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弱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4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弱水
分类号: K210.7
页数: 2
页码: 212-213
摘要: 《海内西经》曰:“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史记·夏本纪》曰:“织皮昆仑,……道嶓冢……弱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嶓冢道漾,东流为汉。”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探渊 弱水

内容

《海内西经》曰:“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史记·夏本纪》曰:“织皮昆仑,……道嶓冢……弱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嶓冢道漾,东流为汉。” 皮衣的加工过程称“织皮”,西和礼县居民自古有此技术。“昆仑”指《山海经》之“昆仑丘,昆仑墟”。“嶓冢”,指《山海经》之“嶓冢山”,即现实中雷神庙所在之山。“积石”,即不周山不周处的石门如人工所积。“龙门”,指漾水流经的石门。“龙门”“石门”“积石”是同物异名。“东流为汉”,指水出“龙门”为漾,东流至长道,注入西汉水。《史记·大宛传》曰:“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索隐》曰:“《魏略》云:弱水在大秦西。”《玄中记》云:“天下之弱者,有昆仑之弱水,鸿毛不能载也。”《楚辞·哀时命》:“弱水汩(gǔ)其为难兮。”注曰:“神话中水名,环绕昆仑山,据说此水能沉溺万物,连鸿雁的毛都浮不起来。” 郭璞《山海经图》赞“弱水”曰:“弱出昆山,鸿毛是沉。北沧流沙,南映火林。惟水是奇,其深莫测。”“南映火林”是指在弱水之上的昆仑山南望,可见“炎火之山”数座,恰似火焰升腾,故曰“火林”。《说文》:“河津也,在西河西。”《玉篇》:“水在西河。”《史记》:“龙门西河。”此“西河”当为东水西流之河。
   《海内西经》曰:“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东北,西、南四向皆备,行成环水图。实际上赤水仅三面环水。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东、北、西、南四向皆备,构成环形水流走向图。
   “漾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该水仍四向全备,仍是环行水图。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亦四向俱全为环水。
   这是《山海经》作者用方位词标出的环水图,但始终未见一个“环”字。反而在其他篇章中反复出现,如《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络之。”《海外西经》:“女子国……水周之。”《东山经》:“泰山……环水出焉。”《大荒西经》:“昆仑西王母……曰昆仑之丘……弱水之渊环之。”《海内西经》:“后稷之葬,山水环之。”《西山经》:“嶓冢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西山经》:“泰冒山……洛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海外北经》:“范林……洲环其下。”《大荒南经》:“三身之国……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大荒南经》:“季釐(lí同厘)之国,有缗(mín)名渊,少昊生倍伐,倍伐处缗。有水四方,名曰俊坛。”这是《山海经》对于环水、四方有水的记载。
   “四方”之“方”是方位之“方”,也就是东、南、西、北四方之“方”。西汉水在礼县永新为自东向西的流向。我国地形是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今人若站在水边观水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西汉水向上流。虽然这是个错觉,但这个错觉是当地的山形水势造成的。此即“西倾”之山之“西河”。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