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河出图,洛出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38
颗粒名称: 四、“河出图,洛出书”
分类号: K210.7
页数: 5
页码: 200-204
摘要: 《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郑康成注曰:“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孔安国曰:“河图则八卦也,洛书则九畴也。”侯果曰:“圣人法河图洛书制历象,以示天下也。”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探渊 河洛图

内容

《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郑康成注曰:“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也。”孔安国曰:“河图则八卦也,洛书则九畴也。”侯果曰:“圣人法河图洛书制历象,以示天下也。”
   孙振声在《易经入门》中说:“河图洛书,早已失传,后人根据古籍记载,将宇宙构造以数字绘成简图,……图中以白点表示奇数的阳数,以黑点表示偶数的阴数。”
   1.“河出图,洛出书”
   “河出图,洛出书”这一奇特现象,学界有相信者,有持怀疑态度者,或半信半疑者。易学家马恒君先生在其《周易正宗》中说:“龙图三变是龙马负图之形,也就是河图洛书。据传说是黄河龙马所负之图和洛水神龟背上之书,按理说是在天地已合之位的基础上变化而成。二变中上下两图相合,天一配地六,地二配天七,天三配地八,地四配天九,天五配地十,即成五行生成图,刘牧称之为洛书。两图中错位相合,上图中五不动,下图中十隐去,一三五七九奇数居中央和四正,二四六八偶数分居四隅即成九宫图,刘牧称之为河图。朱振说:河图有陈抟传下的口诀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纵横十有五’,总四十有五,扬雄传洛书的口诀是‘一六共宗,二与七共朋,三与八成友,四与九同道,五与五(十)相守’。有关河图洛书的争议很大,南宋的朱熹又据汉代的一些说法,认为刘牧说的河图才是洛书,洛书才是河图,于是又有河十洛九与图九书十的争议。所谓十指五行生成图,九指的是九宫图。更有关于真伪问题的各种说法。从传下来的图式看,用河图洛书解释大衍之数较为合理,解释八卦生成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讲法。河图洛书反映的是数理上的问题。”“关于龙图的一变二变,没有文献可以印证,但河图洛书不可一概斥为虚妄,因为它有汉以前大量的典籍做基础。另外,据新华社1993年4月4日消息,这年农历二月初二,淮阳人祖庙举办朝拜伏羲的朝祖会上,人们真的看到一只背负八卦的白龟,长近40厘米,宽约15厘米。通体白色,背上及胸腹间的裂纹分布代表阴阳五行,二十四节气的各种符号,正与当年伏羲氏传下的八卦图完全一样。是当地的一个小男孩在1986年从传说为伏羲氏画卦台前二三十米处一个名叫蔡池的小湖里偶然钓到的。(见《石家庄日报》1993年4月5日四版)这样看来,这种龟代有发现,并不足怪。用文献记载河图,洛书出现的时代及其说法不一致来否定它的存在就难以成立。”
   2.《水经注》“神马出水”之说
   郦道元的《水经注·漾水》中云:“水出上邽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神马出水,事同余吾来渊之异,故因名焉。”其又引《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据“事同余吾来渊之异”推论,郦道元到古陇西某地考察过,未考证出结果,故有此言。又据“水出上邽六十余里”推,郦先生所考证地点是今秦安邽台山附近的某水,故“因名焉”。虽无功而返,最终还是以引《开山图》“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作结,把未果部分留给后人继续考证。“是水”指的是西和县“漾水”。
   尽管“汉使穷河原”未穷出究竟,但至今在学界仍把“河水”当“黄河”。而《水经注》的作者把“神马出水”考证在长江支流嘉陵江上游的“漾水”,应当是恰当的,与笔者一致。
   3.《纲鉴易知录》“龙马负图”之说
   《纲鉴易知录》载:“太昊时有龙马负图出于河之瑞,因而名官,始以龙纪,号曰龙师。”此说符合古昆仑作为太昊发迹地人地相关原则。“河之瑞”当为“河之端”即“河水”穷之处。与本文相同。
   4.《河图玉版》“龟负书丹甲青文”之说
   《辞海》注洛水引《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中。”丹甲,即红甲上写着青文。此与《山海经·中山经》“〓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同。因两个“玄扈”应为同一个山名,“玄扈”之山流出之水即为玄扈之水。周而环之即为洛水,从水则“洛”。但《辞海》所言“洛水”指的却是河南的洛河。
   5.《文心雕龙》“马龙出,神龟见”之说
   《文心雕龙·正纬第四》曰:“马龙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此处把“马龙”与《易》联系到了一起,把“神龟”和“洪范”联系到了一起。此不但符合“河出图,洛出书”人地相关原则,而且符合《山海经》核心内容的整体观念。符合这一原则,则符合“圣人则之”;不符合这一原则,则不符合“圣人则之”的基本条件。
   6.《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之说
   《易·系辞》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郑康成曰:“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李鼎祚曰:“乾言天之体。”《诗·大雅》曰:“如山之苞,叶下流韵。”又曰:“实方实苞,叶下好韵。”《康熙字典》释“苞通包”。《集韵》“苞通瓠也”。《康熙字典》又曰:“按郭忠恕《佩觿(xī)集》:‘草名之苞,不当通厥包之包。包,平表反。包,班交反。截然为二,然经典俱通用,今仍旧。’”
   《易·否卦》九五爻辞曰:“其亡,其亡系于包桑。”从《易经》看“包”与“苞”相通。那《易·否卦》“系于包桑”是什么意思呢?荀爽曰:“包者乾坤相包也。桑者上玄下黄以象乾坤也,乾职在上,坤体在下,虽欲消乾,系其本体不能亡也。”陆绩曰:“包本也,言其坚固不亡,如以巽绳系也。”《集解》:“案其亡其亡,近死之嗟也,其与几同,几者近也。……其亡其亡,系于包桑,……言包系根深蒂固,若山之坚,如地之厚者也,虽遭危乱,物莫能害矣。”此卦词可能是以伏羲氏东迁西移为素材的。所以《淮南子·原道训》曰:“经营四隅还返于枢。”介之推《龙蛇歌》云:“五蛇从之,周流天下,龙返其渊,安其壤土。”颜廷之诗曰:“昔无雀雉化,何用充海淮。去国还故里,幽门树蓬蔾(lí)。”
   说了半天,有些离题太远,现在又回到“天苞”上来。“河以通乾出天苞”中,河指古昆仑之河水,即现代意义上的西和县姜席境内八蟠嘴山周围发源聚而为河的沔河水。“乾”指“天之体”,现代观念的太阳、地球、月亮和其他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等的统称。“通乾”,是说河水是源于上下于天的“天门山”“阊阖宫”,因阊时上天,下地则阖。“天门”则与“乾”相通,故曰:“河以通乾。”“出天苞”是说天地生成了“天苞”。天地生成的“天苞”恰如莲花之“苞”,因其系天地生成,故曰“天苞”。
   站在古昆仑山巅举目四望,群山环抱,山水相依。远观,八蟠山逶迤如莲瓣,近看一山独尊似花蕊,先有不周山环西海,后有西汉水抱昆仑。此花瓣、花蕊构成的就是“苞”,先天地生成,故曰“天苞”。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