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色水考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49
颗粒名称: 二、五色水考辨
分类号: K210.7
页数: 8
页码: 223-230
摘要: 在古昆仑周围有一个特殊的地理现象,即《山海经》之“五色乃清”。五色之一的“赤土”层或上或下又有黄土、青土、黑土、白土,青土“青”得出奇,黑土“黑”得出奇,红土“红”得发紫,部分地区的层系中零星有一点白土如白色粉笔。这出奇的五色土,从层系中可以清楚的分辨出是属于同一地质层系,亦是同一个地质年代形成。倘若是因“气温升高”所致,土质变红则是大面积的,而且深浅程度也应该大致相仿,不会以带状分布,更不会形成“红、黄、青、黑、白”的五彩颜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煤炉子,长时期燃烧,炉壁之土就有发红现象,但这个红色,不具备昆仑红土的特色。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否定因“气温升高”所致。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探渊 五色水考辨

内容

1.“五色流水”一名的来源
   晋张华《博物志》引《河图括地象》曰:“地之部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集,五色流水。”
   2.《山海经》中“五色”之说
   《山海经·西山经》:“峚山,其上多丹木……丹水出焉……是生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至于钟山。”“五色乃清”“五色发作”两个概念,是古昆仑的概念,也只有古昆仑才能具备这个特征。《尚书·皋陶谟》:“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五色:青、黄、赤、白、黑”也。这是对五色的定义。那么“峚山”的“五色乃清”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清”是清晰之“清”、清楚之“清”。是说古昆仑山的土层是由“青、黄、赤、白、黑”的五种颜色的土构成的,而且是层系清楚,界限分明,故“五色乃清”。这是《山海经》作者的本意,但张华等人把“乃清”之“清”误解为水质清澈见底的“清”,从而改变了文章的本质含义,也改变了《山海经》作者的初衷。故而在其文中出现了“昆仑山……出五色云集,五色流水”的论证。
   这个误解,除“五色乃清“一句之外,还有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在《山海经·海内西经》有“赤水出东南隅”“黑水出西北隅”“青水出西南隅”“白水山,白水出焉”的论据。《山海经》中赤水、黑水、青水均出昆仑,白水却在《大荒南经》,《水经》曰“白水出朝阳县西”。这朝阳县地望无考,但《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天吴”,虽然辑“朝阳”于《海外东经》,考证依然在昆仑墟。尤其是黄水,《东山经》曰“余峨山:杂余之水焉,东流注于黄水”。这里杂余之水无考,仅以黄水论。”《尔雅·释水》释黄水:“河出昆仑墟,色白,所渠千七百一川色黄。”从《尔雅》看,此水源出昆仑时“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而后“色黄”为两色水。这个说法与《秦时期全图》《三国时期全图》所注“白水”吻合,与今之“白水”亦相吻合。《淮南子·地形训》曰:“禹掘昆仑墟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旁有九井……是其蔬圃。蔬圃之地浸浸黄水,黄水三回复其原泉。”“三回”是说此黄水自昆仑流出时流经昆仑正东,为一回;东流、北流、西流至礼县城南河段,正好位于昆仑正北为二回;又南流,其地又处昆仑正西,为“三回”。“复其源泉”,是说“黄水”反复三次亲临昆仑“源”出之“泉”,才依依不舍地东流入江。因“三回”而形成的河流图形为环形水,符合“络”的含义。
   3.黄泉水之说
   ①典籍中的黄泉水之说
   《左传·隐公元年》引郑庄公誓词云:“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杨伯峻注曰:“黄泉,地下之泉,此二句犹言不死不相见也。”
   ②《楚辞章句》注引《淮南子》言:“白水出昆仑之山,饮之不死。”
   ③《尔雅》:“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如此看来,历史上的“黄泉水”和“白水”同水异名。至于黄泉路上饮“黄泉水”,还是“饮之不死”,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这里讨论的只是其地望而已。
   4.现实中的“白水”“黄水”
   在今《西和县地图》中,此水都以“白水”标注。在《姜席史话》一书中姜席镇水系所标注的“白水”是最确切的白水源头。《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全图》之“氐”“羌,”《西周时期全图》之“西垂”,《战国时期全图》之“和夷”“积石山”“湔(jiàn)氐”,《秦时期全图》之“白水”“白马”,《东汉时期全图》之“白马羌”,《三国时期全图》之“白水”,《唐时期全图》之“羌水”,《南宋时期全图》之“西和州”等名词,各自透露出的是伏羲文化的信息,随着考证的深入,便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古昆仑东侧有一个泉,今谓之“大薄地”凉水泉,此水虽水量不大,但与旱涝无关,大旱之年水量不减,大涝之年水量不增,数九寒天泉水不封,在口耳相传的历史中,历来如此。其水质口感清爽,外出之人用瓶装,以代矿泉水。该泉水有虾等生物。
   此水自古至今有一个特殊用途,当地大部分老年人临去世前皆要饮用此生水,不喝开水。这大概就是“黄泉水”的来历。具体有待进一步考证。水中含有何种矿物质未曾化验。
   5.五色土
   古昆仑山一带,有大量的“五色土”,但在《山海经》中无一“土”字出现,仅在“峚山”文中以“五色发作”“五色乃清”述之。“五色乃清”并非指“五色流水”,而是指五色土的地质层系分明,五色界限清晰。本文未涉及女娲,但这里的五色土,却令人联想到女娲炼五色石补天。
   色,是相对于光而言的,对于五色的解释,《尚书·皋陶谟》曰“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注曰“五色青、黄、赤、白、黑也”。《史记·龟策(cè)传》曰:“天出五色以知黑白,地出五谷以分善恶。”前者是“五色乃清”,后者是“五味乃馨”。五味者“金辛、木酸、水硷、火苦、土甘”(见于《玉篇》)。
   ①黄土。《史记·夏本纪》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古昆仑周围绝大部分土地为黄土,农作物生长,主要靠黄土,故“其土黄壤”。“弱水既西”指昆仑虚“弱水”(即今四图河)既从西而来,又向西而去。“黑水”,昆仑丹水。“西河”,“弱水既西”故曰“西河”。“雍州”,今礼县城西南有“雍山”,其地古属雍州。“田上上,赋中下”指田地土质为“上上”,赋税交纳为“中下”。这是不公平的,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涉嫌徇私。为什么徇私呢?这是“夏后氏”对其祖籍地的特殊照顾,因为《礼记·檀弓》曰“夏后氏尚黑”。(图91)
   ②赤土(图92)。《康熙字典》曰:“《山海经》以赤为主,黑白皆丹。”“以赤为主”指昆仑山周围除绝大部分为黄土外,土量最多,土层最厚的当属红土,有的地方达数十米之厚。如红土沟地段的河床为红土。
   某历史学者谓此红土为“甘肃赤土”,并说此赤土的形成是由于“气温升高”的原因造成,我以为此说无据。因为这一层红土,兰州“红山根”、五泉南山下直至青海西宁以东皆有间断性的红土层。
   在古昆仑周围有一个特殊的地理现象,即《山海经》之“五色乃清”。五色之一的“赤土”层或上或下又有黄土、青土、黑土、白土,青土“青”得出奇,黑土“黑”得出奇,红土“红”得发紫,部分地区的层系中零星有一点白土如白色粉笔。这出奇的五色土,从层系中可以清楚的分辨出是属于同一地质层系,亦是同一个地质年代形成。倘若是因“气温升高”所致,土质变红则是大面积的,而且深浅程度也应该大致相仿,不会以带状分布,更不会形成“红、黄、青、黑、白”的五彩颜色。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煤炉子,长时期燃烧,炉壁之土就有发红现象,但这个红色,不具备昆仑红土的特色。仅从这一点就可以否定因“气温升高”所致。
   在昆仑红土层下的流沙层中有龙骨化石,这充分说明此“龙骨化石”“流沙”“赤土”形成于同一个地质年代,也说明此时地球的物种已达到鼎盛时期,或曰中国食草龙种的边缘时期。 ③青土 《说文》:“青东方色也。青、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尚书·禹贡》:“厥土青黎。”《大荒西经》曰:“西有西王母之山……甘露是饮……琅轩、白丹、青丹。”此“青丹”即青土。这一层青土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崦嵫山”“历石山”盛产一种与其土色一致的磨刀石,取名“砥砺石”,可谓最好的磨刀石,在《山海经》其他经中名为“封石”或“邽石”。《尚书·禹贡》曰:“荆州砥砺砮丹。”砥、砺同为磨刀石,但砥细于砺。“砮”,《说文》曰:“石可为矢镞。”《玉篇》:“箭镞也。”《鲁语》:“仲尼曰:肃慎氏贡楛(hū)矢石,砮长尺有咫。”是说青丹砥砺可以当箭头使用。肃慎氏进贡过这种当箭头用的矢石。有一尺长的,也有寸许的。这种砥石是层状,条形的,慢慢用力敲击便裂缝开裂,形成尺许的条状小石条,完全可以当箭头来猎捕动物。
   从其土、其石的颜色和细腻程度看,二者本为同源,由于所处深浅不同、承受压力程度不同、温度不同而土石分家。但从青土、砥砺的地理位置看,又非高温、高压之故。土、石之分,成因不明。
   该石产地,当地人谓之“磨石沟”。据当地任姓人说,此石有经济价值,历史上属于伏羲后裔的梁集寨任姓人的私有财产,外姓人是不许侵占的。(图93、图94)
   ④黑土。《康熙字典》曰:“《山海经》以赤为主,黑白皆丹。”《博物志》亦曰:“和气相感则陵出黑丹,仁主寿宴,民延寿命,天下太平。”文章的作者不一定去过古昆仑,也不一定见过此“黑丹”,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其文章的内容与事实是否相吻合,若吻合,就有历史价值,“黑丹”之说与今日考证的事实是相吻合的,与《山海经》的相关章节关于“黑丹”之说亦相吻合。
   如《西山经》“峚山”之“丹水”、《南山经》“丹穴山”之“丹水”同指“昆仑”之“黑水”。而在《西山经》曰“昆仑之丘……黑水出焉”,《大荒西经》“昆仑西王母: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有“黑齿国”,《海外东经》有“雨师妾”,“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海内经》:“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啗(dàn)之。”《晋书·李太后传》曰:“时后为宫人,在织房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旧唐书·地理志》:“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遂号为昆仑。”
   文中所述的“黑齿”“黑身”“黑人”有其特殊用意,并非现代意义上的“黑种人”。何况黑种人的牙齿也是白的。所以这里的“黑齿”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即“黑水”之山的人,喝的是“黑水”,食的是“黑土”中长出的五谷,身体、皮肤也是黑的,连不可变黑的牙齿都黑了,那还有什么不黑呢?事实上“黑齿”只是个喻义而已。(图95)因为《山海经》中昆仑之一大奇观是“五色乃清”,而“五色”之中最为奇特的又是“黑丹”。 ⑤白土(图96) 在昆仑山五色土中,白土相对较少。其按土量多少依次排列应当是黄、赤、青、黑、白的顺序。白土仅为诸土中夹带的土种,为颗粒粉末状,未形成层状和带状白土层。中华村及白土窑是重点的白土地带。昆仑悬圃台西南侧,仅有极少数量的白土。
  因水自地中出,又在地上流,水蚀土去,水随土色而变,故无色之水变为“青、黄、赤、白、黑”之五色水。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