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市区政权的接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兰州解放五十年》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415
颗粒名称: (一)对市区政权的接管
分类号: D630.1
页数: 3
页码: 150-152
摘要: 本段介绍了对市区政权、市府直属及所辖单位、军供单位、交通部门等的接管。
关键词: 兰州 机构 工作

内容

对兰州地下党员的接转1949年8月29日,中共兰州市委即登报通告兰州地下党员来市委报到,前后共50天,报到的地下党员共340人。经查证落实后注册登记,并分配工作。对原兰州市发展的195名党员通过直接和间接证明核实无误者,被分配到市区各机关工作;对在内战时期或抗战时期发展的党员,因长期失掉组织联系,经取证证明无误者给予恢复关系;对外地区发展的44名党员登记后留兰工作。
  8月27日,中共甘肃省委和军管会召开兰州地下党座谈会。
  会后,由200多名地下党员和随军的甘肃工作团留兰干部四、五十人一起迅速组织起兰州市党政军各级领导机关和工作部门,开始接管和建政工作。首先委派几名干部搭起政权机构架子进行接管;随后利用、挑选旧职人员和青年学生中的积极分子进行接管工作,在接管中逐步扩大干部队伍。当时进驻市政府机关负责接管工作的仅有副市长孙剑峰和民政科长古国英二人搭起了接管旧市府政权的架子。在接管旧市府的同时,重点接管了区级政权,8月28日、29日,接管人员先后到九个区公所进行接管工作,并由市委、市政府领导分头进行具体指导。9月1日,在中共兰州市委书记强自修未到职的情况下由组织部长罗扬实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会议研究讨论了市委工作及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党员登记工作及接管建政工作等,决定孙剑峰负责一、二、三区的工作,刘振锡负责四、六、八区的工作;罗扬实负责五、七、九区的工作,并为各区委派一名书记和一名区长负责本区的接管工作。因当时的干部很少,各区只有四、五人,到9月份,吸收了一些旧人员和青年学生中的积极分子,每个区大约有八、九人为当时接管区政权的干部队伍。
  责令依册清点
  对旧市府和各区公所的接管,采取了责令旧职人员缮造文卷物资清册,接管人员依册清点,追索交回的办法。在接管中除有关军事文卷部分被焚烧外,大部分文卷都较完整地接收过来;办公桌椅、器具、房屋等亦完好无损的接收过来;全市土地面积及各区范围按旧行政区划全部接收;旧市府111名职员(含副市长1人,科长8人,其余为科员)及46名区级旧职人员被全部接管。对接管过来的157名旧职人员编为6个小组进行学习、审査,并按不同情况,采取留用、待査、送训、遣散等办法处理。经过1个月的了解审查,留用了 44名,送训6名,自离8名,遣散99名。对这些人员的处理,我接管人员采取了慎重、负责的态度,对他们的生活问题给予照顾,对不便使用的旧职人员让其转业或回家。在接收的9个区中,一、二两区共搜查收交枪支百余支;其他各区接收了一部分物资和粮食。由于各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接收的情况也各有差异。九个区中,城关地区的5个区市民占居多数,为商业区;郊外4个区大部分为农业区,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主,产有少量粮食。在接管工作中开展初期,在前期着重于接,全部接收完后,即转向了管。为使接管工作顺利进行,兰州市人民政府于9月13日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各区和市府各科室共13人参加,会议由孙剑峰主持,各区汇报了接管工作情况,相互交流了经验,接管清点工作于11月8日结束后,9个区普遍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随时配合军代表完成接管政权后的物资清点接交工作。对协助清点有功的群众给予了表扬奖励;对隐匿,包庇反革命和贪污分子予以严惩。
  收容登记散兵
  兰州市军管会联络处进驻兰州后,从解放大西北的战略目标出发,高瞻远瞩、宏观运筹,除做好兰州地区的收容登记工作外,还要做好甘宁青新等省的联络工作。自9月1日起到1950年初,先后共登记3066人,其中投诚起义官兵1068人,解放人员869人,自动前来登记者1096人,其他34人,对这些人经过集训,分别不同情况,有的安排了工作,有的参加学习,有的被资遣。
  以上人员交来的武器和军用品,计短枪18支、冲锋枪2支,步枪19支、轻机枪2挺、子弹5662发、炮弹20箱、军刀500把、收发报机各1部、发电机1部、10门电话总机1部。

知识出处

兰州解放五十年

《兰州解放五十年》

兰州解放五十年来,全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在国民党马家军留下的废墟上, 使兰州由一个经济凋敝、文化落后、交通闭塞、城市面貌破败不堪的烂摊子变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为支柱,电力、煤炭、建材、电子、轻纺等行业相配套的黄河上游新兴的工业科学文化城市。陇海、兰新等四大铁路干线交汇兰州,西兰、兰新等八条公路干线辐射全国,短波、 微波、光缆等多种通讯手段与世界沟通,兰州成为西北重要的交通通讯枢纽;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产量逐年增长,一大批名贵土特产享誉海内外;商贸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商业大厦及经营网点遍布城乡,市场一派繁荣;科技、 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丝路明珠”放射出耀人的光彩。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