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积石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70
颗粒名称: 七、积石山
分类号: K210.7
页数: 2
页码: 94-95
摘要: 《山海经》所言“积石山”“禹所积石山”“先槛大逢山”是同一座山。虽然其被分述于《西山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中,但应当是西汉校书时才分经的,并非原作者的本义。因为“积石山”和“不周山”是同一座山,同样要与“嶓冢导漾”结合起来解释。俗话说“山水相依”。有学者说,上古时的地理方位和今天的地理方位相反。难道古时的太阳从西边出来吗?这恐怕言过其实。《山海经》中,叙山必有水,叙水必有山,这在情理之中,二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山海经

内容

《山海经·西山经》:“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
  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海外北经》曰:“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大荒北经》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 《山海经》所言“积石山”“禹所积石山”“先槛大逢山”是同一座山。虽然其被分述于《西山经》《海外北经》《大荒北经》中,但应当是西汉校书时才分经的,并非原作者的本义。因为“积石山”和“不周山”是同一座山,同样要与“嶓冢导漾”结合起来解释。俗话说“山水相依”。有学者说,上古时的地理方位和今天的地理方位相反。难道古时的太阳从西边出来吗?这恐怕言过其实。《山海经》中,叙山必有水,叙水必有山,这在情理之中,二者不可偏废。
   1.“积石之山”说的是整个山形恰似人工堆“积”而成,或曰恰似人工“积石”而成。这是天地之造化,这是宇宙之奇观,不可解释成“禹所堆积的石山”。“大禹治水”时仅有“百人抗浮”的场面,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仅做到疏通就是功莫大焉。即使机械化程度很高的今天,铲车、吊车、翻斗车、提升机、传输机,焉可堆起一座山呢? 2.“其下有石门”,指的是积石山(不周山)以东“不周”处的石门(或曰龙门)。
   3.“河水冒以西流”,是说“河水”自“石门”流出后先东北流,又北流,又“西流”,又南流,又东南流注入嘉陵江。
   4.“万物无不有焉”是说“凤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
   5.“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在其东”是相对于“昆仑”主体在其西而言。“河水所入”指“河水”自西东流,注入“积石山”下之“石门”。“禹所”之“所”与“所入”之“所”,字同义不同,后者是语气助词,前者是名词。“禹所”应当就是大“禹”的居“所”。
  《说文》释“所”曰:“伐木声也,从斤户声。”《康熙字典》以“处所”解。《诗·郑风》“献出公所”。《诗·商颂》“乃尔斯所”。《关西方言》“致力于一事为所。所,谓绝利一源也”。
   6.“先槛大逢山”,《说文》:“槛也,房室之疏也。”徐曰:“轩,牕(同窗)下曰阑,以板曰轩、曰槛。”据此可以推知,大禹“嶓冢导漾”时,其居“所”或就在“积石山”上。“房室”之格式,是“大逢”盖顶。
  “牕下”“以板”为墙,板上又有钩刺状的“檽”防护设施,用以防止外人靠近,以“却倚”。这个规格的“房室”,在“五帝”时期应当是较为高级的。
   “禹所”既然是“积石山”,那么它就应当是今日的晚峡堡子处。
  山下是“导漾”处,山上是“禹所”。“东张”可以观察漾水漾出的状况,“西望”可以目睹海水周围的情况。此“禹所”,既可“东张西望”,又可以就近指挥,是一个绝佳的办公兼住宿的处所。
   7.“河济所入,海北注焉”,“河”指“河水”,同时又叫“沔水”。
  “济”在这里以“渡”解,为什么以“渡”解呢?《广韵》《集韵》《正韵》《韵会》“音霁,渡也”。又可以“止”解,为什么又以“止”解呢?《尔雅·释天》“济谓之霁”,疏曰“济,止也。今南阳人呼雨止为霁”。《康熙字典》亦释“济又与霁通”。河水之弱,可以涉济,汇而为“西海”,故曰“止”。海“入”于峡谷,漾出“石门”,便东北流,又“北注”,又西流,又南流,又东南流,故曰“海北注焉”。此“河济所入,海北注焉”,等同于《海内西经》“河水”之“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