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昆”“仑”“山”训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60
颗粒名称: 四、“昆”“仑”“山”训诂
分类号: K210.7
页数: 5
页码: 76-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昆”“仑”“山”训诂的研究。
关键词: 历史文化 研究

内容

1.“昆”:《四韵》音崐。《说文》“同也”。《汉书·扬雄传》师古注曰:“昆,同也。”《尔雅·释言》:“后也。”《尚书·大禹谟》:“昆命于元龟。”《诗·商颂》“昆吾夏桀”。《汉书·地理志》作“昆崙”。《书·禹贡》作“崑崙”。《集韵》作“混”。《康熙字典》按《杨子太玄经》“昆侖旁薄”推出“浑淪”之义。“昆”:《说文》“或作浑”。《集韵》《韵会》《正韵》“或作绲,通作昆”。《周礼注》“潉淪即崑崙”。
   2.“崐”:《四韵》音昆。崐崘,山名。《水经注》:“山在西北,去蒿高五万里,地之中也,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zōu),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汉书·崐崘山注》:“山高两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隐蔽为光明。”《渤海十洲记》:“崐崘山有三角,其一角正于北辰,名阆风巅;其一正西,名元圃台;其一正东,名崐崘宫,有五城十二楼。”《尔雅·释言》:“三成为崐崘丘。”注云:“崐崘山三重,丘有三重,故以名,亦作昆侖。”《山海经》:“海内崐崘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井,以玉为槛,旁有九门,开明兽守之。”海上博物志引河图括地象曰:“崑崙广万里,泉南流入中国,曰河。八十城绕之,中国居一分是也。”《尚书·禹贡》:“织皮崐崘》。”按《汉书·郊祀歌》、扬雄《甘泉赋》,崑崙俱作昆侖,文省义通。《正字通》释崑“同崐”。
   3.“崘”:崙,《四韵》音淪。崐崘,山名,见崐字注。
   王大有先生在《寻根万年中华》解释昆仑说:“仰观天象。日月星辰于天,日月星从东方升起,经中高天,(日顶方,天脐方),复又西下,为一行,弯拱如盖,因名天穹,又为盖天;昼夜各一盖天,相合为混天。昼为日,名仑,名〓、龠;夜为月,名昆。合为昆仑,为日月混天。因又称昆仑,为日月相遮蔽。”
   4.“崙”:《唐韵》《集韵》《韵会》《正韵》音药。《说文》:“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崙,崙,理也。”《字汇》:“乐之竹管谓之龠……今以龠为龠,合字以籥为乐。籥字,后世遂因之字从品从侖,俗省作二口。”
   根据王大有先生的考证,崘本当为“〓”,因为三个口字,不但与《渤海十洲记》“昆仑山有三角”的记载相吻合,更重要的是和现实中的古昆仑三角一一对应。(图38)
   5.“?(kūn)”:《说文长笺》曰:“二虫与〓、岫(xīn)、所(yín)、誩(jìng)同义,有昆弟之象。古人造字,有取于象形者,则从二?同体。作?虫。”《集韵》亦作“蜫”。《韵会》通“昆”。诗言,草木昆虫。《说文》“?,虫之总名也,从二虫。凡?之类皆从?”。
   《海外南经》“比翼鸟”,为什么不比不飞?《西山经》“〓〓”为什么一翼一目,相得乃飞?《海内经》“蛮鸟凤鸟”,为什么一目、一足、一翼,相得乃飞?这“二虫同体”的“?弟之象”与“比翼鸟”“蛮鸟”“凤鸟”结合起来,再联系到伏羲女娲合体图,不就一目了然了吗!二虫同体的?字进化而成为“昆”字,从山而为“崐”字不也就明白无误了么!
   今天的“天眼”也有照不到的地方,故,我们不必苛求典籍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就是流水账,而不是典籍。也不得苛求典籍的作者是否亲临现场,因为他有其专业的本职和时空的限制。孔子未目睹伏羲画卦,却把伏羲画八卦事写得清清楚楚。
   中华民族能人辈出,署名江希张的作者研究的木星学说云:“木星距日甚远……较之地球大千余倍,绕日一周约十二年,自转一周约十小时,但其质极轻,较之地球仅约四分之一……而其空气极厚,木星有四卫星,远近不同,故其月蚀较地更多,其上有白气,如云如雾……天气甚寒……届辰会之中,此木星也。”该作者的这些论点、数据,在之前谁也不敢说是否是凭空妄说,但是美国于2008年发射的航天卫星绕木星探测的结果表明,中国人的推测与美国人的探测有诸多相似之处。而这个推测是先于美国人探测之前约100年前得出的。孟子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如此之推测可否是“大而化之”,又是否是“聖而不可知”,还有待历史进一步验证。木星、太岁之说《山海经》有载,可见早矣。
   此处有些离题太远,再返回到昆仑山的地望上来。《水经注》曰:“昆仑山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高万一千里,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这个地望与《山海经》说法是一致的,如“地之中”“河水”“东北陬”“渤海”等无一有异,不同之处仅在于“嵩”字。但此处之“嵩”并非指“中岳嵩山”,因为《说文》曰:“中岳嵩,高山也。从山,高指事。”《后汉书·郡国志》注:“禹贡有外方山,即嵩也。”此“外方山”当指古昆仑。《正伪》曰:“嵩,古作崇。”韦昭《国语》注:“通用崈。”《正字通》:“按崇崈音义同,不当合崇嵩为一。”陈琳《大荒赋》曰:“仰阆风之城楼兮,悬圃邈以隆崇,垂若华之景矅(yào)兮,天门闶(kàng)以高骧(xiāng)。”此赋此崇全归之于古昆仑名词和概念。此“崇”此“嵩”均指《山海经》所言“崇吾山”,古“崇吾山”亦即古昆仑。《诗·大雅》疏:“尧时止有四岳而已,不主中岳。”古昆仑史称“万山之宗”“万山之祖”,故《正字通》云:“崇、崈音义同。”《康熙字典》以“崇、崈”同注,并注明“嵩”为古文“崇”字。《说文》所言“高指事”,指的是什么“事”呢?答:指的是伏羲“事”,西王母“事”。指的是陈琳《大荒赋》所指之事,指的是《山海经》所指之事。《说文》:“中岳嵩,高山也。”“去嵩高五万里”之“去”:《广韵》“离也”。“去嵩”就是离开嵩。“高五万里”就是较之嵩,高出“五万里”,这高出的五万里自然是空间,而并非山体。郦道元先生是水利学家,地理学家,自然也是《四库全书》认可的文学大家,绝不会把没有实际意义的数词充斥于注文之中。所以《说文》“高,指事”的注语是确不可疑的。又,文中西北、河水、渤海、地之中、昆仑等名词,均与现代意义的“中岳嵩山”毫不相干。
  6.“山”:《说文》:“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也。”徐铉曰:“象山峰丛起之形。”《读山海经语》:“《山海经》山分东西南北中五经,南则……甘肃玉门外其地也。”此路线太长,不确。
   “象山峰丛起之形”指“山”字三个角,与“崘”字的三个口,恰与古“昆仑”的三个山尖相吻合,真乃山形如其字,“山”字如其山。可知造此“山”字,与昆仑有关。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