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悬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7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悬圃
分类号: K210.7
页数: 5
页码: 97-101
摘要: 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也称玄圃。后泛指仙境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昆仑

内容

“悬圃”一词,《山海经》尚未明言,在与“昆仑”有关的其他典籍中却多次出现。如: 屈原《天问》曰:“昆仑县圃,其尻(kāo)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西北辟启,何气通焉?”《离骚》曰:“朝发轫(rèn)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汉梁孝王的门客严忌的《哀时命》:“愿至昆仑之县圃兮,采钟山之玉英。揽瑶木之檀枝兮,望阆风之板桐。弱水汩(gǔ)其为难兮,路中断而不通。”西汉刘向《九叹》:“排帝宫与罗囿兮,升悬圃以眩灭。”《淮南子·地形训》:“禹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层城九重……旁有九井,是其蔬圃……黄水三回复其源泉。”《渤海十洲记》曰:“昆仑山有三角……其一正西,名元圃台。”郭璞《山海经图赞》曰:“实惟帝囿,是谓玄圃。”《穆天子传》:“铭迹于悬圃之上,以诏后世。” 对于“悬圃”一词的运用,所有典籍都没有脱离开“昆仑”,都是作为“昆仑”的附属概念叙述的。这里把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玲、康凤琴编的《楚辞》中关于“悬圃”的注、译文抄录于后,以资对照。
   《天问》注释:“悬圃:神话地名,在昆仑山之巅。凥:同居。悬圃悬于空中,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所以问它究竟在什么地方。增城:即层城,神话中地名。传说昆仑山分为三级,最上一层即为层城,是天帝住的地方。《淮南子·地形训》:‘昆仑山上有增城九重,其高一万一千里。’四方之门:《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从:由,出入。西北:指西北方的门。辟启:敞开。气:风。”译文:“昆仑山上的悬圃,它到底坐落在山上何处?它的高度到底有多少里?昆仑四方有九道天门,谁从那里出入来往?西北方的门敞开着,什么风从这里吹过?” 《离骚》注释:“悬圃,神话中的地名,意思是‘悬在空中的花园’。《章句》:‘县(悬)圃,神山。在昆仑之上’。轫:停车时阻止车轮的木头。发韧,行车时把韧移开,意即启程。苍梧:山名,即九嶷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东南,传说虞舜葬在九嶷山。灵琐:通‘灵薮’,意思是神灵集中之地。《章句》:琐,门镂也。……一云灵神之所在也。”译文:“黎明我从苍梧山出发,傍晚我便来到昆仑山这一悬圃。本想在这神山稍作停留,可惜太阳西沉夜幕降临。” 从以上《天问》《离骚》的注、译文可知,历史上对“悬圃”的解释是:“黄河发源地”的“昆仑”山,是一座“神山”,神山上有一个“悬在空中的花园”,“上不粘天,下不粘地”。据《康熙字典》引《孟子》曰:“犹解倒悬。”据此解法,可以推知“悬圃”乃知其名而忘其地。
   在《离骚》《天问》之中,出现了与古昆仑相吻合的人(神)名、物名、地名九十二个,可以直接揭示《山海经》内容的有七十一个,这些名词皆可以说是伏羲文化渊源的核心名词。
   本节所录八则典籍之“悬圃”均系于“昆仑”之上,虽然以“悬圃”“县圃”“蔬圃”“元圃”“玄圃”分别述之,但仍属同一个概念。
   《渤海十洲记》载:“其一正西,名元圃台。”今名“大台嘴”者,恰在正西。《淮南子》所谓“蔬圃”,说明历史上此处或许种植过蔬菜或花。“黄水三回复其源泉”是说该水自源头流经四图时靠近“悬圃”算作一回;东流又北流、又西流时在“悬圃”之北,作二回;又南流时经“悬圃”西侧,作三回。事实上河水南流至礼县雷坝时又急转东流,此时在“悬圃”正南,可作四回,但淮南子并未言及。源泉之水流经约三百华里又回到源泉山下的水举世罕见,但在“蔬圃”台上目望可及,这就是《淮南子》所说的“黄水三回复其源泉”的“黄水”(参看图6,漾水、西汉水)。《淮南子》又有“禹掘昆仑虚以下地,有层城九重”的说法,“层城九重”按上古时是不可能的,层土九重倒有可能,因为其地确有九层乃至九层以上的土层。另外,当地还有一个传说:历史上当地居民为了争夺地盘,连年厮打、混战,死伤严重,不得安宁,上级派人调停处理,并在“蔬圃”处掘地埋了“九堆灰”以为永久地界,才平息了争抢。《史记·夏本纪》曰:“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若“嶓冢道漾”在此处,则即指此。因为“嶓冢山”和“漾水”均在此,是其必然因素。十分可惜的是“九堆灰”至今未见。(图39) 《山海经》曰:“弱水、青水出西南隅”“漾水、黑水出西北隅”。
   《穆天子传》“铭迹于悬圃之上以诏后世”之言是否属实呢?《史记·周本纪》曰:“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先王燿(yào)德不观兵。夫兵戢(jí)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jì)干戈,载櫜(gāo)(箭衣也)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图39 悬圃台层土(任文龙 摄)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犬戎树敦,率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王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 《水经注·漾水》引《穆天子传》“天子自春山西征至于赤鸟氐;己卯北征,庚辰济于漾水,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漾水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黄金之鹿,戏乃膜拜而受。”又曰:“天子〓于西王母,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唐李商隐《瑶池》诗曰:“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据上可知,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之谏,西征“犬戎”,于“庚辰”日“济于漾水”,次日“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人戏觞天子于漾水之上”,继而“天子〓于西王母,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穆天子为什么要觞西王母呢?《穆天子传》又曰:“日中大寒,北风雨雪,有冻人,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曰:我徂(cú)黄竹,玄员闭塞。”这就是天子“觞西王母”的原因。“日中大寒”是反季节现象。“北风雨雪”是风、雨、雪、雹、雷、电交加。“有冻人”应为“有冻死人”。“我徂黄竹”是穆天子以皇帝的身份,用黄竹奏乐,乞求西王母宽恕解除“玄员闭塞”的非常天气以抚慰民众安康。
   周穆王不听祭公谋父之劝,“西征”“犬戎”西王母之地,看起来老天也不答应。虽然“黄竹动地”,盛宴“瑶池”,“西王母”还是“绮窗”而坐,不予赴宴。尽管如此,穆天子还是“铭迹于悬圃之上,以诏后世”。到底“铭”的什么“迹”无从考证,今仍可见的唯有一座堡子,此堡子是不是《山海经》所言“登葆山”目前未考,但堡墙内夹杂的瓦片笔者已收存,待鉴定后,或可知其一二。根据郭璞《山海经图赞》“实惟帝囿,是谓玄圃”推论,此堡子年代久矣。此堡子与先秦“大堡子山”相距约15公里,不知孰先孰后。
   “悬圃”的确切地点今已找到,但对其解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
   《楚辞》中本为“县”字,后世加“心”为“悬”。《说文》曰:“系也。”徐铉曰:“此本是悬(xuán)挂之悬,借为州县(xian)之县,今俗加心,别作悬,义无所取。”《广韵》:“古作寰(huán),楚庄王灭陈为县,县名自此始。”《释名》:“县(xiàn),悬(xuan)也,悬系于郡也。”《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注音寰。《说文》“天子封畿(jī)内县也”。《正字通》“宫周垣也”。《广韵》《集韵》《类篇》“同县”。《谷梁传·隐公元年》“寰内诸侯”,“寰即古县字”。
   据此推,“悬圃”最古时应为“寰圃”。因为“寰”有“环”之义,现实中的“悬圃”四周有水环绕。当然从海拔高度来说,漾水四周环绕,海拔低。“悬圃”在古昆仑山巅,且在中,呈悬浮状,以“悬圃”冠名也不失其真。更确切地说,当为“寰圃”。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