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崦嵫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99
颗粒名称: 第十三章 崦嵫山
分类号: K210.7
页数: 4
页码: 147-150
摘要: 瓦渣子梁的庙堂寺就是佛教界苦苦寻觅的瓦渣寺。其正前方偏西就是“崦嵫坡”,今仍名之。山顶以下偏西北50米处有一神泉,泉水冬夏旱涝无增无减,当地将逝之人必欲饮此水,其当为虞泉,或曰黄泉水。崦嵫坡西端有一金狮庙(或曰:金丝庙)旧址。残存的瓦砾有豆蔓状印迹。该庙为何神何佛之庙无考。据推测可能是西王母庙。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崦嵫山

内容

《西山经》曰:“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叶如穀(gū)。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其中多砥砺。有兽焉,其状马身而鸟翼,人面蛇尾,是好为举人。”(图63、图64)
   《大荒西经》曰:“西海神弇兹,西海陼(zhǔ)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弇兹。”(图65)
   《大荒西经》:“有弇州之山,五采之鸟仰天,名曰鸣鸟。爰有百乐歌舞之风。”(图66)
   《北山经》:“曰梁渠之山……脩(xiū)水出焉,而东流注于雁门……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xiāo)。”
   《中山经》曰:“历石之山……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图67、图68)
   《山海经》之“崦嵫”与“弇兹”二词字异义同。《广韵》《集韵》《类篇》《韵会》《正韵》“音揜,义同”。《正字通》“本作崦”。《集韵》“或作〓通作弇”。所以从山则为崦嵫,从人则为弇兹。《现代汉语词典》注:“崦嵫:山名,在甘肃。”《康熙字典》注曰:“鸟鼠同穴山西南曰崦嵫,下有虞泉,日所入处。”(图69、图70)与现实中的崦嵫山相吻合。山顶有一平台仍存,据推应当是当年先人们测“日所入处”之地。屈原《离骚》“吾令羲和弭(mT)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之崦嵫即指此。 山顶以下,西偏南20余米处为梁集寨“庙堂寺”旧址,因遭火焚后,今仅见瓦砾,俗称“瓦渣子梁”。
  这个瓦渣子梁的庙堂寺就是佛教界苦苦寻觅的瓦渣寺。其正前方偏西就是“崦嵫坡”,今仍名之。山顶以下偏西北50米处有一神泉,泉水冬夏旱涝无增无减,当地将逝之人必欲饮此水,其当为虞泉,或曰黄泉水。崦嵫坡西端有一金狮庙(或曰:金丝庙)旧址。残存的瓦砾有豆蔓状印迹。该庙为何神何佛之庙无考。据推测可能是西王母庙。
   在崦嵫山以东偏南即为梁集任姓村庄,村对面即为砥砺山,今人谓之“铁砺山”,是其转音之故。其山下尽皆砥砺石,今人谓之磨石。相传此磨石沟之磨石本系梁集任姓的私有财产,外人不得侵占,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收归国有。在砥砺山偏西的半山腰原有一观,这个观是否是历史上传说的西域的“兰若寺”,不得而知。《国语·鲁语》曰:“仲尼在陈,有隼集于陈侯之庭而死,楛矢贯之。石砮长尺有咫,陈惠公如仲尼之馆问之,仲尼曰:隼之来也,选(选,古读万wàn)万矣,此肃慎之矢也。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石蛮。使各以其方贿来贡,使无忘职业,于是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故明其括曰:‘肃慎氏之贡矢’。”
   此砥砺石,系层状结构,敲击时依层开裂而成条状,故可以为矢,其长短大小不等,有尺许,亦有数寸,所以说,其长尺有咫,以其捕猎或打仗时以矢射的,当时无以替代。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