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鸟立华上”辨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39
颗粒名称: 五、“鸟立华上”辨析
分类号: K210.7
页数: 2
页码: 204-205
摘要: 何新先生在《诸神的起源》中说:“先秦战国铜器有数件以鸟立华上造型。其最精彩者为郭沫若说的一件鲁庄公十八年(前680年)时的新郑铜壶:此壶全身均浓重其诡之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朵。上层以植物为图案,……而于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仙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践踏传统于脚下,而欲做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探渊

内容

何新先生在《诸神的起源》中说:“先秦战国铜器有数件以鸟立华上造型。其最精彩者为郭沫若说的一件鲁庄公十八年(前680年)时的新郑铜壶:此壶全身均浓重其诡之花纹,予人以无名之压迫,几可窒息。乃于壶盖之周骈列莲朵。上层以植物为图案,……而于莲瓣之中央复立一清新俊逸之仙鹤,翔其双翅,单其一足,……此鹤初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躇满志,践踏传统于脚下,而欲做更高更远之飞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话时代脱出时,一切社会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实表现。(《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同类壶有又见于郭宝钧发掘之汲(jī)县铜壶。壶盖立鸟非鹤而为兽面,乃飞廉也。鹤皇均凤凰类,系太阳鸟。而脚下若莲之华,并不是莲花(郭沫若谓中国无大莲,先秦亦无以莲为饰者,故推测其传自印度)。此花瓣上饰有复杂神秘花纹——我认为乃是扶桑若木之华也。所以鸟立华壶,以题材论,其实是中国神话传统题材。”何新先生“扶桑若木之华”之说恰到好处。
   文中,郭沫若先生和何新先生的分析观点应当都是正确的。鹤、皇、凤凰、太阳神鸟都是以“华胥、西王母”为原型的,“若莲之华”应当就是郑康成所说的“天苞”。就是《诗·大雅》所云“如山之苞”“实方实苞”。就是《易·否卦》之“系于苞桑”之“苞”。所以郭忠恕说:“按‘草名之苞’解‘不当’。”是正确的。郭沫若没有到过古昆仑,未见“天苞”,其说“中国无大莲”是可以理解的。这个“天苞”之形状,在昆仑山顶即可一览无余。
   又说远了,再回到“洛以流坤吐地符”上来。“洛”指洛水。但这个“洛”并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南洛河”“北洛河”或“洛峪河”。而是指“女几山”发源的“洛水”,这是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河水”形成“络”的形状,恰似在“大地”上“画”出了一道“符”。因为《说文》:“吐写也。”《说文》:“符信也。”《释名》:“符,付也,书所敕命于上付使传行之也。”《礼记》注“万物之符长”。疏:符“谓甘露醴(lǐ)泉之属”。陈琳《大荒赋》:“考律历于凤鸟兮,问民事于九鸠(jiū),伤典坟之圮(pǐ)坠兮,关大圣之显符。”此处大部分名词是以注“符”为目的的,而这个“符”出现在《山海经》和群经之首的《易经》中,《山海经》几乎是全文以“记其事而存其人”。《易》则是伏羲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符”是“洛”的升华。“洛”是“河”的变异。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