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暠及其所建立的西凉政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702
颗粒名称: 李暠及其所建立的西凉政权
分类号: K820.9
页数: 8
页码: 068-075
摘要: 383年,当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惨败的消息传来,北方各族的割据势力纷纷宣布脱离前秦统治,先后建立了一些割据政权。如原前燕宗室鲜卑慕容氏所建之后燕(384年)和西燕(384年),羌族姚氏所建之后秦(384年),乞伏部鲜卑乞伏氏所建之西秦(384年)等。而氐族吕光则以平西域之威,回军河西,建立了后凉(386年)。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383年,当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惨败的消息传来,北方各族的割据势力纷纷宣布脱离前秦统治,先后建立了一些割据政权。如原前燕宗室鲜卑慕容氏所建之后燕(384年)和西燕(384年),羌族姚氏所建之后秦(384年),乞伏部鲜卑乞伏氏所建之西秦(384年)等。而氐族吕光则以平西域之威,回军河西,建立了后凉(386年)。吕氏所建后凉一开始就极不巩固,内忧外患接踵而来;387年有逃至建康(在今甘肃张掖)的王穆据酒泉,自称大将军、凉州牧;吕光西平(今青海西宁)太守康宁自称匈奴王,杀湟河太守张禧以叛;接着,张掖太守彭晃亦叛吕光,“东结康宁,西通王穆”。最后,吕光花了很大力气才平息了各地的反乱。[1]同时,后凉对被统治的各族施以压迫和掠夺的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内讧不断。这一切为河陇各族地方势力的重新割据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后凉境内秃发部鲜卑秃发乌孤首先脱离后凉,建立南凉政权,割据于河湟地区。同年,后凉张掖临松卢水胡沮渠氏又拥建康太守殷业为主,据酒泉、张掖等地,改元神玺,史称北凉。
  北凉建立后,遭到后凉的不断进攻,直到与南凉结盟,才暂时稳定了脚跟。398年,段业遣张掖太守沮渠蒙逊攻西郡(今甘肃武威西),执太守吕纯(吕光弟)以还,于是后凉晋昌太守王德、敦煌太守孟敏降北凉。
  段业即以孟敏为沙州刺史,孟敏则命陇西大族李暠为效谷(今敦煌东北)令[2]。400年,孟敏卒,李暠遂在敦煌护军郭谦、沙州治中敦煌索仙等的支持下,,自立为敦煌太守,进号冠军将军,请命于段业。北凉遂正式任命李暠为安西将军、敦煌太守。然而,此时,北凉右卫将军索嗣进谗言F段业,故段业又以索嗣代暠为敦煌太守,率骑500上任。在这种形势下,李暠在效谷令张邈及同母弟宗繇等的劝说下,发兵击走索嗣。段业无法,只好承认既成事实,进暠为“持节,都督凉兴以西诸军事、镇西将军、领护西夷校尉”[3]。
   同年,北凉晋昌太守唐瑶叛北凉,移檄六郡(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推李暠为“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暠即大赦,建年为庚子”[1]。“以唐瑶为征东将军,郭谦为军谘祭酒,索仙为左长史,张邈为右长史,尹兴建为左司马,张体顺为右司马,张条为牧府左长史,令狐溢为右长史,张林为太府主簿,宋繇、张谡为从事中部,繇加折冲将军,谡加扬武将军,索承明为右司马,令狐迁为武卫将军、晋兴太守,汜德瑜为宁远将军、西郡太守,张靖为折冲将军、河湟太守,索训为威远将军、西平太守,赵升为〓马护军、大夏太守,索慈为广武太守,阴亮为西安太守,令狐赫为武威太守,索术为武兴太守,以招怀东夏。又遣宋繇东伐凉兴,并击玉门以西诸城,皆下之。”[2]当时,西凉之地仅有凉兴郡(今敦煌东)以西,包括西域部分地区,上所述诸郡太守,如晋兴、西郡、河湟、广武、西安、武威、武兴诸郡及〓马护军,皆为侨置或名义上所设之郡县。
   在北凉初,李暠之所以能较顺利的建立西凉政权,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是当时河西的形势有利于西凉的建立。时后凉因南凉、北凉的分立和连年争战、内讧,而日益衰弱,而北凉初立,段业暗弱,内部矛盾重重,外有后凉的进攻,故对远在敦煌一隅的李暠无法控制。这一切是西凉能建立的大背景。
   其二,是暠一族自魏晋以来,即为河陇大族,所谓“世为西州右姓”是也。其高祖雍、曾祖柔均为西晋郡守,祖弇高祖雍、曾祖均为西晋郡守,祖弇为前凉武卫将军,安世亭侯。暠本人“少而好学,性沉敏宽和,美器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及长,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3]。任效谷令时,有“惠政”。因此,他为河陇汉族豪族大姓所看中,拥其为主,建立西凉政权,也绝非偶然。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李暠得到了河陇汉族豪族大姓的积极支持。从最早劝说李暠割据敦煌的人和西凉建立初任命的各级官吏来看,主要有:宋繇、索仙、索承明、索训、索慈、索术、张邈、张体顺、张条、张林、张谡、张靖、令狐溢、令狐迁、令狐赫、汜德瑜、阴亮、尹建兴、唐徭、赵开等。其中索氏、阴氏、张氏、汜氏,自汉代以来即敦煌名族显姓。敦煌石室发现的伯希和编号(下简称P.)2625号《敦煌族志》残存敦煌大姓即有张氏、阴氏、索氏;P.4010号《敦煌名族志》残存索氏部分;斯坦因编号(下简称S.)1889号《敦煌汜氏人物传》则叙述汜氏世系颇详,残止于前凉汜瑷。令狐氏也是敦煌大姓之一,《元和姓纂》卷五令狐条记“汉有令狐迈,避王莽乱居敦煌,生称……”称以后子孙繁衍,为敦煌著姓之一。
   宋繇,亦敦煌大族,其曾祖配、祖悌,世仕张轨子孙。其为暠之同母弟,襄助暠立国,多有功绩。[1]尹氏为陇西天水大族(见S.2052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一卷),李暠后妻即尹氏,尹兴建或即尹氏一族。
  至于唐瑶,晋昌冥安人,原为北凉晋昌太守,他的支持是李暠能建立政权的关键。从李宝呼其子唐契为舅的情况看,李暠后嫁女与唐瑶次子唐和,则唐氏也是河西有权有势的大姓之一。赵氏,为陇右大姓,与李暠同郡望。
   由上可知,李暠是在敦煌和河陇汉族大姓的支持和拥戴下,才得以割据于河西敦煌一隅的。关于此,还可以找到一些实事来说明。如400年唐瑶叛北凉时,北凉酒泉太守王德亦反;在遭到沮渠蒙逊的进攻时,王德即焚城,将部曲奔唐瑶。翌年,北凉的酒泉、凉宁二郡又叛降西凉。[21从而使西凉兵不血刃,而得到河西重镇酒泉。至东晋义熙元年(405年),李暠遂迁都酒泉以张体顺为建康太守,宋繇为右将军,领敦煌护军,与其子让(敦煌太守)镇敦煌。
   此时,西凉达到了极盛的时期,共设有:敦煌、酒泉、建康、西海、凉兴、晋昌、晋兴、西郡、河湟、西平、大夏、广武、西安、武威、武兴、张掖、凉宁、祁连、会稽、广夏、新城、高昌等22郡,〓马、敦煌、抚夷三护军。[1]然而,内大部分郡为侨置或名义上的,实际上只领会有敦煌、酒泉、建康、晋昌、西海、凉兴和高昌7郡之地。大致从今甘肃张掖东始,西至今新疆吐鲁番一带。在河陇当时的几个政权中,西凉的领地可以说是最大的。
   李暠所建之西凉政权,虽然存在仅短短的21年,然而其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一些积极的作用,占有一定的地位。
   首先,李氏西凉政权是五胡十六国时继前凉张氏之后,由汉族建立的另一政权,十六国中仅此两国为汉族所建。因此,西凉更多地保存和发展了汉族传统的文化。如李暠曾于敦煌南门外临水起堂,名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并图画赞古圣帝明王、忠臣孝子、烈士贞女;暠自为序颂,以明鉴戒之义,并图画文武群僚。又建嘉纳堂于后园,立泮宫,“增高门学生五百人”;建恭德堂于城中恭德殿南等。三堂基址至唐仍存。[2]李暠对其七子进行传统的汉族儒学教育,也十分重视。迁都酒泉后,他曾写《诸葛亮训诫》以勖诸子,云“览诸葛亮训励,应璩奏谏,寻其始终,周、孔之教尽在中矣……且经史道德如采菽中原,勤之者则功多,汝等可不勉哉!”[3]因此,他的子孙均有才干,于北朝的政治、文化多有建树。
   西凉政权还十分重视汉族传统的儒学教育,李暠本人即“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其重用的儒臣最著名者,莫过于刘昞(字延明)。其人原以儒学显称河右,“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李暠征为“儒林祭酒”,且云:“吾与卿相值,何异孔明之会玄德。”[41刘昞的助教索敝,也是“专心经籍,尽能传暠之业”:还有辅佐李暠创业之宋繇,也“雅好儒学,虽在兵难之间,讲诵不废,每闻儒士在门,常倒履出迎,停寝政事,引谈经籍”[1]。李暠网罗了这批河右的硕儒名士,对于保存、发展汉族传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他们大多以后入北凉、北魏,对传播汉族传统文化亦有功绩。
   李暠还以剿灭五胡、兴复汉族文化为己任,多次遣使至东晋,表文中说:“……大禹所言,奄为戎墟,五岳神山,狄汙其三,九州名都,夷秽其七,辛有所言,于兹而验。”因此,他要“冀杖宠灵,全制一方,使义诚者于所天,玄风扇于九壤,殉命灰身,陨越慷慨”[2]。当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李暠表文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歧视观点和封建正统思想,应该批判。但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他保存和发展汉族传统文化的决心。
   第二,李暠于西凉境内,较为注重社会安定,发展农业生产,使西凉一度呈现出较为繁荣的局面。西凉建立初,李暠即屯田于玉门、阳关,“广田积谷”;他以“诸事草创,仓帑未盈,故息兵按甲,务农养土”为治国方针[3],并与秃发鲜卑所建南凉联合,以抗北凉之不断进攻,很少主动出击。史籍曾记载了一段有趣的事: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西凉司马索承明上言,劝李暠伐北凉,暠召见时说:“蒙逊为百姓患。孤岂忘之!势力未能除耳。卿有必禽之策,当为孤陈之;直唱大言,使孤东计,此与言‘石虎小竖,宜肆诸市朝’者何异!”承明惭惧而退。[4]迁都酒泉后,李暠更是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乃敦劝稼穑”,“年谷频登,百姓乐业”[5]。
   与此同时,李暠对内地迁来的大批汉族移民,进行安置。在前秦建元末(约384年),苻坚徙江汉(今湖北)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今河南)亦徙七千余户;后凉初发生郭黁之乱,武威、张掖以东人奔敦煌、晋昌者又有数千人,共约二万余户。如何安置这批汉族移民?这是西凉政权建国以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李暠迁都酒泉后,则将这批移民皆徙之于酒泉。“分南人5000户置会稽郡,中州人5000户置广夏郡,余13000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1]故此四郡当为安置内地汉族移民所置之侨郡。这对于西凉西部的安定、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第三,西凉政权一直保持着与西域的关系,维系着十六国分裂割据时内地政权对西域的管辖。西凉建立初,李暠即“并击玉门以西诸城,皆下之”;迁都酒泉后,在给东晋的表文中说,要“西招城郭之兵,北引丁零之众”,并以其子让为敦煌太守,“统摄崐裔,辑宁殊方”[2]。今新疆吐鲁番魏晋古墓葬出土的文书中,也有西凉建初年号的残卷。如阿斯塔那一号墓出土的西凉建初十四年(418年)《韩渠妻随葬衣物疏》中,有“高昌郡高县(高昌县)都乡孝敬里明民韩渠”的文字[3]。此外,还有建初年间,当地人民入贷赁桑蚕、秀才对策等文物。[4]这一切说明西凉沿前凉等政权之后,于高昌地区设置郡县,进行直接管辖。至于其他西域城郭国,虽未见西凉直接管辖的证据,但诸城郭国至少向西凉朝贡,名义上臣属于西凉,则完全可能。如文献曾记,西域鄯善前部王就曾遣使向西凉朝贡[5]。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因南凉据姑臧.北凉扩地势强,其志未酬,忧愤而卒,时年67岁。因其长子谭早卒(404年卒),由第二子歆(字士业)继立。李歆即位后,“用刑颇严,又缮筑不止”,游畋奢靡,不听臣下劝谏,国势渐衰。420年,李歆不听其母后尹氏和大臣的劝谏,乘北凉沮渠蒙逊伐南凉之时(实际上是蒙逊所设圈套),率军攻北凉,兵败国亡。后虽有暠子恂在敦煌复国,旋即于412年为北凉所灭,凡历3主,共21年。
   创建西凉的李暠,唐代史臣评价甚高,如《晋书》撰者房玄龄等谓:“凉武昭王(暠谥号)英姿杰出,运阴阳而纬武,应变之道如神;吞日月以经天,成物之功若岁。”[1]《北史》撰者李延寿亦说:“昭王以纬世之量,为群雄所奉,兵无血刃,遂启霸业。”[2]其实,因唐王室李氏自述出自陇西李暠之后,故唐代史臣对暠自然歌功颂德,多有溢美之词了。但是,平心而论,李暠于五胡十六国时,能在河西一隅建立汉族政权,继承和发展了汉族传统文化,维系与西域的关系,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有一定功绩的,是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附注

[1]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图版一八六〇。 [2]关于李渊先世在北朝的活动,本文暂不涉及。 [1]参见《晋书》卷一二二《目光载记》;《资治通鉴》卷一〇六、一〇七等。 [2]《资治通鉴》卷一一〇晋隆安二年条。 [3]《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1]《太平御览》卷一二四引崔鸿《十六国春秋·西凉录》。 [2]《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3]《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1]《魏书》卷五二《宋繇传》。 [2]《资治通鉴》卷一一一晋安帝隆安四年条;同书卷一一二晋隆安五年条。 [1]参见洪亮吉《十六国疆域志》卷八《西凉》;按内统计不够完全,缺高昌郡。 [2]见《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敦煌石室发现P.2005号《沙州都督府图经》等。 [3]《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4]《魏书》卷五二《刘昞传》。 [1]《魏书》卷五二《宋繇传》。 [2]《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3]《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4]《资治通鉴》卷一一七晋义熙十二年条。 [5]《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1]《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2]《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3]《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册,第14页、16-17页、113页等,1981年文物出版社。 [4]《吐鲁番出土文书》第1册,第14页、16-17页、113页等,1981年文物出版社。 [5]《晋书》卷八七《李玄盛传》。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