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籍中有关“禹”的记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65
颗粒名称: 二、古籍中有关“禹”的记载
分类号: K210.7
页数: 2
页码: 87-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古籍中有关“禹”的记载。 “禹”被委任治水工程后,《夏本纪》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qiáo)。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内容

“禹”被委任治水工程后,《夏本纪》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qiáo)。手足胼(jiǎn)胝(zī)。足不相过。历十三年,治水成功。”对于檋字,《集韵》骃案如淳曰:“檋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正义》曰:“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西和礼县俗称“爪子”或“铁鞋”,大如脚掌三分之一,一般在冰溜子上穿。“帝舜荐禹于天,为嗣……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下,国号曰夏后,姓姒(sì)氏”。《山海经·海内东经》:“会稽山在大(楚)[越]南。”《韩非子·饰邪》:“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海外北经》载有“共工之臣相柳氏”,曰:“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 相柳之所祗,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首冲南方。”
  《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此注明地在昆仑虚东。前文是“昆仑虚”,后文是“三首国”。“三首”者,三头六臂,该地有“庙堂寺”伏羲圣像“三头六臂”印证。又有《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此“常羊山”亦与“不周山”为同一座山。《西山经》:“曰不周之山。 北望诸〓(pǐ)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花而赤柎,食之不劳。”该段上文“长沙山”,下文“峚山”“钟山”相吻合。《大荒西经》又有“不周负子山”,曰:“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该文所有概念,现实中均可得到证实。又况前文有“羲和生日”,下文有“女娲之肠”。唯“禹攻共工国山”还未确定。虽未确指,但一个“禹”字已经八九不离十了,因“大禹治水”是从漾水开始的,“漾水”就发源于“不周山”,“不周山”的西“幕山”就是“嶓冢山”,“嶓冢山”的来源就是“冢”上有“雷神庙”,“庙”下有“雷神”之“冢”。《水经》以“瞿堆”论源于此。所以,“嶓冢导漾”非此莫属。“共工国山”必然在此近距离的范围之内,而不可能远在其他地方。
  “禹”为什么要“攻共国山”呢?“殛鲧于羽山以死”,恐怕就是原因了。“禹伤先人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就是其当时的心绪。或者说,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即是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和实践。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