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燃起的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兰州解放五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12
颗粒名称: 激情燃起的岁月
分类号: D61
页数: 5
页码: 461-465
摘要: 兰州建设发展到1957年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的展开实施,新型工业区的兴起,职工福利住宅建设全面铺开,从东到西路、水、电的建设紧跟而上,全市可以说是一个大工地。建筑大军是建设的先头主力部队,需要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投入战斗。
关键词: 中国 兰州 建设

内容

兰州建设发展到1957年进入一个新阶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有计划的展开实施,新型工业区的兴起,职工福利住宅建设全面铺开,从东到西路、水、电的建设紧跟而上,全市可以说是一个大工地。建筑大军是建设的先头主力部队,需要在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投入战斗。省委决定省城建局所属的几个工程公司党的组织关系全部交由兰州市委领导,省委宣传部依此精神和市委的要求,决定“甘肃建筑工人报”全体人员支援兰州市筹办“兰州日报”,以加强对全市基本建设的报道和思想宣传工作。1957年初,我带领“甘肃建筑工人报”的全体同志到市委报到,立即投入了兰州报的筹备工作。我分工负责报社总编室的各项工作。报社人员从各单位抽来,甘肃日报和工人日报支援了一部分业务人员和印刷工人,工作是十分紧张的。报社办公是在永昌路北路一个不太大的四合院里,既要办公,还要设印刷厂,从条件讲,除了这座院子而外,一切都得白手起家。然而,兰州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十多万职工的迫切要求,激励我们拼死拼活也要把报纸尽快办出来,经过多方努力,兰州日报于当年十二月十日试刊发行了。那时全国都出现一种解放思想、大干快上的局面,人们改变“一穷二白”面貌的激情迸发万丈,势不可挡。当然那种不切实际,一味强调高速度、高指标的“左”的思想风气也在升腾。报纸一出刊就被推上了快车道。编采人员少,就要快编快采,一个人顶两个人干;很多人原来没有办过报纸,就要加快学习、熟悉业务,不过大家办报的激情非常高涨,不怕苦,不怕累,每天都处在一种争分夺秒的工作节奏之中。我在总编室值班,每天下午两点上班一直要干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甚至五、六点,每天睡觉只四、五个小时,没有星期六和星期天,规定每月轮换一次班,往往到时无人换,连着一干就三几个月。总编室工作的编辑及其他人员也大体如此。一心扑到工作上,什么都不顾了,现在看那时我们这些人,都称得上“工作狂”。1958年7月朱德副主席视察兰炼、兰化和兰石厂建筑工地,给我的印象最深,因为报纸出刊后这是一次重大报道,除了文字记者还派了摄影记者,在采访中摄影记者使用的闪光灯灯泡突然爆了(一种老式的钨灯泡)当场引起一场虚惊,摄影记者险些被公安部门抓起来,经过我们去人解释才解除了疑点,这件事也给报社敲起警钟,设备落后不适应重大新闻的采访,以后应慎重从事。而这次的宣传报道从.效果上又引起了极好反响,朱副主席在兰石厂工地勉励职工:“奋发图强,尽快建设好工厂”的声音,通过报纸传遍了各个基建工地和厂矿单位,成为巨大的动力,在全市掀起了新的生产热潮。报纸收到了不少以生产成绩报喜的稿件。当时亚洲最大的兰州石油化工厂,职工们经过日夜紧张的奋战,于1958年9月提前部分投产了。为了让这个鼓舞人心的消息第二天见报,该厂通讯员张古秦(后调报社任记者)赶写好稿件已到晚上九时多,那天雨下得特别大,我们已把版面编排好,留了一块空白,等待稿子的到来。雨越下越大,院子里雨水都已漫上了台阶,而稿子仍不见送来,那时既无汽车,电话也不灵便。而十二点以前稿件必须送印刷厂,否则将影响第二天出版。正在准备换稿的时候,一个被雨浇成落汤鸡似的小伙子闯进了编辑部,他是冒雨从七里河厂里步行走来的,走到文化宫附近因路上水大难走,加之天又黑雨又大,几经周折淌过齐腿的水才走过来(当时报社办公在中央广场),在雨中淋了几个小时。我们看到这种情景都怔住了,他把用身子藏着已经湿了的稿子拿了出来,同志们被他的精神感动了,忙着送热水、换衣服,帮着给擦洗。大家为有这样好的通讯员、有这样全力支持报纸工作的企业而鼓舞,可见燃起的这种可贵的时代激情,就是狂风暴雨也是阻挡不住的。随着1958年10月兰州炼油厂提前一年零三个月建成投产,用生产的第一批产品向国庆节献礼。1958年11月兰化的化肥厂、橡胶厂相继投产。这些国家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这一条条在兰州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鼓舞人心的报道,使兰州人民感到,兰州这个国家新兴工业基地的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1959年下半年,市委决定我担任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台长由市委宣传部长兼)主持全台的工作。虽说报纸、广播都是新闻工作,但广播又有许多自身的特点,要做好工作仍需从头学起。市广播电台是1958年5月1日在省广播电台派人帮助下开始播音的。我到台上时仍处在边工作、边建设的阶段,播出技术和文艺节目的备存全靠省台提供。市台的人员亦比较少,而且较多是年轻人,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高,但工作热情非常高。广播每天的用稿量要比报纸多,文艺节目的量又大,一些稿件还得事先录制后才能播出,录制设备因是省台的,使用往往需等到下班或晚上待省台用完后才能行,因此在休息时间加班是经常的事。有的同志就吃住在单位,白天采访、编稿,晚上整理录制节目,既顾不了家,也很少休息。不过那时的人总有那么一股使不完的劲,无人说累,无人叫苦,事情总是争着干。我到电台在宣传市委的中心工作方面,注意发挥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尽快地更广泛地把党的方针政策和市委的指示精神传达下去,又把群众中贯彻的生动情况尽快传播出去。如在农村发展有线广播喇叭之后,市上领导通过广播大会就可以直接向群众讲政策、作动员,既快捷又准确。在城市当然是基本建设和工业为重点,那时市上抓工业和基本建设的技术革命、技术革新与城市建设上“全民大办市政建设”的群众性活动。为了充分报道推广革新成果和建设成就,我们克服了广播技术上的种种困难,首次采用了现场直播方式,向全市人民报道了在工人文化宫(南部)进行的革新技术表演比武活动,除对一些工厂的工具革新项目作了介绍外,突出报道了建筑系统革新能手平阿进、杨万里等,他们在砌筑技术上的精彩表演,反映了大批参观者的观感与评价。他们创造革新的铺灰器和夹灰器,打破了几千年来笨重的传统手工操作法,提高工效50%,他们还革新了砖、砂浆运输工具及搅拌工具等16种,使工效成倍增长。通过现场直播增强了宣传的生动性、真实性,既有表演者的亲自介绍,又有参观者的询问、评价,听众通过广播听起来生动活泼。经过宣传这些革新技术成果,很多工地迅速学习推广,有力促进了建设的发展。“全民大办市政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于1958年6月提出的,这次动员群众的广泛性是空前的,自省市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到最基层的居民委员会都发动起来了,办法是“大型项目公办民助,中型项目公民合办,小型项目民办公助”。在重点改造市区道路的同时,结合进行城市给水、广场绿化、美化。这一年白银路、东岗东西路、天水路、酒泉路等数十条干道,经过群众义务劳动与专业队伍结合作业,相继开拓、改建、扩建,使原来的沙石路和土路,全部改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并修筑了滨河东路及河堤工程。在街道、居委会组织下,改造修建了小街巷约400多条,使城市的面目大为改观,市政建设在市里的大街小巷搞得热气腾腾,群众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激情充分被发挥出来。广播的宣传抓住群众起来自觉改变城市环境条件这一特点,选编了大量好人好事上广播,讲成绩、讲经验、讲感受,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办自己事情的精神。同时我们也积极参加了市上、居委会分配的劳动任务。记得先后在白银路、滨河路、天水路等都划有劳动的路段,定时按标准完成开挖、铺垫等任务。居委会分配机关门口延寿巷的修路任务白天完不成,晚上还组织人挑灯夜战,保证按期交工。尽管那时候工作任务重,劳动任务大,一天干下来腰酸腿痛,难以支撑,但想到为兰州建设增砖添瓦,也就有了精神,再累也值得。回想那个年代,人们心中燃起的那股激情,为兰州面貌的改变、为今日城市建设发展提高所付出的辛劳,让人想起来油然生出许多怀念。当然,那是一段历史,走过之后,在看到成就和变化时,也永远不能忘记那种不求实际、不顾客观,一味追求高指标的浮夸之风酿下的苦果,教训是沉痛的。报纸、广播在宣传报道上也未能逃脱这一历史的灾难,并起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直至困难时期的出现,不得不停刊停播。我只好离开自己喜爱的岗位到市委办公厅工作,不久又任市人委副秘书长。

知识出处

兰州解放五十年

《兰州解放五十年》

兰州解放五十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国民党马家军留下的废墟上, 使兰州由一个经济凋敝、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城市面貌破败不堪的烂摊子变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为支柱,电力、煤炭、建材、电子、轻纺等行业相配套的黄河上游新兴的工业科学文化城市。陇海、兰新等四大铁路干线交汇兰州,西兰、兰新等八条公路干线辐射全国,短波、 微波、光缆等多种通讯手段与世界沟通,兰州成为西北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产量逐年增长,一大批名贵土特产享誉海内外;商贸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商业大厦及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市场一派繁荣;科技、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丝路明珠”放射出耀人的光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