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之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16
颗粒名称: 三、地之中
分类号: K210.7
页数: 4
页码: 164-165
摘要: 《渤海十洲记》曰:“昆仑山有三个角,其一正于北辰,名阆风巅;其一正西,名元圃台;其一正东,名昆仑宫。”《水经注·河水》引《昆仑说》:“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西晋张华《博物志》曰:“地之部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探渊 渤海

内容

《渤海十洲记》曰:“昆仑山有三个角,其一正于北辰,名阆风巅;其一正西,名元圃台;其一正东,名昆仑宫。”《水经注·河水》引《昆仑说》:“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松;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大帝之居,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西晋张华《博物志》曰:“地之部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也,名曰河,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书·诏告》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注:“洛为天地之中。”
   从诸典籍看,“北辰”“北枢”“北极”“大辰”“大火”“天枢”皆为“北辰”——“天之中”有据可考。上应于“天之中”的“地之中”在古昆仑,有《渤海十洲记》“其一正于北辰”可证,又有《水经注》“昆仑之山三级……上曰层城,一名天庭……地之中也”可证。还有《博物志》“有昆仑山……其山中应于天,最居中”可证。郦道元把《昆仑说》的引文放在河水注中,充分说明这个“地之中”的“天庭”在河水发源地。这个理解和《山海经》的作者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海内西经》曰:“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是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以行其北”是说以行昆仑北。“其”指昆仑。所以说河水出自昆仑是无可置疑的。
   除《山海经》和《水经注》把“河水”定位在古昆仑之外,张华的《博物志》亦说:“昆仑山……出五色云气,五色流水。其泉南流入中国也,名曰河,其山中应与天,最居中。”是说这个“五色流水”的“河”,所出之“山中应于天,最居中”。
   《书·诏告》曰:“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注:“洛为天地之中。”“自服于土中”,是“自服于”东、西、南、北四方之“土”中。文中的“洛”是“洛水”之“洛”,并非现代意义上河南的南“洛河”或北“洛河”之洛,也非武山“洛门”之洛,更不是西和的“洛谷(yū)”之洛,而是指《易·系辞》“河出图,洛出书”之“洛”。这个“洛”是特定的“洛”,这个“河”也是特定的“河”。因为郑玄注曰:“春秋纬云:河以通乾出天苞,洛以流坤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成。”虽然《易·系辞》及诸注《易》者并未述及“龙图”“龟书”的地望,但《水经注》“漾水”已说得很明确:“水出上邽六十余里,谓之龙渊水,言龙马出水。”又引《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有渊池,龙马所生,即是水也。”《易·系辞》的“河出图”,《水经注》的“龙马出水”“龙马所生”是同一个地望。《山海经·海内西经》的“赤水”“河水”“漾水”“弱水”皆由昆仑四隅流出,总归为“西汉水”。所以《易·系辞》的“河出图”与《水经注》漾水的“龙马出水”“龙马所生”意义相同。郦道元注“河水”引用的是“昆仑说”,把众所周知的古“昆仑”几个概念引入其中,如“昆仑山三级”“玄圃”“阆风”“层城”“天庭”“大帝之居”“地之中”等,又在注地之中的漾水时载入“龙马所生”“龙马出水”等,这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山海经》《水经注》《博物志》的作者把“河”定位在昆仑以“中应与天”论,《书·诏告》的作者以“洛为天地之中”论,这些论证与司马迁“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相符合,与《中山经》“女几之山……洛水出焉”相吻合,更与《易·系辞》的“河出图,洛出书”相吻合。
   “天之中”太高太远,常人目所不见,实难确定。“地之中”亦广亦大,难寻难找。但要想找到“天之中”,必先找到“地之中”。“地之中”,顾名思义,是可以以肉眼看到的。目所见者,莫过于山和水,离开了山和水,就无所谓“地之中”。
   在《山海经》各经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地之中”的名辞,由于散见于各经中,名词又不尽相同,所以,并未引起许多人的注意。如《海内经》曰:“有九丘……以水络之。”《海外西经》曰:“女子国……水周之。”《大荒西经》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海内西经》曰:“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大荒南经》曰:“三身之国……有渊四方。”《海内北经》曰:“姑射国,西南山环之。”《东山经》曰:“泰山……环水出焉。”《大荒南经》曰:“有阿山者……有汜天之山。”《西山经》曰:“昆仑之丘……赤水东南流注于汜天之水。”《中山经》曰:“浮戏之山……汜水出焉。”《海外北经》曰:“范林方,三百里……洲环其下。”《西山经》曰:“泰冒之山……洛水出焉。”《中山经》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如此之多的“西南山环之”“汜天之水”“弱水之渊环之”,难道中国大地上真有这么多的“环”形河水走向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没有。”因为这是天造地设的地理形状,而非画家笔下的山水画。但《山海经》所
  述的是山、水之奇观,是真实存在的。作者是以水证山,以山证水,
  以存其事而记其人。所叙述的对象不同,笔法不同,语词就各异。
  这,就是《山海经》的奇特之处。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