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612
颗粒名称: 四、西王母梯几而戴胜
分类号: K210.7
页数: 4
页码: 159-188
摘要: “梯几”之“几”实质就是“女几山”。“西王母梯几”是说西王母以“几”为天“梯”,“上下于天”。“天”者,巅也。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历史探渊 西王母梯几

内容

1.“梯几”
   梯:此之梯非指日常生活中的木梯,而是特指。《山海经》作者的高超即在此。《康熙字典》引《楚辞·卜居》“突梯滑(go)稽如脂如韦”。释梯说:“无隅角者,谓之突梯。”这个解释恰到好处。西王母并未在木梯之上,而是在四隅无角的“女‘几’山”之上。
   几:此“几”也非日常生活中的茶几、玉几、竹木几,而是哲学名词之“几”。“几”者神秘不可测也。李学勤先生在《周易溯源》中解释帛书《易经》时说:“‘非天下之至圣,其孰能与于此’以至易之深、几、神,都紧紧扣住这两句。”《易·系辞》曰:“几事不密则害成。”“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知几其神乎!’”此即梯几之“几”的哲学含义。此外,还有一层含义。不周山与古昆仑山是一体相连的,地形地貌形成一个完整的“几”字形,古昆仑在“几”之上,“不周”处在“几”之下。《中山经》云:“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洛水出焉,东注于江。”
   “梯几”之“几”实质就是“女几山”。“西王母梯几”是说西王母以“几”为天“梯”,“上下于天”。“天”者,巅也。
   “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如何解释呢?这里顺便提一句,“岷山之首”,就是“女几之山”。换言之,“女几之山”就是“岷山”的太祖山。因为古昆仑是“万山之宗”“万山之祖”嘛。就“岷山”而言,亦非现代意义上的“岷山”,而是“抿天之山”,只因是山,故从山为岷。而这个“抿天之山”仍指古昆仑山。因为古昆仑的高度,典籍中喻为“万一千里”或“五万里”“三十六万里”。假如真有这么高,则可以以手“抿天”了。所以“岷山”之名源于此。 2.“戴胜” 《海内北经》曰:“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大荒西经》曰:“有人戴胜……名曰西王母。”《西山经》:“西王母……蓬发而戴胜。”
   “戴胜”之“胜”古文为〓(bī),又与〓(bī)、〓(bí)同,又与〓(rén)、鵀(rén)同。《说文》:“〓,〓〓也。”《广韵》:“〓〓,戴胜别名,亦作〓。”“〓(rén):从人,从鸟。”《字汇补》:“音仁,戴胜鸟。”“鵀”音壬,从人。从王,从鸟。《广韵》:“戴胜鸟也,头上以胜。”《尔雅·释鸟》:“〓〓戴鵀。”郭注:“鵀即头上胜,今乎为戴胜。”陆佃(diàn)曰:“首有纹如胜。”师古曰:“胜,妇人首饰,汉谓之华胜。”《方言》云:“自关西而谓之戴鵀,或谓之戴颁。”颁:从分,从页。因羊翼两层合缝为一,中空,故“颁”。“东齐吴杨之间谓之戴鵀”。今人谓之“打颁”。《文选·思玄赋》李善注:“戴胜,谓西王母也。”在现实生活中,古昆仑一带的妇女,头上戴一种叫“羊翼”(附图)的首饰,取羊角之意。以两层牛皮缝合,中空,边沿以黑牛尾绣饰,下缘两侧垂饰金、银、玉饰品,以银冒固定在发髻之上,以显示其富有和华贵的等级。这大概就是“西王母梯几而戴胜”的“胜”或“鵀”的遗俗。这种遗俗,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仍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简化为“高传(zhuàn)转”,即发髻上盖一纱巾。这种“高传转”相对较低,而“羊翼”是相对直立于头顶之上,至1958年前后妇女获得二次解放时,随全国妇女“放裹脚运动”,“高传转”也随之被取消,代之以“剪发头”或“长辫子”。这就是“戴胜”的演变过程。今之社火中仍有老妇人饰以“羊翼”的角色出现。这就是“戴胜”,或曰“戴颁”或曰“戴鵀”“戴〓”“华胜”。(图74,戴胜西王母,笔者画)
   3.“在昆仑虚北”
   《渤海十洲记》曰:“昆仑山有三个角,其一角正于北辰,名阆风巅,其一正西,名元圃台,其一正东名昆仑宫。”西王母既已为王,又“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既然是“梯几”则就是在“几”之上而不在“几”之下。这“几”之上恰为“正于北辰”的“阆风巅”,所以“在昆仑虚北”的说法与现实是相符的。 4.“玉山” 《山海经·西山经》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面有九井,以玉为槛。”因此,人们把“玉”和西王母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提起西王母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玉山,并非玉莫属,但这是一个误解。 《说文》:“王(wáng)象三,王之道,丨其贯也。”徐广曰:“王(wáng)中画近上,‘王(yù)’,三画均等。”《类
  篇》:“隶始加点,以别帝‘王(wáng)’字。”《六书精蕴》:“帝王之王一贯三为意,三者天地人也,中画近上,王者法天也。珠王(yù)之王(yù),三画相均,相连惯形,俗书不知帝王字中画近上之意,加点于傍以别之。”丁文隽《书法精论》:“炎汉代兴,由篆而隶、而真、而行草正白,亦杂然并出。”他又说:“自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元年)至公元264年(魏末帝曹奂五年),此期吾国书法由籀(zhòu)篆变分隶,由分隶变真、行、草,继往开来,实一关键也。”在述及古隶书和八分书时,他还说:“汉裴岑记功碑褒斜道刻石,此二碑为古隶之代表,以录书作隶书,尚无挑法,与八分不同,录之以备一格。”
   据此推论,隶书始于秦末汉初。《类篇》“隶始加点以别帝王字”,说明在隶书之前只有“王(wang)”字和“王(yù)”字,没有加点的“玉”字。《山海经》当始著于“隶始加点”之前,不知那一道工序出了错,把王字误为“王(yù)字。后世人一直把玉山作为寻找昆仑山的第一要件,故而把古昆仑定位在帕米尔高原。
  所以“西王母所居”的不是“王(yù)山”,而是“王(wang)山”。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