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侨胞眷恋唐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话说陇西堂》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81
颗粒名称: 台胞、侨胞眷恋唐山
分类号: K820.9
页数: 4
页码: 007-010
摘要: 1993年10月,香港《明报》月刊10月号的文章,题目是《挥泪百年——探寻美国<排华法案>下的华人生存轨迹》。该文记述了150年前华工在大洋彼岸的血泪史,文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名词——唐山。他们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西海岸,自称是“唐山人”。他们要回国,说的是回唐山,他们临时返回探亲,说的也是回唐山探亲,甚至美国当局利用歧视性的《排华法案》遣返我们的同胞回国时,也使用“遣返唐山”的词句。
关键词: 陇西堂 文化研究 家族

内容

1993年10月,香港《明报》月刊10月号的文章,题目是《挥泪百年——探寻美国<排华法案>下的华人生存轨迹》。该文记述了150年前华工在大洋彼岸的血泪史,文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名词——唐山。他们横渡太平洋,抵达美国西海岸,自称是“唐山人”。他们要回国,说的是回唐山,他们临时返回探亲,说的也是回唐山探亲,甚至美国当局利用歧视性的《排华法案》遣返我们的同胞回国时,也使用“遣返唐山”的词句。1979年福建前线广播电台编辑部,翻印了台湾某报纸连载的长文,题目是《“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叙述台湾的各族人民都是从唐山来到台湾的,他们的“根”在大陆。
   既然根在大陆,既然是从大陆漂洋过海去谋生活,为什么要叫唐山呢?这也有它的历史原因。
   提起“唐山”二字,一般指的是河北唐山地区。李世民东征(俗称“薛仁贵征东”)时,大本营驻扎在今日的唐山地区,人们为了纪念盛唐的丰功伟绩,便把此地区起名唐山。台胞、侨胞思念祖国、敬慕盛唐的文治武功,把祖国简称唐山,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查诸史籍,追本溯源,唐山指的是整个大陆,具体指的是闽、粤山区。这是居住在此一山区的“客家人”为了表达他(她)们的亲缘和情缘所创作出来的名词。
   安史之乱,极大地削弱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内庭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割据,百年内讧,朝纲废弛,宦官拥有军队,并在军中派有监军,监军的权力甚至超过了节度使。“永贞革新”失败,宦官迫使顺宗皇帝让位,革新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受到沉重打击;“甘露之变”事败,宰相李训、王涯、舒元兴等全家老小均被杀戮.宦官更加飞扬跋扈,他们先后杀了宪宗和敬宗两个皇帝,拥立了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和昭宗6个皇帝,皇室大权旁落,“奸宦”当道。
   从天宝十五年安禄山称帝,到宝玄二年史朝义穷蹙自杀,叛军到处烧杀抢劫,官军也是横征暴敛,北方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郑、汴、徐、淮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唐、邓一带“荒原千里,万室空虚”。此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剑南、山南、河南和岭南各节度使相继叛乱,官军连年与叛军作战,北方人民疲于逃避兵荒。相对来说,吴越地区比较安定,中原人民纷纷过江逃命去了。一江之隔的江淮地区,也是连续六七年的战乱,“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幅员数百里,人烟断绝”,迫使江北人民就近过江寻找栖身之地,这就造成了一次人口向江南的大转移。
   937年,李昪灭吴,建立了南唐,地盘很快扩展到江东、江西、湖北以及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他们采取了“予民休息”的政策,鼓励农民栽桑养蚕多耕种,勤于政务,大兴水利,不到十年工夫,人民便过起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长安的唐朝覆灭了,江南又建起了李唐王朝,这就吸引了众多的中原士民、文臣大儒及唐室宗亲来投靠。这次中原人民的大迁徙,也是一次中原文化的大转移。
   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本着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在袭占荆湖、攻灭后蜀、南汉后,便举重兵过江南下,南唐臣民又一次面临着残酷的战争。因无法抵御强大的宋军,他们集体向东南地区转移,由于吴越的钱弘俶和漳泉的陈洪进相继归附宋军,他们便都逃到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区定居下来了,因为他们是集体从中原地区来的客人,当地人便把他们叫“客家人”,天长日久,客家人便成为这些山区居住的汉人的专用词了。他们说的是中原话,有中原地区的风俗习惯,还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到了东南山区。现在盛行在闽南、台湾的“南音”,即是当年长安唐室的宫廷音乐,就是这些移民带去的。
   这个大迁徙的过程,在台胞、侨胞的家谱中可以找到踪迹。如台湾大姓陈姓一支的族谱有这样的记载:“……九世孙瑰公,唐封勋国公,官太保,时天下大乱,避居泉州仙游乡……”新华社发自成都一则电讯“唐王朝李氏族谱在成都发现”,近十万字的族谱中,还写有“陇西谱序”,保存此一珍藏本的李姓,也是唐室衰败后,逃到浙江,后至福建,又迁到广东,乾隆年间,才由广东迁到成都龙泉驿定居下来。这说明我国西部的唐室族裔中,也有人参加了这次“客家人”的大迁徙。
   他们远自中原地区来到东南山区,长途跋涉,历尽艰辛,他们是大唐臣民,思念故土,不忘自己是唐人,初移台湾以后,当地人亲昵地把他们叫“阿唐”,定居三五代以后,小字辈的语音发生了变化,便把说中原话和闽南话的老一辈称省为“唐山阿公”“唐山阿妈”,问他们是从哪里迁来的,便说是从唐山迁来的,“唐山过台湾”便成了台湾人民的家常话,父传子,子传孙,一代又一代,都说他们的祖籍是唐山,直到今天,“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这一句话,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根”在唐山,既含着历史的亲情,又含着眷恋乡土的深情。
   18世纪以后,海运大开,东南沿海地区的人民,大量到海外去谋生,他们大多都是客家人。最近对英国的侨胞、华人做了一次统计,他们80%以上有客家人的血统,大同小异,旅居世界各地的侨胞,大多数都是客家人,海外流传着一句话:“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也就是说,地球上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足迹。天下客家人,谁不想唐山!越是远离祖国,越加思念唐山,置身异域的时间越长,同胞情谊、民族亲情越加浓烈,唐山、唐人、唐山人,这种凝聚着深厚情感的词语,必然要在其社会活动中表露出来,百多年前在旧金山受尽欺凌的时候,不忘自己是唐山人,其后同胞们越聚越多,在世界各大城市组建起华人社区的时候,不叫“华人街”,更不叫“汉人街”,而叫“唐人街”,因为“唐人”更能表达客家人的亲情。
   唐山的泥土芬芳。
   炎黄子孙的亲情可歌。

知识出处

话说陇西堂

《话说陇西堂》

出版者:金城出版社

出版地:2017.12

本书以探究陇西李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数十位专家、学者关于李氏文化源流、沿袭脉络、发展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学术界研究李氏文化的资料内容,对于保存李氏文化资料、深入研究陇西李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