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喇嘛”之辨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62
颗粒名称: 六、“喇嘛”之辨析
分类号: K210.7
页数: 2
页码: 84-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喇嘛”之辨析的研究。伏羲久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太极八卦之形的地理山水之中,又经长期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内容

1.西和县姜席乡及礼县雷王乡境内的各姓氏家族,绝大部分所祀祖先为喇嘛神。
   2.西和、礼县的任姓祖先神为三头六臂的“庖喇嘛”,史称“庖爷”,郭、王、姚三姓亦同祀。
   3.《山海经》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又曰:“有人反臂,名曰天虞。”又有“一臂民”,又有“一臂国”。虽然《山海经》中未见“喇嘛”一词,但这“奇左”“无右臂”“反臂”“一臂民”“一臂国”等记载表明这是“喇嘛”的装束,并非只有一只胳膊。“反臂”是空袖上绾。
   4.在西和、礼县的“传爷”祭祀过程中,祠公的一段唱词从头至尾的每一句末尾两个字,均以“喇嘛”二字作联结。句断韵不断,“喇嘛”二字,既是上一句的尾语又是下一句的开头语,体现出“喇嘛”有无上的功绩和能量,且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段名词的安排方式,恰似佛教的“阿弥陀佛”。所以,柏杨《中国人史纲》曰:“喇嘛,西藏语。喇:上。嘛:人。喇嘛:就是‘上人’,就是‘高僧’。”
   西王母的“司天之厉及五残”就是代天而行,那么《吴志·薛综传》的“无口为天,有口为吴”就是代天而言,对于这个解释,马恒君先生把代天而言的思维寄于《易》的面世和《易》与天地准的神奇功用。而《吴志·薛综传》的“无口为天,有口为吴”是把“代天而行”的渊源归属于《山海经》所言的“天吴”。《齐语》:“西服流沙西吴。”《齐语》把西“吴”的坐标定在“流沙”,故没有“流沙”的地方就不是“吴”之地。又有学者将“吴”的隶属地考证在古“雍州之地”。
  因《西和县志》载明:“西和属雍、梁二州。”礼县城西南又有“雍山”。如上典籍所言“天吴”皆与《山海经》相符。《康熙字典》又云“天吴水神也”。事实上,“水神”“雷神”是难以区分的,本就是一尊神,如何区分呢?这里的“神”,不管人们以前如何认识,那是以前的事,今仅以“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而已。郭璞《山海经图赞》所言:“八头十尾,人面虎身龙居两川,威无不震。”这“两川”指西和县姜席川和礼县川。“八头十尾人面虎身龙”,从字面看怪异非常,当你读过《山海经》之后则不觉怪异。
   至于“吴”字,口下是“天”字,因为喇嘛的职责就是依仗拨云剑、降包杵指雨为云,拨云见日。
   伏羲久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太极八卦之形的地理山水之中,又经长期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对于“观象于天”,解释道:“谓日月在天成八卦,震象出庚,兑象见丁,乾象盈甲,巽象伏辛,艮象消丙,坤象丧乙,坎象流戊,离象就己,故在天成象也。”对于“观法于地”,《九家易》曰:“地有水火五行,八卦之形者也。”“观鸟兽之文”应当是观神龟头、尾、腿,背甲之纹。具备了八卦方位及太极图的阴阳鱼图式,应当是观大蟹之八腿二钳一头。“与地之宜”《九家易》曰:“四方四维八卦之位。”简明地说,指神龟、大蟹的身体各部位的构成及其纹理与古昆仑之地理脉络相似,故曰“与地之宜”。这就是虞翻认为的“天已有”的“八卦之象”。伏羲据此“天已有”的“八卦之象”画出了太极八卦图。虞翻注“于是始作八卦”曰:“象者,象此者也,则大人造爻象以象天,卦可知也。”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