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科技事业迈上新台阶(1985年3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兰州解放五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467
颗粒名称: 七、科技事业迈上新台阶(1985年3月——)
分类号: G31
页数: 8
页码: 258-265
摘要: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关系到全国四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
关键词: 兰州 科学 工作

内容

198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关系到全国四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决定。决定明确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党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1987年10月25日,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又进一步指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解决好“依靠和面向”的方针,继续推动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共兰州市委和兰州市人民政府于1986年6月17日至20日,联合召开了兰州科技工作会议,会上副市长冯亦兵作了《推动改革,加速转化,发展联合,以科技振兴兰州经济》的报告,市委书记王金堂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兰州经济腾飞》为题作了总结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发展经济一靠政策,二靠科学。靠政策已显示出威力,靠科学还很不够,我们要用政策为科技发展开山架桥、铺路,让科技快车飞奔。”他向全市各条战线发出号召:“把促进科技进步这个对发展经济带有全局性的根本任务真正放到战略地位上来,使我市的科技园地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盛开、果实累累的新局面来。”同时,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从1986年起逐步增加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和科研事业经费,每年拨出一定额度的专款作为科技发展基金。会议还讨论了兰州市“七五”科技发展规划。这次会议对推动和深化全市的科技体制改革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使运行机制与科研体制改革相适应,兰州市的科技管理工作也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宏观管理为主的方面来。为此,市上相应的制定了一系列地方科技法规、条例等,加强了宏观管理,推动了科技体制的改革。1986年6月,市委、市人民政府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工作的决定》,对推动科技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调整整顿科研机构、改革科技干部管理制度等问题做了全面、明确的规定。同时,市人民政府先后批转了市科委以及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发展科研与生产横向联合的实施办法》、《关于兰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试行办法》、《兰州市农民技术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开展创造科技进步先进企业活动意见》。市科委也相继颁发了《兰州市民办科研机构管理试行条例》、《兰州市科技咨询服务经费收支管理暂行规定》、《兰州市科学技术保密条例》、《兰州市科学技术成果管理暂行办法》。市科委同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兰州市农村科技示范户暂行管理办法》、《关于促进兰州市民办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的若干规定》等。科技法规和条例的不断完善,使全市科技管理工作走向了轨道。科技体制改革与各项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得到了协调,为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
  为适应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兰州市科技管理工作作出了 4个方面的转化:1.由项目管理,向以宏观管理为主、实现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方面转化市委把科技体制改革当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制定了与之配套的政策,及时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宏观管理为主的方面来。市科委积极发挥地方科委的职能作用。在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条例,颁发地方科技法规,改善全市的科技管理工作的同时,发挥本地区的科技优势,开展了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大型全局性的综合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与清华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联合进行的《城市基础设施研究》、《兰州环境规划模型及对策》、《兰州交通规划研究》等大型全局性的软科学研究项目的完成,为城市建设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受到了国内有关专家的重视和国家有关部委领导的赞扬。支持县(区)科委、研究所建立科技发展基金。仅1985—1986年两年就建立各级科研发展基金92万元。
  2. 由纵向管理,向以纵向管理为主、加强横向辐射为辅的方面转化市委把发挥地理、资源、人才优势,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振兴地方经济做为一项重要任务,打破条块分割,加强横向联合。近几年来,市上先后组建了各种专业科技咨询机构35个,聘请专家组成了10个专业顾问级和4个专业研究会。1986年,与甘肃省科协、兰炼等单位联合兰州地区近100个单位成立了《兰州地区科技领导联谊会》,与有关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兰州发明协会》。将兰州地区科技界从横的方面联合了起来,加强了科技部门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并牵线搭桥组建了 14个科研生产联合体,研究开发了 175项新产品、新项目,实现产值682.2万元,利润92.51万元,初步形成了地区性多层次,多形式,相互交错的联合体系,加强了科技工作的横向辐射能力,拓宽了科技工作的界面,以大兰州为视野,为地区科技的综合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科研项目由单打一,向工业抓龙头、农业抓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注重科技效益方面转化为了改变以往列项不集中,重点不突出,科研经费撒了胡椒面的现象,市科委提出了市列科研项目的列项方针:工业抓龙头,农业抓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集中部分经费实行重点投资开发。为此,在对本地区的资源、科研、人才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本着优势资源建立优势科技的方针,提出了工业发展的“六大龙头”行业(塑料加工、精细化工、食品、新兴建材、中草药、包装工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地方优势的龙头产品,以取得更大的投资效益。
  农业上,重点抓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以此推动相关行业和农业科技、经济的协调发展。如苹果、葡萄、玫瑰、百合、草莓等科技示范基地和白兰瓜出口产品基地都已初具规模,使科研投资产生了显著效益。
  4. 管理体制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为了摆脱封闭体制的束缚,1987年,兰州市与全国13个中心城市一道建立了科委主任工作联席会议的民间组织。每年进行一次例会。又分别与石家庄、福州市、宜兴市等市科委密切联系,加强友好城市间的交流与协作,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信息交流,摆脱封闭状态。同时,重视和扩大科技外事工作。近几年来,市科委用邀请外国专家讲学,聘请外国专家咨询、指导,派考察团出国,派研修生出国学习等方式加强科技外事交流、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如兰州黄河啤酒厂聘请了外国专家,使工厂在企业管理、产品质量、新产品开发上都得到了提高。
  1988年7月,由国家科委批准,在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和甘肃省科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兰州市宁卧庄成立了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兰州市属的11个科研机构和科技先导型企业也积极进入了开发区,他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资源为基础,项目为中心,产业为龙头,市场为导向,发挥科技优势,在科研与生产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进入开发区的一年里,这11个单位就开发项目50项,创产值850万元,实现利税150万元。
  在市委、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市科委的积极参予下,兰州市的“星火计划”项目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88年3月,国家科委将兰州市西固区列为全国20个“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
  仅一年,依靠科技和人才开发,“西固星火技术密集区”就显示出雄厚的实力,38家“星火企业”创产值达7.83亿元,占区乡镇企业总产值的33% ,其中18个“一厂(所)两制”的“星火企业”,开发出石化、仪表、针织、食品加工4个系列,57种产品;20个与大厂配套的企业生产配套产品33种。共完成省市“星火项目”9项,创产值1287万元。还建立了“国家星火示范乡”,组建了 4个“星火行业联合体”,引进新技术、新成果11项,联合开发资金837万元,“星火科技服务网络”遍及全区。在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中,作为科技群团的兰州市科学技术协会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发挥自身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群众性并有多种手段的特点,引导和推动商品市场同科技市场相结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1986年12月,召开了兰州市科协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次大会选举产生了由57人组成的兰州市科协常委,马梅荃(兼党组书记,高级工程师)当选为主席。兰州市科协“三大”的召开,使兰州市科协工作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由于学会、普及、咨询等业务的不断发展,一支由兰州市科协领导的多层次、跨行业的科技队伍已经成长起来。目前,兰州市科协所属学会、协会、研究会已有48个,会员1万多人;县、区专业学会、研究会59个,会员2800多人;农村乡、镇科协38个,会员4364人;厂(矿)科协13个,会员6300人;街道科协1个,会员100多人。兰州市科协系统已拥有科技咨询、信息机构32个,这些机构沟通、网络着全国25个省市的3000多个单位。1986年至1988年,累计完成咨询服务项目400多项,创造产值6000多万元。这些可喜的成绩已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赢得了荣誉。兰州市科技咨询服务中心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金牛奖三等奖,该中心负责人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金牛奖二等奖。
  兰州市科协“三大”以后,学术群团组织有了长足的进步,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网络性的群众性科技队伍。几年来,举办学术交流活动150次,交流科技论文1100篇;接待国外专家11人;组织国内专家举办专题报告、讲座30次;评选奖励的优秀科技论文467篇,其中有的学术论文已在国际上的有关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刊载或交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商品经济的逐步活跃,学术工作逐步摆脱纯学术活动的模式,大力参预经济建设,创办经济实体,开展有偿服务,增强了对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8个经济实体的年经济收人超过全部学会的年经济收人的50%。在市委、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市科协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把继续工程教育当作基本任务之一,从1984年就开始推动这项工作,发展到今天,已正式成立了兰州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变零星的培训班为有计划的培训中心。已举办了35个学科的培训班105个班次,已培训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学员5000多人。
  解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兰州的科学技术事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据1986年底统计,兰州地区共有科研机构111个,从事专业研究人员18797人。
  其中,中央、部属科研院所35个,科研人员11723人;大专院校科研所18个,科研人员359人;省属科研院所36个,科研人员2930人;市、区(县)属科研院所13个,科研人员462人;大型厂矿科研院所17个,科研人员3155人;个人(集体)科研所16个,科研人员168人。拥有各种精密仪器和设备(指国家科委统管的23种大型仪器)2300多台,价值人民币1亿元。科技事业涉及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有近代物理、化学物理、生物地质、冰川冻土、沙漠、高原大气、石油化工、机械、轻工、涂料、畜牧兽医、农科技术、食品、能源、环保、园艺、资料情报等上百个专业。据不完全统计,“六五”期间,兰州地区共有127项重点科研课题投入生产,实现产值1亿多元,开发新产品500余种,新增花色品种1千多种,创省优产品24种,部优6种。“六五”期间,兰州地区共获得科研成果奖565项,其中,获国家及部(委)奖的263项,不少项目填补了国家空白。
  回顾40年科技工作的历史,我们看到,兰州的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国家、社会的总形势、大气候,科学技术事业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二是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及科技界自身的努力奋斗。兰州的科学技术工作从来也没有像改革开放时代这样富有生气。科技界是珍惜国家、社会的安定团结,希望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兰州的科学技术工作只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依靠和面向”的方针,就能不断得到发展,前景必定是光明和辉煌的。
  (软科学课题组撰稿,执笔:王效民、汪孟衡、马保华)

知识出处

兰州解放五十年

《兰州解放五十年》

兰州解放五十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国民党马家军留下的废墟上, 使兰州由一个经济凋敝、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城市面貌破败不堪的烂摊子变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为支柱,电力、煤炭、建材、电子、轻纺等行业相配套的黄河上游新兴的工业科学文化城市。陇海、兰新等四大铁路干线交汇兰州,西兰、兰新等八条公路干线辐射全国,短波、 微波、光缆等多种通讯手段与世界沟通,兰州成为西北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产量逐年增长,一大批名贵土特产享誉海内外;商贸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商业大厦及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市场一派繁荣;科技、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丝路明珠”放射出耀人的光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