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嶓冢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89
颗粒名称: 一、嶓冢山
分类号: K210.7
页数: 7
页码: 127-133
摘要: 《山海经》所言“嶓冢山”,与《水经注·漾水》《书·禹贡》《史记·夏本纪》《汉中记》《地理志》、司马彪《郡国志》、《楚辞·九章·思美人》之“嶓冢”为同一个概念,叙述的是同一个地理位置,只是因为后来学者未找到事实上的“嶓冢”,便出现了想当然的“嶓冢山”,从而给历史的考证工作增加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嶓冢山

内容

《山海经·西山经》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图51、图52、图53、图54)“嶓冢山”在伏羲文化中有相当重要的考证价值,可以说能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所以,对“嶓冢山”的考证理应放到第一位,来不得半点的马虎。
   《山海经》所言“嶓冢山”,与《水经注·漾水》《书·禹贡》《史记·夏本纪》《汉中记》《地理志》、司马彪《郡国志》、《楚辞·九章·思美人》之“嶓冢”为同一个概念,叙述的是同一个地理位置,只是因为后来学者未找到事实上的“嶓冢”,便出现了想当然的“嶓冢山”,从而给历史的考证工作增加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1.《山海经》“嶓冢山”指的是今西和县、礼县交界处“雷神庙”所在的山。“汉水出焉”是指西汉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沔”,指的是源出“嶓冢”之“东南”方之水流注于嶓冢山前、而后“注于沔”水。《水经注·漾水》“始源曰沔”是说“漾水”的“始源”曰沔水。“汉上曰沔”是指西汉水的上游为漾水,漾水的上游为沔水。 至于后来的沔水一直延续到长江中下游一带,乃伏羲氏东迁后依始源命名形成的。“嚣水”指嶓冢山冢下三十米处之泉水。“男子啸闻百里,女子啸闻五十里”,故曰“嚣水”。“北流注入汤水”:“北流”指沔水总体上的流向。事实上,沔水先是东北流、东流、北流、西流、南流、又东流的环形水图,与“汤水”汇流是在西汉水南流时。“汤水”指的是礼县雷王乡“华里”之水。
   2.《水经注·漾水》文中,引用历史典籍先后出现了十二个“嶓冢”,如:引《禹贡》“漾水……西源出陇西西县嶓冢山”,引《汉中记》曰:“嶓冢以东水皆东流,嶓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势源流所归,故俗以嶓冢为分水岭。”引班固《地理志》、司马彪《郡国志》并言“西出西县之嶓冢山”。引阚(hàn)骃(yīn)言:“陇西西县嶓冢山在西。”又引《山海经》“嶓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然东西两川俱出嶓冢而同为汉水者也”。又言,“今西县嶓冢山,西汉水所导也”。引《汉书·地理志》曰:“嶓冢山在陇西郡氐道县,汉水出焉。”前述之十个“嶓冢”的引文是述“漾水”源头,与今仍存的地理、地貌相吻合。述至“漾水”北折注入西汉水时,却说:西汉“水北有盐官,在嶓冢(以天水齐寿山为嶓冢山)西五十许里,相承营煮不辍,味与海盐同。故《地理志》云:‘西县有盐官是也。’”又在注至祁山武侯祠时曰:“祁山在嶓冢(此又认天水齐寿山为嶓冢)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岩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就这两个具备了“嶓冢”概念的两句注文,一句说“七十许里”,一句说“五十许里”,两句互相矛盾。若与注文一开头的“嶓冢”联系起来,则矛盾更为突出。前十个“嶓冢”在“漾水”的源头,后两个“嶓冢”在“漾水”以外的另一源头,而另一源头则与“漾水”无涉,显然后两个“嶓冢”地理位置是错误的。前十个“嶓冢”与现实吻合。
   3.《楚辞·九章·思美人》曰:“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已为期。”有学者以为嶓冢在今甘肃省天水和礼县之间的齐寿山,是漾水的发源地。欠妥。(图55) 4.《史记·夏本纪》曰“嶓冢道漾,东流为汉”,即此之嶓冢。本纪》所言“昆仑、弱水、积石、流沙、黑水、龙门”皆与《山海经》相对应,与现实亦吻合。(图56)
   5.《水经注·漾水》中,还有一段绝佳的句子:“汉水又东南,径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羊肠蟠道,三十六回。”这段绝妙的句子,应当是本文注“漾水”的精华所在。其准确的含义是以“瞿堆”为坐标说的。“汉水又东南”:是说作为“始源曰沔”的“汉水”,自“瞿堆”东南源出。“径瞿堆西”:是指东南源出的西汉水,经东流、北流、西流、又南流时,恰在“瞿堆西”。“又屈径瞿堆南”:是说南流又东流时又恰在“瞿堆南”侧。“三十六回”:是指“漾水”经过四个曲径之后,形成了一个“三十六度”的环形河流走向图。此处的“回”字以“度”解,“三十六回”当以三百六十度解。此“瞿堆”即“嶓冢”,嶓冢即瞿堆,名词虽异,其义为一。
   郦道元先生把仇池山注作“瞿堆”是个失误,因为按“仇池山”为坐标,西汉水没有自“东南径瞿堆西”,也没有“屈径瞿堆南”,更没有形成“三十六回”的河道图形,所以欠妥。(图57)
   《尚书·禹贡》“嶓冢道漾”注为“梁州之嶓山形如冢,故名”,对于此注文,《集韵》则否定云:“按《禹贡》嶓冢注,山形似冢者俗作塚,非。”
   《说文》曰:“冢,高坟也。”《玉篇》曰:“鬼神舍也,高坟也。”《辞海》:“冢:隆起的坟墓。”《四库全书》经部:“秦穆‘三良’引《括地志》‘冢在雍县’之文,皆《经》无名文,而因事以存其人。”“经无名文”就是今天“嶓冢山”失传的原因。“因事以存其人”,就是今天继续考证的原因及目的,同时也就是《山海经》作者的本旨。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