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漾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4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一章 漾水
分类号: K210.7
页数: 5
页码: 207-211
摘要: 对于“漾水”一名的来源,阚骃(hǎnyīn)云:“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其尤濛耳。”郦道元则说得更好:“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因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探渊 漾水

内容

《山海经·海内经》曰:“漾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西山经》曰:“邽(guī)山。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音如獆狗,是食人。濛水出焉,南流注于漾水,其中多黄贝,蠃(luǒ)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又曰:“昆仑之丘……漾水出焉。” 在《山海经》中“漾水”一名仅出现三处。三秦出版社出版的《山海经》作“洋水”。万卷出版公司出版的《史记》作“〓”。如《夏本纪》:“嶓冢道〓。”《说文》作“漾”:“漾水出陇西氐道”。《尚书·禹贡》作“漾”,如“嶓冢道漾”。《康熙字典》注“漾,〓通用”。《玉篇》:“洋水出昆仑山北。”《水经》:“汉水东会洋水。” 对于“漾水”一名的来源,阚骃(hǎnyīn)云:“漾水出昆仑西北隅,至氐道重源显发而为漾水。”孔安国曰:“泉始出为漾,其尤濛耳。”郦道元则说得更好:“漾之名,纳方土之称,是其有汉川,汉阳,广汉,汉寿之号,或因其始,或因据其终。纵异名互见,犹为汉漾矣。” “漾之名,纳方土之称”,就是漾水名字的来源。的确,在“漾水”源头的西和县、礼县一带,有一句方言,对以器盛物,满而溢出谓之“漾”。对盛物之器因不胜力而破裂,谓之“漾花”。嶓冢导漾,就是指大禹治水时,疏导了“嶓冢山”以东的不周山(积石山)使其从不周山龙门漾出,漾出之后的“渤海水”便是“漾水”。东北注入“西汉水”。
   对于“漾水”的注释,其详细程度莫过于《水经注》。郦道元引常璩《华阳国志》曰:“《禹贡》导漾,东流为汉是也;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始源曰沔。”“《禹贡》导漾”是指“嶓冢导漾”。“陇西西县”指今礼县,《辞海》释:“陇西,郡名。战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因在陇山之西。……礼县以北西汉水上游……唐天宝至德时又改渭州为陇西郡。”“始源曰沔”是说漾水的上游是“沔水”。为什么说上游是沔水呢?因为今四图河段的沔水与冯沟河、赵河河聚而为“西渤海”后,大禹治水时导通石门,海水漾出,故为“漾水”。20世纪90年代虽经沔河改道,但至今沔鱼仍存。
   《水经注》又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嶓冢以东”之水注入沔水后,汇入西海,入积石山,出石门时为漾水,又东北注入“西汉水”,又西行至礼县城南,又南行,至茨坝时流程已约300里,而“嶓冢以西”之水径直西流不足10里,就直接从茨坝注入西汉水与“嶓冢以东”之水汇合。“分水岭”,据《西和文史资料》载:“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经上级批准……西路以龙王山分水岭为界,分水岭以东全部划归西和。”因“龙王山”与“嶓冢山”同处一条分水岭,所以,“龙王山分水岭”和“嶓冢山分水岭”是同一个概念。
   《水经注》又曰:“即此推沔水无西入之理。”不但郦道元有此说法,署名刘伯温著的《地理全书》也说:“所以水都向东流。当然也有向北流和向西流的,但人没法到达那儿,眼睛也没法看到。”事实上,眼睛可以看到“向西流”之漾水,人也可以到达那儿。郦道元说:“东西两川俱受沔。”事实上,“东西两川俱受沔”已经自我否定了“沔水无西入之理”的结论。因为“东川”之水与“西川”之水汇合之前是绝对西入的。“弱水既西”就是“漾水”的“西入”。
   《水经注》又引班固《地理志》,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汉有二源,东出氐道,西出西县之嶓冢山。”事实上,“东出氐道”和“西出西县之嶓冢山”是一回事,因为“西出西县之嶓冢山”的“漾水”就是经长道而注入西汉水的。“东出氐道”应当是东出天水市齐寿山,则更为恰当。又引《穆天子传》曰:“天子自舂山西征,至于赤乌氏;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漾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漾水之上。”《穆天子传》又曰:“天子宾于西王母,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列子·周穆王篇》曰:“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上述之典籍应当是真实可信的,因为《史记·周本纪》曰:“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观兵。夫兵戢(jí)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jí)干戈,载櫜(gāo)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犬戎氐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犬戎”“荒服”应当就是赤乌氏,其地当在漾水流域。
   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谏言,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得到了有损无益的结果,从此属于“荒服”的人就再也不来按季节进贡了。
   《水经注》又引《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是水”是指漾水。郦道元又言:“水出上邽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神马出水处应当是漾水上游的“西海”。
   《水经注》中有两处明显的失误。
   “祁山在嶓冢之西七十许里。”事实上,“祁山”在“嶓冢”之东约一百五十里。
   “汉水又东南,径瞿堆西,又曲径瞿堆南,绝壁峭峙,孤险云高,望之形若覆唾壶。高二十余里,羊肠盘道,三十六回。”这段话相当重要,应当是《水经》原文,观其文意,是以瞿堆为坐标,言漾水的最远水源。作者把本段文字注到仇池山段是一个失误。因为仇池山并没有“又东南径瞿堆西,又曲径瞿堆南”的河流走向,仅仅是西汉水和“饮马河水”夹道而已。与“三十六回”更沾不上边。这段文字的确切地点在什么地方呢?在今西和县姜席镇最西端与礼县接壤的嶓冢山上。“嶓冢”即“瞿堆”,“瞿堆”亦即“嶓冢”。倘若站在“瞿堆”处,“漾水”源头恰在彭家大嘴自东南而来,这就是“汉水又东南”。东流至“瞿堆”之前,东流又折向东北注入西汉水后,西流至礼县城南,恰在“瞿堆”北,又南流至“茨坝”时又在“瞿堆”西,这就是“径瞿堆西”。又流至“雷坝”时急转东流,此时恰在正南方,这就是“又曲径瞿堆南”。“三十六回”,这里是三百六十度的意思。这一段文字相当精妙,“三十六回”事实上是重复了前文,“又东南径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的文义,但从语词中并不见重复。“羊肠盘道”,是说“漾水”即像羊肠子,又像瓮器底上盘附着的龙蛇,栩栩如生,闪闪发光。
   在注至“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时,郦道元说:“水出上邽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在注及祁山武侯祠时说:“昔诸葛亮攻祁山,……在上邽西南二百四十里。”此间出现了两个相对于“上邽”的地名,一个是“陇西神马山”一个是“祁山”。这两个地名与“上邽”的距离不确定。这倒不是大问题。尤其应该注意的是,郦道元在述说“漾水”的概况后,接着写道:“水出上邽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又引《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郦道元把《水经注》如此安排,并非无意间的事,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说明《开山图》把“龙马所生”的地方考证在“陇西神马山”“渊池”,而这个“渊池”就是西和礼县传说中的“西海”,或曰《山海经》所言之“渤海”,亦即今西和县姜席镇的晚峡湖。郦道元是认可的,故引其文。但此事非同一般,这里提出来,作为一种思维线索罢了。
   附带说明“丹水”。
   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水经注》在“漾水(丹水)”一文的篇首语说:“漾水,即西汉水,是四川境内的长江支流嘉陵江的上游。它源出今甘肃天水西南的嶓冢山(这里指的是齐寿山),向西南流,经过甘肃西部,陕西南部,四川北部,最后在重庆直辖市注入长江。《水经》及《水经注》把漾水作为汉水的上源是错误的,西汉水和汉水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河流。丹水,即今丹江,源出今陕西商县西北,向东南流,经过河南,到湖北均县入汉口。” 篇首语的作者误解了《水经》《水经注》作者的本意。《水经》和《水经注》在“漾水”名后加注“丹水”是正确的。“丹水”并非“丹江”,而是特指。因为“漾水”的源头,“陵出黑丹”,这个“以赤为主,黑白皆丹”的“丹穴山”流出的水自然是“丹水”,这注入“漾水”的“丹水”,附在“漾水”名后,是无可厚非的。另外,“漾水”的下游还含有赤水的成分,把“丹水”一名附到“漾水”之后也是合乎情理的。以嶓冢分水岭为界,嶓冢以东之水,先在嶓冢山前为沔水,东行至晚峡湖三淖汇。“漾水”出峡口东行又东北流入“西汉水”,西行又南流经礼县茨坝河段时,才与“嶓冢以西”的“赤水”相遇。“赤水”流出之地的石头是红的,土是红的,河床直接在红土上,把这样的河水称之为“丹水”或“赤水”绝对没有不妥。
   《水经》和《水经注》的作者把“丹水”附于“漾水”的观点与《山海经》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水经注》以嶓冢为坐标,《山海经》以“古昆仑”为坐标,二山是一体相连的,间距仅约三里,举目即见。
   《史记·夏本纪》有关“漾水”与《水经》《水经注》《尚书·禹贡》等诸典籍的记载大体是一致的,均与现实中的各地点相吻合。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