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不周山与不周负子之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92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不周山与不周负子之山
分类号: K210.7
页数: 7
页码: 137-143
摘要: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东迁西移的过程。其间,“古昆仑”失传了,同时“不周山”也失传了。不周山是伏羲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寻觅不周山,还原古昆仑,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宁夏著名学者高嵩先生几年前提出了“贺兰山即不周山”的观点,并在其出版的《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一书中,列举了八个证据。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不周山

内容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东迁西移的过程。其间,“古昆仑”失传了,同时“不周山”也失传了。不周山是伏羲文化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寻觅不周山,还原古昆仑,是我们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宁夏著名学者高嵩先生几年前提出了“贺兰山即不周山”的观点,并在其出版的《岩画中的文字和文字中的历史》一书中,列举了八个证据。隐藏了数千年的“不周山”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pǐ)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
   《大荒西经》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1.“不周”:相对于周而言,“不”是否定词。“不周山”指山有不周密、不周全的地方。其因“不周”则显其神奇,倘若“周”了则无以言奇。宋·宋惟干《太玄谭旨》曰:“运则通,通则久,久则急,急则变。变也者,周而复始之谓也。”此之“周”谓循环、复始、重新开始,比喻循环往复,运转不停无间隙。又《论语·为政》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此“周”“不周”喻人们之间的关系。“周”指亲密无间,“不周”指感情或质地不合。而《山海经》之“不周山”指的是有山四围,只一处不合拢,故曰“不周山”。
   2.“临彼岳崇”:临:登临。彼:彼此之彼。岳: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崇,《说文》:“嵬(wéi)高也,从山,从宗声。”邢昺(bǐng)曰“高贵也”。《易·系辞》“崇高莫大于富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当由此而出。陈琳《大荒赋》:“仰阆风之城楼兮,悬圃邈以隆崇,垂若华之景曜兮,天门闶(kàng)以高骧(xiāng)。”“天门”即昆仑(亦即岳崇之山)之地理名词,若华当为华胥,即《山海经》之“西王母”是也。高大的“天门”若华可以跨马出入。此岳崇山应当就是《山海经》之“崇吾山”。
   3.“东望泑泽”:泑:水黑色也。《说文》“泽在昆仑山下”。《水经》“河水东注于泑泽”,《正字通》“窑器色光滑者俗曰泑”。《山海经》“曰泑山,神蓐收居之……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蓐收:据古人解说就是金神,人脸,虎爪,白色毛皮,拿着钺管理太阳的降落。
   4.“河水所潜”:在岳崇山上看,河水已融于西北海,潜入峡谷。
   5.“其原浑浑泡泡”:老子《道德经》“浑兮其若浊”。《梵书》“如梦幻泡影”,指回首看见源头水,泉内不断上升梦幻般的水泡景观,有漚麻池之状。泉水上涌,泛起的泥沙形成环状水下沙圈形状,十分美观。此泉今仍在。其名“旋坑地泉”。
   6.“不周负子”:与“不周山”是同一座山。
   7.“西北海”:指西海,就全国而言,因西海地处西北,故称“西北海”。“之外”是相对海内而言,海的外面就是“之外”。“大荒之隅”就是大荒的一角。“大荒”:《诗·周颂》“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尔雅·释地》“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陆机文赋》“或持觚以率尔”。“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白虎通》“不周者,不交也,言阴气未合化也”。“负子”大约是对撞倒西北方天柱(应当是昆仑山顶的建木、天齐)的直接责任者的惩罚性的贬义词。
   8.“两黄兽”:即有两头黄色的兽看守在那里。(图59)此“两黄兽”是指不周山峡口南北两侧石门顶部相向而望的两个黄土高丘,南侧已被水泥厂破坏,但仍有迹可寻。此“两黄兽”与《山海经》“东向立昆仑上”的“开明兽”同类,并非神人、神兽、黄兽。(图60、61)
   9.“寒暑之水”:指汇成西北海的今四图河、冯沟河、赵河河三泽水,河水的大小是随着“寒暑”季节雨、雪量的多少而递增递减,所以叫“寒暑之水”。
   10.“水西有湿山”:指“西北海”之西北的古昆仑山周围大小二十余口泉出水。“面有九井”“阴气过剩”“润气上升”,故为“湿山”。“水东有幕山”:指站在西北海以西东望,峡口外有山,犹如挂一帷幕,把峡口遮住,又有如民宅之眺壁。(图62)
   “周”:是指自峡口北侧的“石门”顶端——“黄兽”始北行,至风屏梁又西行,经李山梁、张山梁至八盘嘴(即“古昆仑”)又西南行,经分水岭(嶓冢山)又南行,至彭家大嘴又东行,经上、下胡至西和县皇城又北行,至晚峡村处即止于南侧石门巅部的另一“黄兽”。此“两黄兽”相向而望,从上古一直镇守到今天。“两黄兽”其下的两扇石门垂直耸入云天。倘若以《山海经》的写法,足可以以“高万仞”来形容。两扇石门形成了“不周”。总此,“不周山”的谜底出现了。
   《淮南子·地形训》曰:“禺疆,不周之风可见。”《淮南子》把“不周山”考证为“禺疆”的生地。
   《大荒北经》曰:“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zhǔ)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疆。”“任姓”是伏羲的嫡系子孙,史学界业已公认。郭璞注“(禺疆)字玄冥,水神也。庄周曰:禺疆立于北极,一曰禺京。一本云:禺疆,黑身手足,乘两龙”。“黑身手足”:是说黑身、黑手、黑足,等同于《山海经》言之“黑人”“黑齿国”“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的说法,而此说来源于古昆仑“黑水”。“黑水”出于黑土。“北极”之说当疑。因为《渤海十洲记》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角正于北辰,名阆风巅。”不若以“北辰”取而代之。
   《吕氏春秋》曰:“(禹西至)三面之乡。”此“三面之乡”当指“三头六臂”的任姓始祖神——伏羲的乡里。《吕氏春秋》又曰:“(禹北至)禺疆之所。”此“禺疆之所”当仍指“三面之乡”。因“嶓冢山”在此,“漾水”在此,禹“嶓冢导漾”必然在此。所“导”之处就是“不周”处。
   《庄子》注语引《归藏》曰:“昔穆天子筮卦于禺疆。”《水经注》引《穆天子传》曰:“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漾水之上。”又曰:“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史记·夏本纪》曰:“穆王将征犬戎,……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综上所述,一连串的典籍各自举证又互相印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证据链,均证明如上地名在“不周山”之周围。
   尤其是《列子·汤问篇》记述的商王汤与夏革(jí)的一段话语更有意思,夏革说:“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唯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hóng)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有增无减焉;一曰岱屿,二曰员峤(jiào),三曰方壶,四曰瀛(yíng)洲,五曰蓬莱。……而五仙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疆十五举首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不动。”由此可知列子足迹并未至于“不周”,是据史传而言。
   此“渤海”非指“黄海”以西的“渤海”,“大壑”也非指今“渤海”之“壑”,而是今西和县境内“嶓冢导漾”之前的西“渤海”,“大壑”指的是“不周山”之“不周”处的“大壑”。其因有“大壑”而“不周”,故曰“不周山”。“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指的是古昆仑“四隅”“八隅”之水,加上“天汉”即为“九野”。“天汉”之说指的是“昆仑丘”“汜天之山”所出之“汜天之水”,是“西汉水”上游的源头水,故曰“天汉之流”。“夏革”之言是旷古绝唱。“莫不注之”是说古昆仑“四隅”“八隅”之水(除赤水外)与他水同注于西“渤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指的是“西汉水”流经茨垻河段处有一“阎王庙”,建在“西汉水”河水之中央一块大石上。据说河水涨,则石头升,河水降,则石头落。石上之殿始终不被水淹。该殿曾遭毁坏,近年又重建。
   在《大荒西经》“沃民沃野”文中亦有对“不周”崇山峻岭的复述,曰:“西有(西)王母之山。壑山。海山。……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
  此“(西)王母之山”就是古昆仑。“壑山”即有“壑”之“不周山”。“海山”即指聚水成“海”的山,亦即“不周山”。“凤鸟之卵是食”是说吃的或为鸟蛋、或为鸡蛋。“甘露是饮”是说喝的是五色泉水。“璇瑰”:或是测日月行次之精密仪器。“琅玕”:或为建木、天齐。“白丹”当为白土。“青丹”当为青土。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