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园春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兰州解放五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509
颗粒名称: 满园春色
并列题名: 兰州市新闻事业50年
分类号: D61
页数: 12
页码: 441-452
摘要: 站在皋兰山三台阁上鸟瞰远眺,近景远景尽收眼底。一条银色的飘带穿城而过,黄河两岸一幢幢高楼大厦矗立,白塔山、皋兰山绿树满山,南北滨河路柳翠花红,车流穿梭,人群熙攘……。这就是至今与我相伴相守50多年的兰州。
关键词: 中国 兰州 建设

内容

站在皋兰山三台阁上鸟瞰远眺,近景远景尽收眼底。一条银色的飘带穿城而过,黄河两岸一幢幢高楼大厦矗立,白塔山、皋兰山绿树满山,南北滨河路柳翠花红,车流穿梭,人群熙攘……。这就是至今与我相伴相守50多年的兰州。
  我的家乡是榆中县来紫堡乡,与兰州市区交接,从我们村到市区不到15公里。1946年我进城上学,1949年参加工作。50多年来不论在省上或市里,都未离开过她,所以也可以算得上一个老兰州了。解放后的50年,兰州发生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再也确切不过了。如今的兰州无论城市和农村,再不是旧模样。它变了,变得美丽、繁荣了。去年《兰州晚报》总编辑杨重琦和记者李宪、窦泽中从空中拍摄的一组反映兰州巨大变化的航拍照片刊出后,引起读者极大关注,产生了轰动效应。不少同志还寄去了旧照片,其中一张是60年前拍摄兰州城中心的照片。旧照新刊,两张对照,反差之大,令人惊叹!引起许多人的回忆。看看这些照片,再看今日的兰州,会使你惊讶、感叹,也会勾起无穷的回忆与遐想甘肃省会兰州,作为一个城市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但城市建设规模较晚。抗战时期,1941年正式建市,人口十万出头。1949年,是解放战争的第三个年头。4月21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敬爱的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向大西北进军,围歼甘(肃)青(海)宁(夏)马步芳、马鸿逵等反动集团,于5月13日发起陕中战役,20日解放西北重镇——西安市。7月中旬举行扶(凤)郿(县)战役。接着,以雷霆万钧之势向甘肃进军。8月21日,解放军发起的兰州战役已经打响,经过六、七天的浴血奋战,8月26日,兰州市解放了,从此,兰州获得新生,社会主义的春风吹绿了这块沃土,党的阳光雨露滋润着新生的兰州。
  兰州解放的翌日清晨,第一期《新闻简报》就与兰州市人民见面了。《新闻简报》为对开二版的铅印报纸。刊登的主要内容是编辑从新华社播发的有关解放战争在全国各战场取得节节胜利的新闻报道。《新闻简报》的出版是《甘肃日报》正式创刊的序幕。因为同年7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在组建甘肃省委的同时,决定创办《甘肃日报》,并派原群众日报社委会委员、副总编辑阮迪民负责筹办工作。在西北局直接关怀下,在新组建的甘肃省委领导下,筹办《甘肃日报》的工作在西安就开始进行。当时从各单位抽调、招收了49名同志,成为当时筹办《甘肃日报》的骨干力量。
  “8·26”兰州解放之前,兰州有西北军政长官公署的机关报《和平日报》,原国民党甘肃省党部的机关报《民国日报》,原国民党甘肃省政府的机关报《西北日报》,原甘肃省三青团机关报《兰州日报》,还有马步芳从西宁迁兰的《昆仑日报》。在兰州的新闻机构还有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兰州分社、甘肃广播电台。1936年6月,著名记者范长江来甘肃采访,在《再会吧!兰州》一文中写道:兰州“新闻纸方面亦有相当发展,以近来之西北日报而论,其编辑与印刷皆可渐跻于东方大报之林”。(注:西北日报创刊于1933年9月)“兰州之经济地位,高度衰落”(范长江语),而新闻纸并不滞后。
  1949年8月26日下午,筹办《甘肃日报》的同志,分批进入兰州市,直接进驻原国民党西北日报社,地址在中山林。当时筹办报社的同志按照中央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处理办法的指示原则,以兰州市军管会新闻处的名义,分别接收了上述报社、通讯社和电台。经过大家辛勤的工作和劳动,《新闻简报》连续出版了五期之后,在兰州解放的第七天——9月1日,《甘肃日报》正式创刊了!这是甘肃各族人民自己的第一张真正的报纸。报头《甘肃日报》是请彭德怀同志题写的。从1949年12月1日起报头改用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甘肃日报》四个字。
  《甘肃日报》创刊号在一版显著地位刊登了代发刊词——题为<庆祝兰州解放〉的重要社论,创刊号还在一版头条位置刊发了兰州解放后第五日解放军举行雄伟入城式的消息,配发了入城式中雄伟的步兵、强大的炮兵和兰州市人民群众簇拥着载有毛主席、朱总司令巨幅画像的前导车徐徐前进的三辐照片。《甘肃日报》创刊号为铅印对开二版报纸,从9月18日起改出对开四版。《甘肃日报》的诞生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甘肃新闻史谱写了光辉的新篇章,标志着甘肃人民的新闻事业走上了新的阶段。
  解放前的兰州,虽说有几种报纸,但是兰州市所属的一个也没有,发行数最高的《和平日报》期发行数三、五千份,有的虽是一张报,期发行数只有几百份。几种报纸合起来期发行数也就是万把份。1949年冬《甘肃日报》期发行数就已达到17600份,1987年底期发行数上升为25万份。建国初期,1950年兰州还出版过一份私营报纸,名叫《新民主报》,四开四版铅印,主要是面向工商界,期发行数不到一千份。这份报纸,是由当时兰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处批准创办的。在西北除兰州《新民主报》外,西安还有一家私营报纸。新民主报社当时骨干是甘肃日报介绍来的牛佩灵、梁军、武扬。以后进来的孙民,考进来的兰州大学学生李蔚武、李江、孙生贤等。1951年底,根据中央关于不准私人办报的精神,新民主报停刊了,由兰州市委接管,1952年元月,改出《兰州工人报》,由兰州市委主办,系兰州市机关报,周三刊,四开四版铅印,期发行数不到2000份。这是兰州市主办出版的第一份报纸。当时两名党员是总编辑黄文清,一名是市委派来的人事科长韩胜,一名团员负责工业报道的李蔚武(合并于甘肃日报后为工业组长)。这份报纸办了不到一年,于1952年底根据中央关于整顿报纸精神,停刊合并于甘肃日报社。兰州工人报主要面向工人,消息来得快,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好,经常举办工人通讯员学习班,比如当时为西北军区修械厂钳工的刘丰年,就是当时从工人通讯员中培养起来的著名工人记者,以后在甘肃日报当了部主任。虽然兰州工人报时间不到一年就停刊了,但在兰州市人民群众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兰州市办报打开了思路,开创了先例,训练了队伍,储备了力量,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这是解放后兰州市第一次办报。
  1956年,中共兰州市委酝酿出刊新的《兰州日报》,并把市委宣传部宣传科长刘敏同志调出来负责,又从各单位选调黄应寿、赵方中、李润根等同志一起先行筹备。后又把刘敏、黄应寿、李润根派送到甘肃省委党校新闻班进修。后又陆续调来了一批同志,其中负责人有柳根、张承智、李蔚英等。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57年8月1日《兰州日报》创刊,报头四个字是毛泽东主席书写题拼的,创办初期为四开四版报纸,后一度改为对开四版,后又改为四开四版,期发行数开始几千份,后到1958年最高期发行数到了近两万份。这是兰州市第二次办报了。《兰州日报》办了三年,到1960年年底,因经济困难,纸张紧张,根据省委指示“下马”停刊。人员四处分流,一部分留在创办于1957年的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到1961年兰州人民广播电台也因经济困难“下马”停播撤台。当时负责人是陈亨观、张庆凡等。之后一直到1980年7月之前的20年中,兰州市既没有自己的报纸,也没有自己的广播。特别是十年“文革”中,甘肃全省只有一张《甘肃日报》和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连面向广大农村的《甘肃农民报》也受到破坏被迫停刊。兰州市更谈不上办报办台(广播)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震撼了中国大地,更震动了甘肃,震动了兰州。这20年,是兰州市真正走上茁壮成长、阔步前进的20年。别的不说,就以兰州市新闻事业为例,这20年是空前大发展的20年。20年来,兰州市新闻事业从无到有,从零起步,从少到全,发展迅速。如今兰州市已形成了一个以党报为龙头,多层次、多渠道、多品位、立体交叉的新闻网络,并已有了一支2000多人的新闻队伍。
  1936年,著名记者范长江采访了西北,对国民党统治下的西北地区政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了深刻的揭露。在甘肃的采访中,他惊呼甘肃的落后和封闭。那时候的甘肃,新闻事业刚刚萌芽。在甘肃省城虽有几家报纸,但报纸是国民党统治人民、欺压百姓、愚弄人民群众的工具。时过60多年,兰州市“日月换新天,旧貌变新颜”。现在的兰州市已不是解放前的兰州了,更不是60多年前的兰州了。就拿报纸来说,报纸是城市的眼睛,是城市灵魂的窗户,透过报纸最容易看到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的变化,最容易看到一个城市经济建设的步伐,最容易看到一个城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群众的喜怒哀乐。十年“文革”,砍青伐莠,本来不太繁荣的精神文明园地又遭践踏,满目疮痍的兰州市同全国其它城市一起呻吟着!二千多万人口的甘肃,只准办一份报纸。
  而这一份报纸也只能小报套大报,上下一个模样。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兰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拨乱反正。兰州市的经济开始再腾飞,各方面的工作迅猛发展和前进,新闻事业也从春天起航,沐浴着雨露和春风的吹拂,展翅飞翔,一日千里!全省出现了以党报为龙头,带动各地、州、市办报,省级有关厅局、厂矿企业也积极参与办报的新局面。所以说,改革开放的20年是兰州市新闻事业空前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兰州市的新闻事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0年初,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王耀华、副书记张烽、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庆凡等同志,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深深感到兰州市办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感到没有报纸、广播的城市只能是一个不健全的城市。为此再一次提出办报的建议。因为在1965年,张烽同志担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时,他就在常委会上提出过这个意见,深得王耀华等领导的赞同,以后在筹划上报过程中,“文革”开始了,这一办报设想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事过十多年,“旧事重议”,很快达成共识,经过上级批准,决定先办市委机关报《兰州报》。当时担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后为宣传部长)的刘敏同志挂帅,组建队伍,积极筹备,于党的生日7月1日这一天正式创刊与读者见面了。《兰州报》为周三刊,四开四版铅印报纸。报头字是鲁迅先生书写题拼的。这是建国后兰州市第三次办报!《兰州报》创刊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指引下,在兰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报社编委会,培养了一支较好的记者、编辑和印刷工人队伍。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和市委的领导,靠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办报人员自强不息的精神,虽然创办初期困难很多,办报条件很差,无论办公和印刷设施基本上没有,环境十分简陋,但大家精神振奋,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力拼搏,克服重重困难,使报社事业健康发展。《兰州报》创刊后,报社编委会带领大家用了一年半时间在“游泳”中学“游泳”,在出报中边干边学,训练队伍,提高办报素质,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进一步夯实基础。接着,1982年元月由周三刊扩增为周四刊。在迈开第一步的基础上,1983年元月进一步扩增为周六刊,1984年元月又扩增为周七刊(日报)。群众编了一个顺口溜说:“脚踏不平路,一年一大步,年年有进步”。群众的赞扬更加激励了报社同志们的工作热情和干劲。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报社工作越来越红火,报纸办得越来越好。
  《兰州报》创刊后,虽不叫晚报,但努力将报纸办得生动活泼,下午出版。报纸创刊四年多时间,已经由周三刊扩增为周七刊,得到读者肯定和欢迎。报社编委会,顺应历史潮流,把握机遇,上报市委和上级新闻出版部门批准,从1985年元月起,改名为《兰州晚报》,周七刊,周六扩增为八版。报纸改名为《兰州晚报》后,一枝独秀,办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更加面向社会,象春天的燕子飞进百姓家。报纸下午一出版,街头出现了排队买晚报的现象,报纸发行数逐日增加。现在回忆起来,1985年是报社的一个新转折,也是前进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实践证明:《兰州报》改名为《兰州晚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谋略。
  1985年开始,兰州晚报社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社会之中,经受改革开放大潮的考验和洗礼,报纸不仅以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且报社内部的经营管理迈出了一大步,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台阶。任何事物都有连续性,谁也不是“神仙”一步登天。报社1985年跨越的这一步,也是前四年半基础上的跨越。报社在1981年就开始注意经营管理,收到了效果。1981年比1980年产值、利润分别递增15.4%、13.1% ;1982年比1981年产值、利润分别递增8.3%、14.8%; 1983年比1982年产值、利润分别递增37.5%、88.2%。1984年比1983年增长幅度更大。追溯其原因就是在保证出好报纸的前提下,通过扩大报纸发行,扩大广告业务,扩大承印业务,节约经费开支而取得的。这“三扩大一节约”就是开始抓经营管理的粗浅体会。正因为如此,从1985年开始,报社也由以前的供给型,向着经营性转化,报纸也由单纯的产品经济逐步向商品经济发展,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同时进一步重视经济效益。报社编委会有四年多实践得来的经验,为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经过反复讨论,大胆地提出将报社由“官办”改为“民办”,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负盈亏,自收自支,不吃“皇粮”。从1985年元月起,兰州晚报社“断奶”了!这个只有四年半历史的报社,根基不是太深的,迈出这一步,胆子可为不小。当时,在全国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报社屈指可数,而且都是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实力很强的报社,象兰州晚报社在条件十分差的情况下办起来,而且只有短短的四年多时间,就“断奶”不吃“皇粮”的只此一家。报社编委会深感在改革中,只有横下一条心,弃旧创新抓发展,才是唯一出路。决心一下,大家一手抓报纸质量,一手抓经营管理,全社上下显得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报纸始终坚持“两为”方针,逐渐形成了“姓党、姓晚、又姓兰”的鲜明特色。越来越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报纸发行上升,广告费猛增。之后的几年,兰州晚报社一切都在发展中,报纸逐年扩增版,到1992年每天扩增为八版。特别是1998、1999年,发展更快。
  如今《兰州晚报》周一至周五每天扩增为24版,周六、周七仍为八版。兰州晚报版面增多了,园地扩大了,宣传面宽广了,涉猎方方面面,内容丰富多彩,幅射面更宽,影响力更大,报纸发行量上升,最高期发行数达到13万份。她成了兰州市期发行量最高的综合报纸。也是全省第一个版面最多、报价最低的报纸。加之市场经济日益建立和完善,经济建设飞快发展,报社又不断加强广告工作,狠抓经营管理,报社财政的主要支柱广告费也随之逐年大幅度增加。1980年报纸刚创办,半年广告费才696元,1983年就增加到15万元,1985年改为兰州晚报后猛增到54万元,1989年增加到162万元,1991年增加到240万元,1993年增加到960万元,1994年突破了 1000万元,1995年之后的三年每年持续大幅度增长,1998年增长到3500万元,成为全省报纸广告收入最高的单位。报纸除社会效益外,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效益。报社的同志们深知,并牢牢把握住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要生存要发展,当然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效益,但任何时候都应该把社会效益和自己的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兰州晚报》从创刊到1985年,市上拨款(包括四年半事业人员工资和专项开办费)总共约110万元,而自1985年实行企业化管理以来,报社仅上缴的税费和交通能源建设资金就有数百万元。随着报社收人增加,从1986年起,报社的“硬件”逐年发生了变化,首先是逐步改善办公条件,有了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在“两报”社委会领导下,从1995年开始1997年建成投人使用的九层办公综合大楼矗立于张掖路繁华地段,彻底解决了“两报”编辑部、行政办公及印报厂印报的问题;其次是从1986年起自筹资金逐年建成了一栋又一栋住宅楼,截止1994年,共建成职工家属住宅楼五栋多近200套。1998年报社社委会又在报社院内建设一栋高18层豪华型住宅楼,报社门口张掖路新闻大厦也在抓紧筹建。与此同时,改善了印报条件。从1991年开始,报社结束了铅与火的铅印时代而进入电脑激光照排、胶版印刷的现代化行列。1993年下半年开始第一次彩色印刷《兰州日报》、《兰州晚报》。为了适应报社《兰州日报》、《兰州晚报》发展需要,报社编委会还从1989年起至1993年,用了三年多时间,全由自己投资在大沙坪建成了近20亩地大的报社“第二基地”(包括印刷厂办公和生产车间楼、纸库、两栋家属楼、锅炉房、食堂、汽车油库、车库等设施),1993年基本竣工,集体性质的第二印刷厂也同时开业,市上四大家一把手李虎林、柯茂盛、张宦廷、范云龙以及分管文教宣传的市委副书记刘炳午等前去剪彩祝贺。报社“第二基地”的开发建成,总投资只有400多万元,但为报社以后的开发和长远建设打下了基础,做了准备,创造了条件,也同时分解了压力,缓解了职工住宿困难和矛盾。这是一项有战略眼光的举措,受到市上领导的肯定和赞扬。
  “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兰州晚报扶摇直上,为兰州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报社本身也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兰州晚报的前身——兰州报编辑部,1984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受到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表彰奖励。1989年,兰州晚报社被评为全省先进集体,受到省委宣传部表彰奖励。1992年省委宣传部还在兰州市召开全省地、州、市报纸工作会议,现场总结推广兰州晚报社编委会一手抓报纸宣传、一手抓经营管理的经验,从而带动了全省各报社的经营管理,各报社的经济收入都有所不同增长。1998年起,兰州晚报又成为全国新闻系统精神文明示范单位。1999年5月《兰州晚报》又被评定为“甘肃省优秀报纸”。
  根据全国许多省会城市既办日报、又办晚报的情况,也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把《兰州晚报》办得特色更鲜明,更上一层楼,1992年兰州晚报社编委会组织职工上下多次讨论,取得认识完全一致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报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并上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出版《兰州日报》。市委明确决定《兰州日报》为市委机关报,兼有政府经济报的功能,《兰州晚报》为市委领导下的党报,要办得更加贴近群众,面向社会。为了加强对“两报”的领导,市委成立了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社领导小组,代行社委会的领导。从1993年5月中旬起,“两报”领导小组,按照市委的部署和决定,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同年7月1日新的《兰州日报》创刊与读者见面了。为这张报纸的创刊,报社编委会没有向市上伸手要钱,自己投入了400多万元。《兰州日报》一创刊,就一步到位,周七刊,对开四版大报(1995年周末扩为八版),报头四个字是毛泽东同志的书写题拼的。报纸创刊后,以其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的开放型多功能的都市报,内容丰富,版式新颖,亮丽的展示出新时期党委机关报风彩。至此,兰州市既有日报,又有晚报,日报、晚报求同存异,各有侧重,各俱特色,当时在西北尚属第一家。同时两张报纸同属一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一“灶”吃饭,互相借济,设备共用,共谋发展,《兰州日报》的创刊,给兰州市人民精神文明园林里增添了一份春色,带来了浓厚芳香。大家深感,兰州市有两张综合性报纸,其舆论环境要比一张报纸好得多。(1994年7月7日,市委正式任命并宣布了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社新的领导,至此,“两报”领导小组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而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兰州晚报》、《兰州日报》两张综合性公开发行的报纸为龙头和主体外,还逐年创办了五家公开发行的专业性、行业性报纸。她们是由兰州市教育局主办的《中学生导报》,省、市环保局主办的《生活环境报》,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兰州广播电视报》,市工商局主办的《消费之声报》,西固区委主办的〈西固发展报》。1996年由甘肃日报社主办的《兰州晨报》出版。
  它虽然是省报主办,但它主要是立足兰州的都市报。另外还有党的关系在兰州市委的企业办的公开发行报纸,有兰化公司主办的《兰化工人报》,兰州炼油化工总厂主办的《兰炼报》,兰州石油机械总厂主办的(兰石机械报>等。内部报纸就更多了,大约有4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在兰州地区出版的以党报党刊为龙头的各种报刊已有近百种。这些报刊在传送党中央声音和各种信息,反映四化建设的成就,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刊登各种学术论文,交流学术成果方面发挥着良好作用。与此同时,兰州市广播、电视也从无到有,步入发展轨道。1984年中断了二十二年之久的兰州人民广播电台又正式建台恢复播音。兰州电视台从1985年建台试播到1987年正式播出节目。1993年兰州有线广播电视台正式建成开播。三个台多频道播出,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播出时间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每天播出的声音和图像已成为兰州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成为人们的良师益友,越来越受到听众观众的欢迎。三个台近几年拍摄制作了许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专题片和电视剧、广播剧,有的受到中央或省、市表彰奖励。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五十,这是祖国的年龄。“8·26”兰州解放50周年。党的十一届三全会改革开放的20年。二十,这是祖国走向繁荣昌盛的里程碑。兰州市解放50年,改革开放20年,虽然,这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一瞬间,但发生的变化巨大,前无古人。过去兰州市无一家新闻单位,新闻事业十分落后,如今的兰州市,一变而成日报、晚报、晨报、专业报、行业报、企业(厂)报,以及电台、电视台、有线台,新闻工具齐全,新闻功能全有,新闻手段齐备,新闻传媒众多,象一座争妍怒放的百花园。
  满园春色关不住,万紫千红又一春。这种发展情景令兰州市人民惊奇、欢欣和鼓舞。兰州市新闻事业虽然起步较迟,但发展快,种类多,形成了网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人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兰州市的新闻事业必将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在这世纪之交,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兰州这座丝绸之路上的古城,以她深厚的文化底蕴走进历史,又以不断求索、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姿态,迎接更加辉煌的明天。兰州市新闻事业经历了—段极为曲折艰难的里程后,又从春天起航,现正沿着最辉煌的航道走向新世纪的春天!

知识出处

兰州解放五十年

《兰州解放五十年》

兰州解放五十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国民党马家军留下的废墟上, 使兰州由一个经济凋敝、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城市面貌破败不堪的烂摊子变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为支柱,电力、煤炭、建材、电子、轻纺等行业相配套的黄河上游新兴的工业科学文化城市。陇海、兰新等四大铁路干线交汇兰州,西兰、兰新等八条公路干线辐射全国,短波、 微波、光缆等多种通讯手段与世界沟通,兰州成为西北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产量逐年增长,一大批名贵土特产享誉海内外;商贸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商业大厦及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市场一派繁荣;科技、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丝路明珠”放射出耀人的光彩。

阅读

相关人物

黄应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