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内经》“章尾山烛龙”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54
颗粒名称: 四、《海内经》“章尾山烛龙”析
分类号: K210.7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海内经》曰:“章尾山烛龙: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钟山”“西北海”和“赤水”就是给“章尾山”定出坐标的前提。“钟山”就是昆仑。“赤水”源出昆仑,“赤水”和“昆仑”皆在“西北海”之西北方。“赤水之北”应当就是“赤水”之正北。正北方除今之“龙王山”外,不见它山,所以“赤水之北”的“章尾山”就非“龙王山”莫属。虽然礼县20世纪90年代初易“龙山乡”为“雷王乡”,但山名未改。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探渊 海内经

内容

《海内经》曰:“章尾山烛龙: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钟山”“西北海”和“赤水”就是给“章尾山”定出坐标的前提。“钟山”就是昆仑。“赤水”源出昆仑,“赤水”和“昆仑”皆在“西北海”之西北方。“赤水之北”应当就是“赤水”之正北。正北方除今之“龙王山”外,不见它山,所以“赤水之北”的“章尾山”就非“龙王山”莫属。虽然礼县20世纪90年代初易“龙山乡”为“雷王乡”,但山名未改。
   这座“龙王山”就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之“龙山”。“龙王山”巅,古有老龙王庙,俗称“老爷庙”,据传山顶庙旁有一清泉,人称“黑池龙王”。时至今日每年都有老爷山庙会。
   《海内经》又说:“风雨是谒(yē),是烛九阴,是谓烛龙。”这“风雨是谒”,就是“烛龙”的作为。“谒”,《尔雅·释诂》释为“告也,请也”。《左传·隐公十一年》注“谒,告也”。《礼记·曲礼》注“谒,请也。典谒者,主宾客告请之事”。《正字通》“制名也,古之门状,今之拜帖”。
   谒雨就是“烛龙”的神职工作。也正因“风雨是谒”的“烛龙”乞求上苍,上天施以和风细雨、普降甘霖,保证了域内居民的人口清平、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水草丰茂,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永享太平。这就是“烛龙”“风雨是谒”之主旨。对于“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截至目前最权威的解释当数元代《黑池碑记》。其文云:“有湫池……旁建祠堂,额曰‘灵潭庙’。谚云‘黑池’……众逢旱涝,祈雨而雨,祈旸而旸……雷电震响……于雷王山口所藏盖国大帝之官诰、族谱及修行得道之本末,索负而归,方知斯神乃雷王西江之昆季也。今庙之南约三百步有佛刹,……掌岳渎之灵司,统乾坤之主宰,……口大而化,……自春及秋,谒庙祀……邀五风十雨。”
   “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指的就是雷泽中“雷神”的形象。“身长千里”,指的是龙王山向千里之外延伸。“直目正乘”指“龙王山”坐北朝南直目正视。“其暝乃晦,其视乃明”,应当是指西和、礼县社火中至今仍沿袭的“烛龙”。这种“烛龙”是用木架做成,外包白布或白纱布,全长有七节、九节、十一节不等。舞动时以蛇钻七窍或九窍为舞步法。每节燃烛一、二支,若以白布包则为黄龙,若以红布包则为赤龙。燃烛“乃明”,熄烛“乃晦”。这大概就是《山海经》所言之“烛龙”。这种“烛龙”若在昆仑山下舞则为“居钟山下”,若在“龙王山”上舞则为“章尾山烛龙”,若在古昆仑山上舞则为“钟山之神”“烛阴”。(图98、图99)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