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情系“陇西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82
颗粒名称: 李姓情系“陇西堂”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010-013
摘要: 因为客家人的祖先走过那么一段漫长曲折的路,时时不忘中原故土,时时不忘祖籍唐山。而客家人中的李姓,则更增添了一份情思,李煜的千古名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凉心情,他的这种心情,在李姓同族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失掉的是江山,李姓离开的是故土,他被诏封“陇西郡公”,而客家李姓对“陇西堂”,则倾注了更多的深情。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因为客家人的祖先走过那么一段漫长曲折的路,时时不忘中原故土,时时不忘祖籍唐山。而客家人中的李姓,则更增添了一份情思,李煜的千古名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凉心情,他的这种心情,在李姓同族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失掉的是江山,李姓离开的是故土,他被诏封“陇西郡公”,而客家李姓对“陇西堂”,则倾注了更多的深情。
   在我国闽、粤和台湾等地的李姓同胞,家家户户都有“陇西堂”的匾额,有的挂在大门口,有的挂在客厅,有的是逢年过节供奉“陇西堂”的牌位,缅怀故土,遥祭先祖,这就是他们离乡背井以后的独特感情。
  李姓对“陇西堂”的亲情,令人遐想。
   一千多年来,由于改朝换代、战乱频仍和天灾人祸,全国各地的“陇西堂”所剩无几,就目前所知的几处遗址墨迹中,可以看出各地李姓对陇西故土的深情。湖北阳新有一副楹联: 我自陇西来,驻马东征,回首难忘桑梓地。
   家依江北住,飞鸿南向,一联聊寄子孙心。
   用楹联向家乡父老表达思念故土的拳拳之心,真情实话,感人肺腑。
   广东梅县的“陇西堂”廊柱上有一副很短的楹联: 旋马家声远,犹龙世泽长。
   驻足东南海隅,扭回马头遥望陇山故里,家乡的声音是那么遥远,太远了。但我李姓族裔,一代接一代,绵绵世泽,生生不息。没有真情实感,写不出这样好的楹联。
   可惜,这样深远的民族亲情,由于长期闭塞,无法进行交流。改革开放以后,形势日好一日,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渠道,源源不断涌来,像是打开了窗户,外面的世界好大啊!干旱的陇原大地,养育过那么多英才先祖,传递的信息越多,陇原人民越热爱自己的黄土高坡,寻根热、故土情、民族情,凝结成了爱国情,条条信息伴随而来的是信心和希望。
   1980年出版的《李宗仁回忆录》第一篇《家世》中说:“我们村聚居的李姓族人,男女约二百丁口。相传我们的先祖是陇西人,历朝历代,迁徙数千里才定居到广西的,最早的传说我们的先人是秦时南迁的……另一种传说则谓我们的远祖自陇西迁入关东(即今河南省),再迁湖南,三迁而入广西定居的。至于其年代,一说是汉朝,一说是唐朝……不管是哪一朝,世居桂林乡村的这一支李姓,至少一代接一代叙说自己的祖籍是陇西已经一千多年了。”李宗仁先生的迟暮之年,追忆自己的祖宗发祥地、叙说桂林的大好河山,这和他毅然采取“叶落归根”的重大行动有着亲缘上的深远联系。
   1987年,台湾当局还没有开放台胞来大陆探亲旅游的禁令,台湾《自立晚报》的记者李永德等二人,冒着蹲牢房的风险,毅然到北京访问,此一消息成了当时世界新闻界关注的焦点,香港《文汇报》记者问他:“为何来大陆采访?”他脱口而答:“我是客家人,远祖在陇西……我从小就想到大陆来,很想看看大陆,当了记者以后,这个想法越来越强烈。”祖居台湾高雄市的李永德,世代相传,他们的远祖是陇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想来故土家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情真意切,何罪之有!所谓“牢狱”之说,也就化为泡影了。
   李永德认同的亲情和行为,代表了台湾同胞的共同心愿。其后不久,台湾的6位李姓同胞,自愿组织起来,到陇西来寻根祭祖。可他们不知道旅游线路,西安下飞机后,旅游接待人员把他们介绍到西北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家详细介绍了陇西的沿革和旅游线路,他们租了一辆面包车,不畏长途颠簸和劳顿,从西安直达陇西,找到李家沟山头的李靖庙遗址,焚香礼拜,完成了他们的宿愿。
   有些异国他乡的李姓华人到陇西来寻“根”的行为,更令人感动。
  1987年,日本的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原广东梅县的客家人)携带子女来到陇西,她饱含深情地寻找先祖迁居广东的足迹,陇西土木结构的低矮房屋、纯朴的民风民俗,她都感到亲切,每天晚上她都要和当地的老婆婆同炕而眠,并要打开录音机,录下老婆婆的家常话。到达广东以后,她专程到梅县去晋谒“陇西堂”,适逢阴雨绵绵,无所事事,她便打开录音机,反复谛听老婆婆所说的家常话,尽管她一句都听不懂,但她还是要听,翻来覆去地听,她认为她的祖先说的就是这样的土话,声音最亲切,意思无关紧要。回到日本以后,她写来信说:“我像回到温暖的家乡,受到亲人的款待,心里感到那么温暖……爱乡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在海外盼望着祖国繁荣……”赤子衷情,跃然纸上。
   一百多年来,我们没有接待过如此情深的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陇西认祖归宗,因为一百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国弱民穷,饱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侨居海外的同胞,也是在被排挤和被歧视中苦苦谋生。
  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已是世界上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海外同胞扬眉吐气,在任何地区、任何场所,都可以和任何人种、任何民族、任何国家平起平坐;改革开放,国内繁荣昌盛,侨胞、同胞的人际关系,空前宽松,因而李姓同胞接踵不断来陇西寻“根”。1990年11月以李伸一先生为首的“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敦睦访问团”一行专程来兰州访问,表示愿意出资修复“陇西堂”。这些盛况,引起了甘肃各级领导的重视,决定投入人力物力,尽快修复“陇西堂”,以满足李氏同胞的亲情。
   如果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话,那么有华人聚居的地方就一定有李姓族裔;如果说侨胞们不忘唐山而在世界各地组成“唐人街”的话,李姓同胞则更不忘桑梓故里陇西,而在世界各地的都市商埠组织自己的宗亲组织。族散前途,宗归于一,走到天涯海角,李姓同胞都要把“陇西”二字标在最为醒目的地方:我国台北世界李氏宗亲总会琉璃大屋顶的大楼正面,写有“陇西”二字;新加坡李氏宗亲总会高大楼房的中间,用英文署名其会名,但每一层楼的正面两侧,都用汉文书有“陇西”二字;香港地区直接署名“陇西李氏宗亲总会”;菲律宾除一地区署名“粤侨李氏陇西堂”外,其余七个地区都叫“陇西孝氏宗亲总会”;旅居新加坡的潮州李姓,则更情深,他们的牌匾不署李氏,只写“潮州陇西公会”。陇西即李姓,李姓即陇西,情切切,意深深,这般亲情,至为感人。
   台胞、侨胞中的李姓同胞对陇西如此情深,陇西人民为筹建“陇西堂”和开展李氏文化研究也在竭精殚力,夙夜操持;李姓同胞把“陇西”二字名扬四海,陇西人民为李姓同胞也在大兴土木,热气腾腾,一派盛世景象。异日雄伟壮观的“陇西堂”矗立在渭水河滨之日,便是李姓与陇西“合二而一”之时。天下李氏多俊杰,陇山之西有标志,根深枝繁,枝繁叶茂,叶茂果硕。届时,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李氏族裔则更兴旺发达。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