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伊犁垦区(农四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264
颗粒名称: 九、伊犁垦区(农四师)
分类号: F329
页数: 5
页码: 495-499
摘要: 本文介绍新疆伊犁垦区(农四师)。
关键词: 伊犁 垦区 新疆

内容

伊犁是祖国的西陲要塞,西邻前苏联今哈萨克斯坦,为古乌孙国之地。公元前110 —105年,汉武帝就以细君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猎骄靡为王后,汉与乌孙国建立起友好关系,并开始在此屯田。
  以后唐、清均是重点屯田地区。清代统率新疆的伊犁将军府就设在惠远城。三区革命时,首府在伊宁市。1949年后,伊犁区党委和五军军部(原民族军)驻伊宁市。农四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十四师(即前民族军所属各团)、十五师(1952年3月由原二军五师十三团、六军骑兵团、军区通迅团组成)于1953年7月改编而成的。六军十七师五十团后改为农六师五〇农场,于1965年划属农四师。
  伊犁气候温和,水土资源丰富,是亦农亦牧的好地方。从1950年春季开始,驻伊犁的解放军就开始了大生产运动,屯垦戍边。以后生产迅速发展,到1988年底农四师共有人口 214 151人,其中,汉族178 857人,维吾尔族9 868人,哈萨克族17 037人,回族5 099人,蒙古族1 839人,其他民族1 451人。拥有土地面积893. 08万亩,耕地146. 82万亩,草场508. 94万亩,林地39万亩,果园2. 6万亩。下辖农牧团场19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3个,建筑企业3个,运输企业1个,师部驻伊宁市。1988年社会总产值54 380万元(当年价),其中农业产值27 940万元,工业产值14972万元。境内北东南三面环山,开口向西。伊犁河及其三大支流特克斯河、喀什河、巩乃斯河蜿蜒其间。形成伊犁河谷地、喀什河谷地、巩乃斯河谷地、特克斯河谷地和昭苏盆地。既有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基本特征,又有较温和湿润的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2. 9 —9. 2℃。日照时数2 400 — 3 000小时,无霜期87 — 162天。降水量西部平原200毫米左右,南部昭苏盆地400 — 5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春夏两季,约占全年60%—70%。蒸发量西部为1 800毫米,昭苏为1 250毫米左右。伊犁垦区是兵团的粮食基地和油料基地。
  1988年粮食总产196 425吨,缴售国家144 449吨,商品率73%以上。产油料17 757吨,上缴14 226吨,商品率高达80%。薰衣草油产量和质量,为全国之冠。各类牲畜年末存栏48万头(只)。该垦区生产的“伊犁大曲”白酒,被誉为“塞外茅台”,驰名全疆。
  此垦区可分为三个灌区。
  伊犁河谷西部灌区该灌区东起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汇合口,西至中苏边界的伊犁河上中游段。南北两侧由婆罗科努山和阿拉喀他乌山夹峙。伊犁河流经其间,形成富饶的伊犁河谷。谷地开阔,一二级阶地发育,阶地地势平坦。河谷西部,南北阶地各有一片沙漠,大都为沙垅和灌丛沙丘。
  本地区包括六十一团、六十二团、六十三团、六十四团、六十五团、六十六团、六十七团、六十八团、六十九团、七十团和七十三团场。总人口117 773人。土地总面积480. 34万亩,为全师土地的44. 02%,其中耕地76. 15万亩,占全师耕地面积的53. 42%。园地2.2万亩,草场270. 62万亩。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12 664. 1万元,产粮食101 170吨,缴售国家72 913吨,商品率72%;产油料7 372吨,上缴6 047吨,商品率达82%。
  灌区内农区大部在海拔1 000米以下,在900米以上婆罗科努山南坡存在逆温带,为园林生产及牲畜越冬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灌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降水西边少,东边多,昼夜温差大。灾害性天气有冰雹、大风、霜冻、寒潮等。土壤主要为草甸土、灰钙土、沼泽土、盐土。
  六十四团位于霍城县境内。前身为第五军(民族军)十四师四十一团和四十团。后整编为七团、九团,于1954年建成独立农场,1956年划归农四师改名为可克达拉农场,1969年改名为六十四团。1988年末有人口 19 647人,其中少数民族8 104人。播种面积11. 03万亩,牲畜32 236头(只)。该团认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先进技术,发展庭院经济,生产发展很快,职工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六十六团前身为六军十七师五〇团。1949年进驻惠远,1953年改名五〇农场。1988年底人口为15 497人,播种面积10.24万亩,牲畜存栏21 243头(只),当年利润41.7万元,职均收入1 521. 3元。
  区内还有工矿联合总厂,下辖煤矿厂、玻璃厂、陶瓷厂、服务公司、基建公司、电站等单位。伊犁河谷东部灌区该灌区包括七十一团、七十二团、一牧场、二牧场等单位。土地面积158. 55万亩,为全师土地的17%。耕地面积22. 36万亩,占全师耕地面积15.1%。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5 649. 1万元。产粮39 114吨,上缴粮28 718吨。产油料4 978吨,上缴国家3 117吨。一、二牧场有牲畜52 365头(只),是师粮食、油料主要产区之一和畜牧基地。工副业亦占重要位置。畅销区内外的伊犁酒厂和农用链条厂,就坐落在七十二团场内。被评为自治区优质产品的“团结牌”奶粉,就产于二牧场。
  本区域属温凉性半干旱气候。降水较伊犁河谷西部多,热量较少,各团场温度差别不大,无霜期长短不一。水源丰富,有喀什河、寨口河、巩乃斯河、卡甫克河、库苏尔河。团场内外兴修了较完整的水利配套工程,保证了灌溉用水。土壤主要以栗钙土、草甸土为主,盐土次之。
  七十一团位于新源县,原为六军骑兵团,1953年编为农四师十二团,1969年改为七十—团。现有人口 16 032人,播种面积9. 98万亩。1986年粮食亩产604斤,是兵团的高产农场之一。
  七十二团位于新源县肖尔不拉克镇,前身为二军五师十三团。
  1952年由南疆进驻此地,1969年改为七十二团。有人口 14 720人,播种面积18万亩。工业有原煤、水泥、链条,特别是该场生产的“伊犁特曲”,从1979—1987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名酒。1987年获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产品质量新疆跟踪站“雪莲杯”奖。]987年产酒2 956吨,其中特曲为863吨。当年销售额2 105万元,创税利757万元。
  昭苏灌区该灌区位于昭苏县境内,地处昭苏盆地西部,特克斯河南北两岸,由谷地平原和山地组成。灌区驻有昭苏农垦管理处及其下辖的七十四团、七十五团、七十六团、七十七团,这里是军事要隘。昭苏县西中哈边境线上的七十六团附近格登山上有“格登山纪功碑”。
  这是乾隆帝弘历亲自书写的碑文,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镌刻。
  记载了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军两路出兵伊犁平定准噶尔部,在格登山出奇制胜俘获达瓦齐的经过。灌区1988年末人口24 088人,其中少数民族6 855人。土地面积244. 61万亩,占全师土地面积的27. 26%。耕地47. 02万亩,草场面积132. 82万亩。灌区位于海拔1 500—1 800米的山前倾斜平原上。草场则分布在河谷平原下部和山地。气候属高寒半湿润区,水量多而热量少,年平均气温平原高于山区,南岸高于北岸;而降水量则相反。无霜期较伊犁河谷甚短且不稳定。灾害性气候有霜冻、雪暴及大风、干旱等。
  区内水源丰富,有木扎尔特河、夏塔河、松柏河、哈桑河、特克斯河。
  年径流量6.33亿立方米,尚有不少山溪、泉水及地下水,但水利工程甚小且简陋,灌溉保证率不高,受着自然气候制约的系数很大。
  本区土壤肥沃,为团粒结构。特克斯河南岸多为栗钙土,北岸多为黑钙土,有机质含量较高。耕地集中连片。1988年粮食总产57 245吨,向国家缴售粮42 818吨,商品率74. 8%。产油料5 407吨,上缴4 082吨,商品率76%。是农四师的粮油基地。本区草场广阔,四季均衡,草质优良,是新疆的重要牧区之一。被汉武帝誉为“天马”的伊犁马,就产在这里。这里出产的马经多年改良,品质更为提高,经国家鉴定确认为优良种马,命名为“伊犁挽马”。改良的细毛羊,毛质好,产量高。肉乳兼用的新疆褐牛,年产奶二吨以上。工业有电力、奶粉加工、干酪素、酥油、马奶酒、粮油加工、机械修理、运输等。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3 775. 3万元(1980年不变价格)。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