页码: 093-105
摘要: 197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与嘉峪关文物管理所一起,在嘉峪关市东北方向距市区1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发掘清理了此处规模型制最大的砖结构壁画墓葬——6号墓。依据对出土文物的对比研究,该墓定为魏晋时期的墓葬,上限2世纪初,下限5世纪初。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197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队与嘉峪关文物管理所一起,在嘉峪关市东北方向距市区10公里处的戈壁滩上,发掘清理了此处规模型制最大的砖结构壁画墓葬——6号墓。依据对出土文物的对比研究,该墓定为魏晋时期的墓葬,上限2世纪初,下限5世纪初。但因这座砖结构壁画墓下葬不久就被盗掘,已无墓志可考,墓主为何人,一直是个谜,后来该墓区成立了文管所,笔者在该所工作期间,对已发掘清理出的几座砖结构壁画墓及壁画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对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勘测,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及地方史料,以历史资料(地面资料)及壁画内容(地下文物)与西凉李暠生平业绩相一致为主要依据,得出结论认为:嘉峪关6号砖结构三室壁画墓应为东晋末期河西五凉政权之——西凉李暠之墓,本文就此结论的几个相关问题作一考析,供大家参考。
  史料记载与李暠生平业绩 唐王朝李氏撰写《晋书》为西凉李暠作《凉武昭王传》,且尊李暠为本门先圣,追封李暠为“兴盛皇帝”,《传》中记载:“李暠,字玄盛,西凉成纪(今甘肃临洮)人。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
  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吕光(后凉主)末年,京兆段业自称凉州牧,署暠郊谷令(郊谷县在今甘肃安西县境内),寻被推为宁朔将军,称藩于业。晋隆安中(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拔敦煌、酒泉,自为凉公,六十七年卒,谥武昭王,庙号太祖,年号建初。” 地方志《重修肃州新志》对李暠生平业绩、墓葬地点及唐王朝为李暠修建“兴盛皇帝祠”均有记载。该《志》中称,李暠两次“奉表于晋,受晋封”、“西凉李暠墓在肃州西十五里”。酒泉古为肃州,“西十五里有兴盛皇帝祠”。
   李暠自称凉公后,先后两次奉表于晋廷,与东晋王朝有过两次接触:这两次与朝廷的接触,是李暠生平业绩中之大事,因而在其墓葬壁画中做了纪实性描绘:第一次是在李暠自称凉公后,遣黄始、梁与间行奉表,主要意图是要东晋王朝对于他的自封凉公之举予以承认。表中阐述了河西的情势,表白了自封凉公主要是被臣下所推举。再者,以李氏祖上曾祖皆为晋世将军、郡守为依据,请求朝廷予以加封。第二次与朝廷接触是在公元405年西凉迁都酒泉后,李暠遣沙门、法泉间行奉表。这次奉表,主要是为其长子李歆(字士业)和次子李恂求封。李歆被命为“抚军将军护羌校尉”,次子李恂被命为“宁朔将军西夷敦煌太守”。当时,西凉李暠“资储已足,器械已克”,志在“席卷河陇,扬旌秦川”。并建了敦煌、酒泉、晋昌(今安西)、凉兴(今安西酒泉)、建康(今高台县)、祁连六郡。公元405元,李暠建都酒泉,意在“渐逼寇穴”(此时,沮渠蒙逊占据着武威、张掖一带,是为北凉)。但李暠在敦煌仍留设大本营,“制御西域,管辖万里”。西域之鄯善、龟兹具为西凉之藩属,与西凉通好。西凉与西域藩属通好,在“6号”墓葬壁画中也有纪实反映。
  李暠雄心勃勃,但终未能“一统河右”。李暠迁都酒泉13年后卒,终年67岁。此时国力鼎盛,时局平稳,西凉李暠葬于殷富之时,故而墓葬豪华气派。墓穴构筑于地下十余米处,取出土石五百余立方米,用长35厘米、宽17.5厘米、厚5厘米青砖三万余块。三室砖结构壁画墓葬,占地50平方米,墙基占去24.8平方米,三室面积25.2平方米,按当时社会生产水平计算,建造此墓葬工作日当在3000个左右。
   李暠卒后,其子李歆继之。李歆刚愎自用,不听其军师宋瑶与其母尹氏之劝告,受北凉主沮渠蒙逊诈降之计,盲目出师,在张掖一带遭北凉伏击,损兵3万,李歆战死,李恂逃往伊吾(今新疆哈密),后又回敦煌,被北凉军屠城时所杀。只有李歆子重耳逃奔江左,后为恒农太守。
  至唐,李氏再兴,握有国器。相传李暠为汉将军李广第16世孙。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之叔父李阳冰为李白作传时,称李暠为李白八世祖。李氏一门英烈辈出,上至秦汉,下至唐李,今仍有李氏后生七千万众。史家评李暠一生“英姿杰出,运阴阳而伟武,应变之道如神,忠勇霸世,王室虽微,乃诚无替”。李暠卒于417年,其国于公元421年被北凉所灭,前后21年。李暠之子李歆、李恂皆死于战乱,所以李暠墓孤零零独自成陵,再无后人葬入坟茔。这也是嘉峪关6号墓独自成陵的真正原因。
  嘉峪关6号墓壁画内容与西凉李暠生平业绩相一致(一)两幅《持笏晋见》图与西凉李暠两次率表于晋廷相吻合 嘉峪关6号墓壁画内容诸多与西凉李暠生平业绩、身份官职相一致。
  最主要的是两幅《持笏晋见》图,与西凉李暠两次奉表于东晋王朝的历史史实相一致。这是推断6号墓为西凉李暠墓的主要依据。还有多幅《贵妇》图与《侍女》图,这也是六号墓区别于其他几座壁画墓的主要特征。
   笏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着的手板,用于记事和奏事上书。《晋书·兴服志》有文曰:“笏者,有事则书之……三台五省二品文官簪之。”《晋书·职官志》又云:“诸公及开府位从公者,品秩第一。”李暠自为西凉公,受晋封,且开府,官职为一品,而二品以上文官可以持笏板。6号墓中室壁画两幅《持笏晋见》图,这表明该墓主身份应在二品以上,与李暠身份相符。在河西的历史时空里,再无有此等身份的人葬于此处。
  两幅《持笏晋见》图,一幅绘于中室过道左侧前上方,图绘使臣两人,手持笏板,身着朝服,毕恭毕敬,作递给状。这幅绘画,虽无表现朝廷与帝王,但从人物表情、动作及身着朝服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这是觐见帝王时的情景。这种画龙点睛之笔,正是中国绘画的高妙之处,以形表意,惟妙惟肖,淋漓尽致。这幅《持笏晋见》图当与西凉李暠第一次遣使黄始、梁兴代表自己间行奉表于东晋王朝相对应。是西凉李暠第一次与东晋王朝接触史实的真实写照。(见插图1) 第二幅《持笏晋见》图绘于中室左侧后上方,图上绘有3人,前后两人均持笏,中间一人双手捧木剑。这幅《持笏晋见》中与李暠第二次遣使奉表东晋王朝相对应。是西凉李暠与东晋王朝第二次接触历史史实的真实记录。就连沙门(僧人)形象(图中头戴“高山冠”者)也跃然画中。以奉表为内容的画面,墓葬中出现两次,而河西其他壁画墓中绝无这种“奉表”画面出现。这绝非巧合,而是历史史实的真实记录。这种纪录画风为我们今日破解墓主身份提供了可信条件。连续二次奉表于东晋朝廷,表现了西凉李暠当时“天邈远,正朔未加”时的焦急心情。
  西凉之国与江南晋廷相距数千里,限于当时的交通条件,其间又有好几个封国,往返一趟,谈何容易!至于捧木剑者,更是晋王朝臣下晋见天子时的一大规矩。《晋书·舆服志》云:“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其后唯朝带剑,晋世始代之以木。”晋之始祖是以弑君而后登基的,为防不测,所以有此规矩。(见插图2)插图1 西凉李暠第一次遣使奉表插图2西凉李暠第二次遣沙门(中)、法泉奉表于晋廷 (二)“朱线绳络犊车”与“勋德之公” 6号壁画墓中室左侧上方有一《朱丝绳络幢盖犊车》图像。犊车是晋代诸王三公特有的车乘,取其“负重致远安而稳”之意。《晋书·舆服志》云:“位至公或四望三望夹望,车油幢,车驾牛。”“通幔车驾牛,犹如今犊车制,诸王三公并乘之。”“幢朱线绳络,诸王三公有勋德者特加之。”这种“朱线绳络幢盖犊车”实乃罕见,唯嘉峪关6号壁画墓中有此图像。它与其他车舆的不同之处在于车厢之上装有网状绳络幢盖,颜色有青赤两种,“王青盖车”。6号壁画墓中这辆犊车,幢盖青色,青与赤均为魏晋时期诸王三公犊车用的色彩。前文已有表述,西凉公李暠祖上两代均为晋世郡守、将军,李暠又雄踞酒泉,统领六郡及西域诸国——西域鄯善、龟兹诸国与南凉王秃发辱檀都通好西凉李暠。李暠不愧一代雄杰,史家多有褒赞,视为“有勋德者”。“绳络幢盖犊车”一般为朝廷所赐或准许自制。这种车子,汉代为皇帝狩猎装载动物专用,后来被赐于臣下。这辆绳络幢犊车亦是最好之身份证明,说明墓主是位“勋德之公”。(见插图3)插图3 朱线绳络幢盖犊车(三)6号壁画墓中7个圆形图像的诠释 6号墓中室过道左侧有7个圆形图像,其中一个涂染红色,其余6个均为白色。这7个圆形图像究竟为何物?依据史料记载,笔者认为:它与后凉主吕光遣使于阗(今新疆和田)市玉及西凉李暠于敦煌纳玉有关。《晋书·凉武昭王传》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初,吕光称王也(公元399年,吕光于姑臧〔今武威〕自称‘三河王’),遣使于阗购买六玺玉,至是玉至,敦煌纳之郡府。”李暠于公元400年在敦煌自称凉公。正值后凉购玉使臣返回途经敦煌,李暠将后凉的这批“六玺玉”料截获归已有。
  何为“六玺玉”?《晋书·舆服志》云:“乘舆六玺,秦制也,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汉遵秦制不改,又有秦始皇蓝田玉玺,螭兽纽,在六玺之外。”吕光遣使去于阗购买“六玺玉”,是要自比秦皇汉武。不想天不作美,“六玺玉”玉料途经敦煌,被西凉李暠得去纳之郡府。李暠向来自谦,并未将“六玺玉”玉料雕刻成玉玺,只是把它供之于“靖恭之堂”。405年,西凉李暠迁都酒泉,在酒泉设府建宫,“六玺玉”玉料也可能随之到了酒泉宫,李暠卒后,墓室壁画中反映了这件事情。故6号墓壁画中有了形似璧玉的6个圆形图像。因是“六玺玉”料,故中间未穿孔。6号墓中室女主人一侧绘画中也有一组圆形图像,亦属玉料类无疑。吕光遣使市玉,肯定地说,不只是一组六玺玉料,而是一批“六玺玉”料。酒泉丁家闸5号墓绘画中,也有一组白色圆形图像,共为9个,当属玉质类礼物无疑,古时西域诸国多以9为礼数.在此不论。历史上有许多巧合,其实并非偶然,它们彼此之间都有一定的必然联系。因事隔近一千六百年,现今难以认知罢了。前面提到的一块红色玉料,当是准备雕刻“秦始皇蓝田玉玺”之玉料。“秦始皇蓝田玉玺”,其色朱红,王莽篡权时,曾与其姑母争夺此玺,被王莽之姑母掷之于地,摔了一小缺口,后人用金填补,更具色彩,是我国国宝级文物。这种表示“六玺玉”和“秦始蓝田玉玺”之玉料,在6号壁画墓壁画中出现,它与史料中记载的“后凉主吕光遣使于阗市玉”、“西凉主李暠敦煌纳玉”一事相合,绝非偶然巧合,而是历史史实的真实记录,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6号墓主为西凉公李暠。
  (四)“舞女”“步摇”与墓主身份 “舞女”之部是佐证6号壁画墓葬为西凉李暠墓葬的又一依据。春秋战国之时,天子可拥有八舞女表演的舞蹈,即“八佾舞”。汉制:帝王可纳“三夫人九嫔,诸王三三公豢养舞女不得超过七人,晋因之”。嘉峪关6号墓壁画中的《七舞女》图像,绘于中室座向右侧后壁上,她们有的持巾,有的持盘。魏晋之时,流行“巾舞”“盘舞”。《晋书·乐志》云:“舞者执巾。”以7人为一部的舞女图像,唯6号墓有,这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墓主的身份,当在三公之上。
   6号墓出土桃形金叶32枚。桃形金叶是妇女首饰“步摇”上的饰物。“步摇”是古代妇女重要的首饰之一,其制以金银丝编为花枝,上缀珠宝花饰,并有五彩珠玉垂下,使用时插于发际,随着行走时步履的颤动,下垂的珠玉便不停地摇曳,故名“步摇”。《晋书·舆服志》云“步摇”是皇后谒朝时的首饰。“首饰则假髻步摇,俗珠松是也,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支支。”桃形金叶的出土,表明该墓主女主人(陪葬嫔妃)入葬时,头饰“步摇”。饰“步摇”者,当为“王妃”。6号墓中室东壁绘画中有9幅《贵妃》图像。
  (五)“杂裙垂髾服饰”与“黄金为山”发饰 “杂裙垂髾服饰”是两晋之时上层妇女的一种特殊着装。它的特征是将衣服的下摆剪成三角,形似燕尾,穿着此服,给人以仙风若骨,飘逸、洒脱的感觉。正统史料中,可以从东晋大画家顾恺之作的《列女图》《司女箴图》中看到这种服饰的风韵。西汉辞赋家枚乘在《七发》中写道:“杂裙垂髯,目窕心与。”嘉峪关6号壁画墓中室壁画绘有多个妇女形象,其中《贵妇人》图像中,《贵妇人》皆身着“杂裙垂髾服饰”。《贵妇人》图像中有一妇头饰“黄金为山”发饰。所谓“黄金为山”发饰,就是在梳理好的发髻上插三根黄金材质的发簪,形似汉字“山”字,这是典型的汉制皇后头饰。只因两晋战乱纷争,各处僭越行为多有发生,诸王妃也扮起“皇后”的头饰来了。(见插图4)插图4 头饰“黄金为山”的贵妃 西凉李暠政权是五凉政权中唯一的汉族政权,诸多方面都遵汉制,尤重农桑与礼教。史书记载:西凉李暠“后宫嫔妃诸弟子躬受分田,身劝蚕业,以勤俭素德为荣”。这些情景,在壁画中均有反映。更有意味的是,画家在画不同阶段的人物时采用了不同的态度。在绘统治阶级人物图像时,态度及笔法认真细致,状物实形,一丝不苟,十分形象逼真;在绘被统治者时,则是寥寥数笔,勾画出人物轮廓便收笔作罢。这种情景在壁画中表现十分突出,给我们今天分析人物身份提供了方便。
   除上述几个方面的壁画内容与西凉李暠生平业绩相一致外,尚有“大酒容”与李暠《槐树赋》写作时的情景相一致。即便墓门楼所绘“风伯清尘”“雨师洒道”(古时“蜚廉”为“风伯”,“青龙”为“雨师”)均为王者之仪仗。这些内容均符西凉李暠身份。
  6号壁画墓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周边环境 河西历来被认为是偏僻荒凉之地,嘉峪关一带,更是如此。曾有民谣曰:出了嘉峪关,两眼泪不干,朝前看,是戈壁滩,往后看,是黑石滩。在这样荒凉的地方,为何又出现规模宏大壮观、结构坚固精巧且内容丰富的壁画墓葬?这个问题,实在令中外人士惊叹不已。其实每件事物的背后,都有着客观的历史背景。河西自汉武帝时期开发至东汉,已经相当繁荣。到了两晋之际,中原战乱纷争,河西相对平稳。东晋时期,河西相继出现五凉政权,虽也有拉锯式的争战,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割据政权却是偏安一隅的。当时有民谣曰:“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中原战乱之际,河西成了躲避战乱的好去处。有史料记载:西凉李暠就亲自安置过流徙至敦煌的江左10万流民。在五凉政权先后统治时期,河西相对安定,李暠建立西凉王国后,经十余年精心经营,一度繁荣。李暠卒时,正值西凉昌盛殷富之时,故而墓葬豪华气派。再者,独立王国的建立,僭越行为的发生,世袭礼制多被搁置,所以就出现了如6号墓这样富丽堂皇的豪华墓葬。
   西凉古都酒泉,城北有一河流过,两岸有百多万亩良田。今实地勘测,嘉峪关6号墓地距酒泉(古为肃州)15里,与地方志史料记载一致。酒泉古有南北两道通往西北方向。北道穿村舍而行,一遇浇田灌水,则行南道,南道途经戈壁,平坦易行。《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唐王朝李氏曾于肃州西15里处兴建“兴盛皇帝祠”。现今的6号墓地东南数百米处仍有数堆黄土堆遗迹,其中一处黄土堆积至今仍有数米高,土质十分板硬,似为唐王朝为西凉李暠所建祠庙处。现今,仍不时有村民在该处取土。笔者在此考察时,竟意外地发现一块古代石磨残块,现收存市博物馆内。说明早期此处有人家居住或守护。从现今地貌分析:古时6号墓地周边有数片黄土相连,现今墓地西南仍有宽数米、长约数里的黄土梁遗迹。这道黄土梁有的地段为自然形成,有的地段则是人工所为。它有效地阻挡了戈壁雨洪,保护了6号墓地不被水淹。这道黄土梁有可能就是为保护6号墓地不被水淹而修筑的。
  嘉峪关壁画墓壁画多为纪实画 早期的中国画及雕刻大多数具有纪实性。“茂陵石刻”“昭陵六骏”都是例证。有其事才有其画,有其画必有其事。自然,传说与神话故事不在其列。
  嘉峪关已发掘的壁画墓中六百多幅砖壁画多为纪实画。就6号墓而言,那一百三十余幅砖壁画,都是墓主人生前政治、军事、社会生产、社交活动、生活饮宴及文化思想之实录。6号墓前室的《耕作》《采桑》《狩猎》《槌牛》《宰羊》《放牧》《牵驼》等栩栩如生的图像,都是当时社会生产及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图像所描绘的情景都与一千五百多年前河西情形相符。
  如《狩猎》图反映的情景就是例证。当时之河西,野生动物众多,野驼、野马、野羊、狼、狐、禽、兔形迹遍地,尤为野羊是狩猎者的主要对象。
  以上动物在今日之河西还可见可闻。这足以证实,壁画中的《狩猎》图就是当时狩猎活动的真实写照。有其事才有其画。还如杀猪这是最平常的事了,壁画中也有反映。当时的猪,由于驯化等缘故,性情十分凶野,酷似野猪,颈毛粗硬,形如尖针,与今温顺懒惰的家养猪情性两样。就其墓门楼(照墙)上及墓室建筑结构中一些神怪精灵雕刻图像,也是当时人们思想文化及认知水平的真实反映。据此,可以得出结论:这些壁画多为纪实画。尤其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方面,诸如社会政治、军事、社交活动、生活饮宴及室居等方面,更具纪实性。这绝非生搬硬造、夸饰虚拟之笔。
  几座大型壁画墓葬的比较研究尽管嘉峪关已清理发掘的几座大型壁画墓葬在建筑结构及建筑形式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各墓葬的单个特征还是很突出的,尤其壁画内容方面是这样的。相同之处在于这些墓葬均为一定社会时期的厚葬墓,都是掘地十余米而筑,当时十多米的深度已接触到了浅水层,地下墓穴都是用青砖垒砌而成,有3室的,也有2室的。不同之处,在于墓葬大小,壁画内容各有千秋,多者有一百三十余幅,少者十来幅,有的则无壁画。就6号墓而言,壁画内容最为丰富,有一百三十多幅壁画。这些壁画总的特色是汉文化思想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重农桑、重礼教及浮雕中的神话故事内容,都是汉文化思想的反映和写照,其间充满汉民族文化的内涵。譬如棺盖板浅刻着伏羲女娲的形象,门楼上镶嵌“鸡首人身”“牛首人身”砖刻浮雕。这均反映着墓主的身份、地位。如“先农”“风伯”“雨师”砖浮雕内容与传说,在汉民族中久传不衰。
   与6号墓相比较,7号墓规模也很壮观,墓葬出土“王沾印信”一枚。
  从壁画内容推测,该墓主也为一位身兼军政要职的地方长官,或是兼有一定特殊任务的朝廷使臣(节),壁画内容反映出该墓主妻妾成群,生活阔绰,吃喝玩乐,毫无忧愁且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该墓出土4具棺木,除男主人外,还有3位女性陪葬者,可以看出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
   5号墓葬已整体搬迁至省城兰州,从构筑形式及出土文物分析,该墓葬为晋代典型的墓葬。最为明显的是该墓葬后室壁画中绘有晋代名士的饰物——麈尾。两晋之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即门阀制度,为官者世代为官,为民者,即便很有才能,也只能世代为民。尊贵与贫贱的界线不可逾越。一些纨绔子弟自认清高,封为“名士”,手持清谈用的雅器——麈尾(又名“拂尘”),一股仙风仙气的味道。久而久之,这种鹿尾做成的饰物,便成为贵族、士大夫的身份标志。东晋时期,中州战乱频繁,孙恩、庐仟领导的农民起义,杀富济贫,迫使一些豪门望族到河西躲避。5号墓主大约就是这样的贵族吧!最为突出的是:5号墓出土巨幅砖壁画一幅,上绘骑士多名,手持“矟”(一种兵器),排列整齐有序。
  前为导从,中为主人,后为兵马仪仗,可谓人马雄壮,好不威风!据史料记载,西晋之时的酒泉郡共有9城,户12760,约合53万人,当时河西多为大户,户约39人。排列整齐的仪仗队伍是让人看的,没有人看,排列那么整齐干什么?据此可知,当时之河西,也是一个文明礼仪之邦。
   3号墓紧连5号墓,该墓也出土巨幅壁画数幅,内容为《边屯》《军屯》,是国内到目前为止首见的《边屯》《军屯》图像资料。《边屯》图中绘一主营帐,主营帐外遍布小营帐。《军屯》图中,官吏骑马前行,士卒持鞭握缰。从图像人物外形分析,两人当为两个不同民族的人物,一为羌族人,这是早就活动于河西的一个民族部落,另一个高鼻、深目、多须,也是活动于河西中西部的一个部落。魏晋南北朝时,正值民族大融合之机,这些内容在壁画中均有反映。3号壁画墓中之壁画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汉、晋时期军屯、民屯的耕战生活。当为国家最为珍贵的军屯、民屯、边屯的形象资料。
   距6号墓不远的12、13号两座壁画墓紧紧相连,壁画虽不多,但绘画技术娴熟细腻,后壁绘一粮仓,仓中装满粮食,显然这一墓主生前为一农官,为“段氏”墓地。
   酒泉丁家闸清理发掘的5号壁画墓,从墓葬形制、壁画制作及内容分析,时间上晚于嘉峪关之壁画墓。墓室为两室,它与嘉峪关之壁画墓不同的地方在于:墓室完全用泥巴裹糊抹平后,再在其上着色作画。这一制作方法广泛应用于敦煌莫高窟及张掖马蹄寺北凉石窟,其画风与敦煌莫高窟257、254(西魏),249、285(北周)及428、290号洞窟类同。这种作画方法最早始于北凉张掖马蹄寺石窟。这些洞窟及酒泉丁家闸5号墓中壁画内容相同之处在于把东王公、西王母从神变成了人(在此之前的东王公、西王母形象均为人首蛇身),而这些洞窟及酒泉丁家闸5号墓中壁画则把东王公、西王母变成了人首人身。除此之外,还绘有仙境、羽人、日月、白鹿、神仙、异兽。酒泉丁家闸5号墓在覆斗式盝顶绘有莲花图案,还有“倒悬龙首”,这与敦煌部分石窟有相似之处,丁家闸5号墓壁画中还绘有“通幔车”,车旁卧一牛,清闲雅致。墓主“冠三梁进贤冠”,身份当为北凉或北魏时期的某位酒泉公。北凉主沮渠蒙逊就有两个儿子先后称酒泉公,其中一个娶西凉李暠之女为妻(《资治通鉴》)。根据晋制:“进贤三公及封郡公、县公、郡侯、县侯、乡亭侯则冠三梁。”进贤冠。丁家闸5号墓壁画不但有浓郁的汉文化思想内容,也有“胡人”较具水平的杂耍场面。有研究者认为该墓葬可能为西凉李暠墓,但笔者根据画风及绘画内容及史书中记载的距离认为,该墓为北凉至北魏时期之墓葬,非李暠墓。李暠墓史书中记载“距酒泉15里”,而该墓距酒泉仅5里,李暠是“马上得天下”者,是位严肃冷峻的政治军事人物,而该墓在这方面与李暠相去甚远,且无军事出巡等内容,多为鬼怪、燕居、杂耍等内容。墓葬为二室,规模形制只占该墓区中的中等水平。
   以上史实排除了其他墓为李暠墓之说法,也更充分地证实:6号墓为西凉国李暠墓无疑。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吕占光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