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山海经》的读法和解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53
颗粒名称: 七、《山海经》的读法和解法
分类号: K210.7
页数: 2
页码: 54-55
摘要: 本文概括了通观《山海经》全文,原文是没有篇目的,而这个“目”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所编。《山海经》中此山与彼山之间的里程是不可信的等。
关键词: 历史文化 山海经 研究

内容

1.通观《山海经》全文,原文是没有篇目的,而这个“目”是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所编。由于历史的原因,由于交通的阻隔、信息的闭塞、资料的匮乏,刘向刘歆只能以当时所知,按照自己的理解编。如“丹穴山”辑入《南山经》;“梁渠山”辑入《北山经》;“和山”“浮戏山”“岷山女几山”“历石山”辑入《中山经》等。《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海内经》更是杂乱无序,无章可循。所以读《山海经》时不能以东、西、南、北、中各经方位词为准,而要打破这个框框。近年有作者说:以《山海经》论,我国古地理的方位和现在是“相反的”。此言差矣。把西方的地理名称合并到东方、北方去考证,不反才怪。
   2.《山海经》中此山与彼山之间的里程是不可信的。如《西山经》中崇吾山300里至长沙山,又370里至不周山,又420里至峚(mí)山,又420里至钟山,又500里至槐江山,又400里至昆仑丘,又400里至蠃母山,又350里至玉山,又480里至轩辕丘,又300里至积石山。
   崇吾山至积石山间距为3940里,长沙、不周、钟山,昆仑、玉山为同山异名,何来的3940里呢?仅钟山至昆仑丘就是间距900里,太不可思议了。所以,读《山海经》或考证某一地点时要打破这个禁锢。
   读《山海经》不但要读懂“是什么”,还要说清“为什么”。“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穷究,必须是客观的、现实的,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而不是相反的。清纪昀曰:“有据之言,先立于不败也。”又曰:“有据之言就是实证。”如《山海经》曰:“是食人。”理解成“吃人”就是错误的。本义是给人们提供食物。又如“上下于天”,本义是指上下于此天门山,理解为上下于天界就是错误的。再如“从此升降”本来是指十巫在天门山升降百药的毒性和药效,却理解成“从此升降”是升天降地。还有如“西王母其状如人,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人解释为“西王母掌管着上天的灾厉及五刑残杀的事情”。在21世纪的今天,还这样理解、释意恐怕过于“唯心”。《易·观卦》彖曰:“大观在上,……圣人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九家易》曰:“先王应天顺民,……不化之民五刑所加,故以省察四方,观视民俗而设其教也。言先王德化光被四表,有不宾之民不从法令,以五刑加之,以齐德教也。”这不是十分明白吗?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都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时至今天还有学者撰文说:“西王母正是一位死神。”“残厉是古代传说中的刑杀之神,而玉山也是昆仑山。据此可见,死神、杀神居住在玉山即昆仑山上。”并引《穆天子传》说:“群玉之山,司天之厉及五残。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这样的学术结语是欠妥的。

知识出处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伏羲文化渊源考辨》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出版地:2016.1

本书共分二十七章,包括:八卦与六十四卦,关于《山海经》的若干问题,关于《水经注》的若干问题,昆仑,悬圃,流沙,开明兽,雷泽,华胥与西王母、雨师妾,嶓冢山,崦嵫山,梁集寨庙堂寺,西王母,天地之中,盘古之谜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