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志未酬的李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10
颗粒名称: 壮志未酬的李暠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086-092
摘要: 公元316年两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争夺统治权的战场。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长期互相攻杀、生产破坏,致使人民的痛苦更为严重。在这混乱的政局中,先后建立的国家有:鲜卑族乞伏部的西秦,氏族的后凉,鲜卑秃发部的南凉,匈奴沮渠部的北凉,还有陇西汉人李暠建立的西凉。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公元316年两晋灭亡以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成为进入中原的北方各族争夺统治权的战场。十六国时期的河西地区的民族关系更加复杂,长期互相攻杀、生产破坏,致使人民的痛苦更为严重。在这混乱的政局中,先后建立的国家有:鲜卑族乞伏部的西秦,氏族的后凉,鲜卑秃发部的南凉,匈奴沮渠部的北凉,还有陇西汉人李暠建立的西凉。
   李暠建立的西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人政权。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虽是短暂的一瞬,但在当时战乱纷繁的时刻,李暠在敦煌、酒泉地区却能以德抚其境内,发展生产,修筑军事要塞,防备敌人袭击,所以他能坐定千里,兵无血刃,境内年谷颇丰,百姓乐业,有一定的建树。
  西凉政权的建立 李暠(351—417),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今秦安)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16世孙。李广曾祖李仲翔,为汉初将军,曾奉命讨伐叛乱的羌人,在索昌(今临洮)与羌人激战,因众寡不敌,战死疆场,仲翔子伯考奔丧,葬父于狄道(今临洮)东川,遂定居于狄道。所以又说李暠为陇西狄道人。唐开国皇帝李渊是李暠的7世孙。
   李暠“世为西州大姓”,出身于世族地主阶级家庭。高祖父李雍是西晋的东莞太守,曾祖父李柔是西晋的北地太守,祖父李弇是前凉张轨时的武卫将军,封安世亭侯、天水太守,父亲李昶是前凉的世子侍讲,18岁就逝世了。李昶死后,“遗腹生玄盛”,他的母亲改嫁敦煌宋僚,宋僚就是西凉开国功臣宋繇的父亲。李暠出身于这样的豪门大姓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丰厚的物质条件,并没有削减他求知上进的信心,他勤奋刻苦,聪颖过人,性格沉敏宽和,气度不凡,通涉经史,过目不忘,提笔属文,信手拈来。年龄渐长,娴习孙吴兵法,精通布阵用兵,又擅长武艺,可谓文武全才。
   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匈奴族的沮渠蒙逊,起兵反后凉,推后凉建业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就在这时,李暠被段业任命为效谷(今敦煌西)令,开始步入仕途。李暠到位后,能体察民情,休养生息,政绩卓著,在当地有一定声望。适逢沙州(今敦煌)刺史孟敏病死,敦煌护军冯翊、郭廉、沙州治中索仙等因李暠有惠政,共推他为宁朔将军、敦煌太守,李暠始有难色,经同母弟宋繇劝说,才勉强同意。时段业看到木已成舟,遂顺水推舟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领护西胡校尉。
   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段业在张掖自称凉王,右卫将军索嗣给段业说“李暠不可使处敦煌”,进行挑拨离间。段业轻信谗言,遂以索嗣取代李暠为敦煌太守。索嗣兴高采烈地率500骑兵,去敦煌上任,距敦煌20里,派人通知李暠出城迎接。李暠闻讯,十分惊疑,举棋不定,犹豫再三,心想何不趁此消灭索嗣,自立旗号,建立业绩。但他摸不着部下的态度,便试探性地向部下表示要出城迎接索嗣,在这当儿效谷令张邈和宋繇急劝阻说:“吕氏政衰,段王暗弱,正是英豪有为之日,将军据一国成资,奈何拱手授人!嗣自持本郡,谓人情附己,不虞将军猝能拒之,可一战而擒也。”宋繇也说:“大丈夫已为世所推,今日便授首欤?岂不为天下笑乎!大兄英姿挺杰.有雄霸之风,张王之业不足继也!”张邈、宋繇的劝诫,正合李暠的初衷。于是便派儿子李歆、李让和宋繇、张邈等人出城迎战,索嗣战败,奔还张掖。段业迫于李暠的锐锋,不得以杀了索嗣,遣使感谢李暠,进封李暠为将军,都督凉兴(治所在今敦煌东)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传檄六郡,推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年号庚子,定都敦煌,史称西凉,建立了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族政权。
  李暠在河西的建树 李暠西凉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敦煌地区长期混战不已的局面,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李暠励精图治,认真办理了一些实事、好事,在凉州地区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明君。
   李暠的西凉政权建立后,首先是任用了一大批当地世族人物做官。
  如任命唐瑶为征东将军,宋繇、张谡为从事中部,繇加封折冲将军,谡加封杨武将军,尤其对他的同母弟宋繇更加器重,派宋繇东伐凉州(今甘肃安西县西),并攻占了玉门以西的一些地方如伊吾、高昌等地。他还亲率两万余骑在建康(高台县南)一带活动,扩大了西凉国土及影响,使西域有些国家也派遣使臣贡献土产,“鄯善部王遣使贡献其方物”,说明西凉政权和西域的交往仍未断绝。
   民以食为天。李暠为了安定社会秩序,结束长期战乱给人民生活、生产带来的困难;为了解决军队的用粮,减轻人民群众的负担;为了积蓄力量,实现他统一河西的宏图大业;为了实现他传统思想体系中的“重农”思想,在西凉政权建立后,屯田积谷,“休众息役”,他屯田的区域在敦煌以西的玉门关、阳关一带,安排宋繇具体负责。据吐蕃文书记载,西凉在高昌地区还设有郡、县、乡、里等行政机构设置,并设有专管农田水利的郡府属官“平水”。可见西凉仍在高昌坚持内地的郡县制度,并对当时的渠水灌溉十分重视,使凉州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境内谷物年年丰收,百姓乐业,国力日渐昌盛。
   李暠在经济上实行屯田的同时,还对文教事业十分重视。因为李暠认识到要实现统一河西的大业,没有人才是难以办到的。他很重视笼络河西的知识分子,知人善任,任人唯贤,如敦煌刘昞是“河西硕儒”,西凉时是儒林祭酒,很受李暠器重。同母弟宋繇是河西知识分子的典型人物,是西凉的开国元勋,身居高位而“雅好儒学”,是一位知兵、知农、有“经世远略”的政治家,在西凉的政治生活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暠就是在这一群儒生的辅佐下,在治理西凉时,首先重视“礼”“律”,使汉代的“礼”“律”之学作为李氏家学在河西保存下来。李暠的曾孙李冲就是在这种儒学气氛中成长,后来在北魏做了官,在参与制定北魏礼仪、律令时,李氏家学便派上了用场,成为北魏孝文帝的得力助手。同时李暠还在敦煌南门外临水起堂,名曰靖恭堂,是西凉国君商议朝政的地方,堂内画自古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图,李暠亲自作序颂扬,供自己和下属引为借鉴。与此同时,还在敦煌修建泮宫,增收高门学生500人,教授儒家经典,大学儒学,培养人才,还大力提倡文学,李暠本人就是五凉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著有《靖恭堂颂》《述志赋》《槐树歌》《大酒器赋》等,宴群臣于曲水时,命僚佐赋诗,他亲自给作序。
   李暠在实行了一系列治国措施后,国运昌盛,实力渐强。但他并不满足于一时业绩,他要完成统一河西的宏图大业,解放还处于戎虏统治下苦难的河西人民。李暠对他的臣下官员们说:“今唯蒙逊鸱峙一城,自张掖以东,晋之遗黎虽为戎虏所制,至于向义思风,过于殷人之望西伯。大业须定,不可安寝,吾将迁都酒泉,渐逼寇穴,诸君以为如何?”长史张邈首先表示赞同。李暠高兴地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张长史与孤同矣,夫复何疑!”是时以张体顺为宁远将军、建康太守、镇乐涫(属酒泉郡);宋繇为右将军兼敦煌护军,与其子李让镇守敦煌。公元405年迁都于酒泉,并手令诫其诸子曰:“远佞谀,近忠臣”,“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禁御左右,无作福威”,“罚勿容亲”,并手书了《诸葛亮诫子书》,勉励诸子。可见李暠对子女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迁都酒泉,是李暠东征、实行统一河西壮举的重要步骤。
   李暠迁都酒泉时,把原来迁到敦煌的1万余户江汉人、中州人和张掖以东的人约23000户.一起迁到酒泉。迁都后,即分南人5000户置会稽郡,中州人5000户置广夏郡,余众13000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筑城于敦煌南子寺,以威南虏。这样大规模的迁徙和安置移民,使酒泉一时成为西凉的经济、政治中心。随着郡县的增置,一些郡县置地,人口增多,城建更新。
   李暠虽然建立了西凉政权,但对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仍奉表称臣,曾两次派人送表章。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李暠派舍人黄始、粱兴间行奉表建康(今南京),向东晋政权称臣,表章这样说:“微臣所以叩心绝气忘寝与食,雕肝焦虑,不遑宁息者也。”表示了他对东晋王朝的一片赤诚之心。然而这封表章始终没有得到东晋王朝的答复,又于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遣沙门(出家人)法泉送表章到建康去,表章上有这样的话:“今资储已定,器械已充,西诏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冀凭国威,席卷河陇,扬旌秦川,承望诏旨,尽节竭诚,陨越为郊。”事实上,李暠这样多次奉表称臣的目的是借此来维系人心,实现他统一河西的大业。
  壮志未酬的李暠 正当李暠满怀信心地施展宏图时,南凉的秃发傉檀、北凉的沮渠蒙逊,为争夺河西地区展开了更加激烈的斗争。但李暠并不参加这场角逐,而是以德抚其境内,敦勤稼穑,积蓄力量,所以境内年年谷物颇丰,百姓乐业。为了防御的需要,修筑敦煌旧塞东西二围,以防北凉的骚扰;筑敦煌旧塞西南二围,以备南凉的进犯。然而形势的发展,完全出乎李暠的初衷。北凉的沮渠蒙逊,势力发展迅速,尽管李暠曾命世子李歆打败了背盟来犯的沮渠部,并俘虏了沮渠百年,但南凉的秃发傉檀入据姑臧,北凉的威胁并未解除。李暠深深地认识到,实现自己统一河西愿望的艰难,于是慨然著《述志赋》,他抚今忆昔,感慨万千,生动地叙述了自己幼年的志趣,青年的理想,河西的形势,创建西凉政权的艰辛,任人唯贤的重要和养精蓄锐,等待时机,配合东晋北伐,实现统一河西的大业,而北凉沮渠蒙逊是他完成大业的劲敌。
   正在这时,沮渠蒙逊也在酝酿着一个重大的军事行动,他追逐的目标是在河西称王,凡是阻碍他朝这个目标迈进的绊脚石,他都要不惜代价除掉;相反,李暠要除掉沮渠蒙逊这个绊脚石,他自己清楚地知道,并不那么容易。所以他并不轻举妄动,而是在冷静观察,沉着应付,等待机会。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这就显得有些被动,而沮渠蒙逊却主动地在策划着一个比较高明的斗争策略,这就很自然地形成了西凉悲剧的发生。
   正当北凉的沮渠蒙逊酝酿着一场主动的军事行动时,李暠却壮志未酬,怀才未展,病倒了,他深知自己劳累半生,艰苦创业,统一大业难以完成。临危时,他把同母弟、长史宋繇叫到身边,安排后事,让宋繇好好地辅佐他的儿子,完成他未竟的事业。他说:“吾少离荼毒,百艰备尝,于丧乱之际,遂为此方所推,才弱智浅,不能一统河右。今气力惙然,当不复起矣。死者大理,吾不悲之,所恨者志不申耳。吾终之后,世子犹卿子也,善相辅导,述吾平生,勿令居人之上,专骄自任,军国之宜,委之于卿.无使筹略乖衷,失成败之要。”可谓推心置腹,语重心长。义熙十三年二月(417年)李暠病逝,终年67岁,谥武昭王。
   李暠死后,儿子李歆继位,李歆为人骄傲,“用刑颇严,又缮筑不止”,既听不进谏言,又忘了父亲的教诲,公元420年,终被北凉所灭。
  李暠艰苦创立的西凉政权消失了。
   李暠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一生。他创建的西凉政权,尽管存在了仅仅21年(李暠在位17年),但在客观上对稳定当时河西的政局,农业的发展,文教的振兴,儒学的传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缓解了河西人民在各民族政权嬗变中所受的苦难,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这是李暠的功绩。
   毋庸讳言,李暠的西凉政权是代表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利益,在河西多民族战乱中,崛起的一个汉族封建割据王朝。由于他的阶级局限性,不能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去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或者用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去代替旧日的社会制度,只不过是封建的、旧的生产方式的延续而已。
  所以这就注定了西凉政权的瓦解。假若李暠不死,假若李歆能继承父训,能如先父那样艰苦创业,励精图治,也只能使这个封建割据王朝的统治多延续些时日,绝不可能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因为李暠父子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不可能、也不能够代表新的生产力,这也就注定了李氏政权悲剧的发生,这是历史本身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李氏文化的今天,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整理、挖掘李氏史料,显得十分重要。
   必须指出,李暠的建树虽然比不上建立昌盛唐王朝的李渊父子,但在陇西李氏的俊杰中,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难怪后人有诗赞颂说:昔时兴圣帝,遗庙在敦煌。
  叱咤雄千古,英威静一方。
  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坟傍。
  晋史传韬略,留名播五凉。
  参考资料1.《晋书》卷八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
  2.《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一《晋纪》三十三。
  3.《临洮县志》卷三十四《历代人物传》。
  4.《甘肃古代史话》。
  5.《定西史话,十六朝民族融合》。
  (本文作者原系甘肃省陇西师范学校高级讲师)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

相关人物

戴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