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山海经》雷泽的浅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80
颗粒名称: 二、对《山海经》雷泽的浅释
分类号: K210.7
页数: 8
页码: 110-117
摘要: 《山海经》中除了“雷泽”一名外,还有“稷泽”一说。“稷泽”就是“后稷”之“泽”,在这里已经没有了“恩泽”之意,仅存的是与水有关、与泥有关的“泽”了。事实上,后世称“稷泽”已失去了“雷泽”的本义。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雷泽

内容

1.“雷泽中有雷神”
   这个“雷神”就在西和县、礼县交界处的“嶓冢山”上。(图45)“雷泽”也必然在其范围内而绝非千里之外的山东“雷夏泽”。《古代汉语词典》释泽“山泽、沼泽、雨泽、泽手”之外亦有“恩泽”。《易·屯卦》九五爻辞“屯其膏”。崔憬云:“有膏泽之惠,谓与四为婚姤。”白居易《长恨歌》:“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诗·秦风》“与子同泽”。因为履迹处在“咸池”,“咸池”必在“雷泽”中,所以“雷泽”之“泽”不排除“恩泽”“膏泽”之寓意。
   《山海经》中除了“雷泽”一名外,还有“稷泽”一说。“稷泽”就是“后稷”之“泽”,在这里已经没有了“恩泽”之意,仅存的是与水有关、与泥有关的“泽”了。事实上,后世称“稷泽”已失去了“雷泽”的本义。
  《海内西经》:“后稷之葬,山水环之……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图46)毕沅注“稷死于黑水之山”。《国语》:“稷勤百谷而死。”韦昭注“稷死于黑水之山”。《毛诗传》云:“《尸子》云:禹之丧法,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淮南子·地形训》:“后稷垅在建木西。”“垅”即墓。高诱注“建木在都广。都广:南方泽名”。对于“稷泽”,安京先生肯定地说:“案黑水之山,其地当在甘肃。”肯定了“稷泽”就肯定了雷泽。“后稷”是在“昆仑”“蔬圃”中,“勤百谷而死”,所以“昆仑山”也是“和山”。“和”是养和之“和”,所以“和”字的古体为“〓”。从禾为“〓”,从山为“〓”,仅从二字之形体,即可知后稷与昆仑之关系。再看“山水环之”,中国大地上,找不出第二个“山水环之”的奇观,仅此一处。而且是先有山环水,后有水环山的“山水环之”。虽“山水环之”在此处,但“后稷之葬”未见,待考。
   《史记·夏本纪》曰:“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候百姓兴人徒认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令益予众庶稻,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按《夏本纪》所言,“益、后稷奉帝命”与禹共同参与了治水工程。若“嶓冢导漾”为真,则《海内西经》“后稷之葬,山水环之……有涂四方,中有山。后稷葬西”为真,毕沅注之“稷死于黑水之山”及《国语》“稷勤百谷而死”为真。因为“稷”“益”是“禹”“嶓冢导漾”的左膀右臂,因“勤百谷”而死于“嶓冢导漾”所在地的“黑水之山”(即昆仑)。稷死后,禹之葬法,“死于陵者葬于陵,死于泽者葬于泽”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毛诗传》引《尸子》如此说,也就是可信的。
   “不周山”山环水、“西汉水”水环山的“山水环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上有“黑、白、青、黄、赤”五色水“有涂四方”,世之罕见,非此莫属。
   2.龙身而人头
   《玄中纪》曰:“伏羲龙身,女娲蛇躯。”东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伏羲鳞身,女娲蛇躯。”这幅出土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图47)是人面蛇身,交尾成螺旋状。对于“龙身”,现代专家以图腾解,应当是正确的。因为古雷泽的居民自古就有“九图十八寨”之说。九图之“四图”在今西和县姜席镇“四图村”,“大图”在马上鞍村。其余在今礼县城背后。“十八寨”之“梁集寨”任姓、“苟集寨”马姓、“庞集寨”薛姓、“王集寨”王姓、“马集沟”宋姓、“段集寨”赵姓、吕集寨姓等,余未考。总归有一点,凡与龙王有关的寺庙,皆以十八庄承祀。
   3.“鼓其腹”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徐锴曰:“郭者覆冒之义。”“腹”:《说文》“一曰身中”。《增韵》“肚也”。《易·说卦》“坤为腹”。所以“鼓其腹”,非指雷神自鼓其腹,而是另有“她”指。(图48) 4.“在吴西” 《康熙字典》释:“天吴,水神也。”《释名》“吴虞也”。郭璞《山海经图赞》曰:“八头十尾人面虎身龙,据两川威无不震。”此之诸解均指《山海经》所言之雷神,而山海经之雷神,指的就是今西和县、礼县交界处嶓冢山“雷神”。在《三国志·吴志·薛综传》中曰:“综下行酒,因劝酒曰:‘蜀者何也?有犬为獨,无犬为蜀,横目苟身,虫入其腹。’张奉曰:‘不当复列君,吴邪?’综应声曰:‘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君临万邦,天子之都。’于是众坐喜笑,而张奉无以对。其枢机敏捷,皆此类也。”
   从字面和薛综所言“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只是解“吴”字而已,或只是解三国之“吴蜀”而已。但考其究竟,此解法仍出于《山海经》。故陈寿赞其“枢机敏捷”,裴松之引《吴录》亦称赞薛综曰:“综少明经、善属文、有秀才。”这“枢机敏捷”“综少明经,善属文,有秀才”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和《三国志》的注者裴松对薛综的总评语。所以,这个“少明经”“有秀才”的薛综理当熟读了《山海经》和《易经》。熟读了《山海经》就明白“天吴”,熟读了《易经》就知道汉刘歆所言天不会说话,若天会说话则比人说得更好(见马恒君《周易正宗》)。《海外东经》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大荒东经》又曰:“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这《山海经》反复出现“天吴”二字,就应当是薛综“无口为天,有口为吴”的渊源。
   “在吴西”之“西”:方位词。《内篇》:“金方也。”《尚书·大传》:“西方者何?鲜方也。”所以《中山经》曰:“鲜山……鲜水出焉,而北流注入伊水。”这里的“伊水”当理解为“逆水”。因为该水先向东流、次向北流、又向西流、更向东流。按照常理,水是不会北流又西流的。所以,伊水当为逆水。这个逆水是现实存在的“西汉水”。
   前已知“吴”为“雷神”,而“吴西”就是“雷神”之以西,在“雷神”以“西”五华里处举目相望的地方,有“华胥”之故里——“华里村”,隶属今甘肃礼县雷王乡阳坡行政村管辖,据传即“华胥故里”。
   华胥因牧羊来此安家,故《甘肃省志》引《说文》曰:“氐,牧羊人也。”即源于此。又据《百家姓书库——任》记载:“伏羲氏的母亲就是风衮部落的女首领,她居住在今甘肃华亭、华池、合水一带的河边,称‘华胥氏’。她很能干,率领她的部落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茂的雷泽(今甘肃礼县、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酋长。据说她踏了雷泽氏酋长的大脚印之后,春情萌发,然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伏羲氏。”据考证,这大体上是正确的。
   “雷泽”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泽”是“山泽”“沼泽”“雨泽”“泽手”的含义。狭义的“泽”是指“恩泽”之“泽”。《山海经》的作者以狭义的“泽”巧妙而隐秘地记录了无法明言、也不可言明的“墙有茨”之事,从而达到了“因事以存其人”的目的。所以“雷泽”在这里以动词解,不是名词。至于后来对“雷泽”广义的解法,那是词义的外延,“稷泽”则更不必解了。
   《海外东经》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hóng)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大荒东经》曰:“天吴: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此两个“天吴”所言稍异,其实为一,即“水伯”。“水伯”就是雨师,雨师就是“雷神”。“天吴”就是“雷泽中有雷神”的另一种说法。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这《山海经》反复出现“天吴”二字,就应当是薛综“无口为天,有口为吴”的渊源。
   “在吴西”之“西”:方位词。《内篇》:“金方也。”《尚书·大传》:“西方者何?鲜方也。”所以《中山经》曰:“鲜山……鲜水出焉,而北流注入伊水。”这里的“伊水”当理解为“逆水”。因为该水先向东流、次向北流、又向西流、更向东流。按照常理,水是不会北流又西流的。所以,伊水当为逆水。这个逆水是现实存在的“西汉水”。
   前已知“吴”为“雷神”,而“吴西”就是“雷神”之以西,在“雷神”以“西”五华里处举目相望的地方,有“华胥”之故里——“华里村”,隶属今甘肃礼县雷王乡阳坡行政村管辖,据传即“华胥故里”。
   华胥因牧羊来此安家,故《甘肃省志》引《说文》曰:“氐,牧羊人也。”即源于此。又据《百家姓书库——任》记载:“伏羲氏的母亲就是风衮部落的女首领,她居住在今甘肃华亭、华池、合水一带的河边,称‘华胥氏’。她很能干,率领她的部落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茂的雷泽(今甘肃礼县、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酋长。据说她踏了雷泽氏酋长的大脚印之后,春情萌发,然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伏羲氏。”据考证,这大体上是正确的。
   “雷泽”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泽”是“山泽”“沼泽”“雨泽”“泽手”的含义。狭义的“泽”是指“恩泽”之“泽”。《山海经》的作者以狭义的“泽”巧妙而隐秘地记录了无法明言、也不可言明的“墙有茨”之事,从而达到了“因事以存其人”的目的。所以“雷泽”在这里以动词解,不是名词。至于后来对“雷泽”广义的解法,那是词义的外延,“稷泽”则更不必解了。
   《海外东经》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hóng)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大荒东经》曰:“天吴: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此两个“天吴”所言稍异,其实为一,即“水伯”。“水伯”就是雨师,雨师就是“雷神”。“天吴”就是“雷泽中有雷神”的另一种说法。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这《山海经》反复出现“天吴”二字,就应当是薛综“无口为天,有口为吴”的渊源。
   “在吴西”之“西”:方位词。《内篇》:“金方也。”《尚书·大传》:“西方者何?鲜方也。”所以《中山经》曰:“鲜山……鲜水出焉,而北流注入伊水。”这里的“伊水”当理解为“逆水”。因为该水先向东流、次向北流、又向西流、更向东流。按照常理,水是不会北流又西流的。所以,伊水当为逆水。这个逆水是现实存在的“西汉水”。
   前已知“吴”为“雷神”,而“吴西”就是“雷神”之以西,在“雷神”以“西”五华里处举目相望的地方,有“华胥”之故里——“华里村”,隶属今甘肃礼县雷王乡阳坡行政村管辖,据传即“华胥故里”。
   华胥因牧羊来此安家,故《甘肃省志》引《说文》曰:“氐,牧羊人也。”即源于此。又据《百家姓书库——任》记载:“伏羲氏的母亲就是风衮部落的女首领,她居住在今甘肃华亭、华池、合水一带的河边,称‘华胥氏’。她很能干,率领她的部落逐水草而居,游牧到水草丰茂的雷泽(今甘肃礼县、成县)一带,在这里结识了雷泽氏酋长。据说她踏了雷泽氏酋长的大脚印之后,春情萌发,然后就怀孕了,生下了伏羲氏。”据考证,这大体上是正确的。
   “雷泽”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泽”是“山泽”“沼泽”“雨泽”“泽手”的含义。狭义的“泽”是指“恩泽”之“泽”。《山海经》的作者以狭义的“泽”巧妙而隐秘地记录了无法明言、也不可言明的“墙有茨”之事,从而达到了“因事以存其人”的目的。所以“雷泽”在这里以动词解,不是名词。至于后来对“雷泽”广义的解法,那是词义的外延,“稷泽”则更不必解了。
   《海外东经》曰:“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hóng)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大荒东经》曰:“天吴: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此两个“天吴”所言稍异,其实为一,即“水伯”。“水伯”就是雨师,雨师就是“雷神”。“天吴”就是“雷泽中有雷神”的另一种说法。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雷神”就是自鼓其腹下雨,这是个误解。因为“雷神”就是“华里”“李姓”所祀之家神——“吴喇嘛”。“喇嘛”的神职就是“指雨”而不是下雨。指雨是说在该喇嘛所在区域之内,如果有暴雨来袭,喇嘛以独有的法术、法器,如“降庖杵”“指天剑”(拨云剑)止雨为云,拨云见日,把即将来临的暴雨导引到其他地方,以保护当地人、畜、庄稼免受损失、损害。“吴”字繁体为“吳”,第四画“ㄣ”,就是把扑面而来的暴雨指引到别处去的象形的笔画。时至今日,西和县、礼县一带仍有“喇嘛”存在,他们仍进行这一神职工作,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的发达,人们对于“喇嘛”的依赖大大减弱了。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