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博乐垦区(农五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260
颗粒名称: 八、博乐垦区(农五师)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493-495
摘要: 该垦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
关键词: 博乐 垦区 新疆

内容

该垦区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
  这里在唐代盛期就是“丝绸之路”的名镇。据《新唐书》记载:黑水向西“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逾车岭至弓月城……”黑水河即今之乌苏。石漆河就是今天的精河。清代精河和博乐都是屯田的地方。农五师的师部在博乐市,是兵团的边境师之一,北与苏联接壤。该师的前身一部分是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抗日战争时期编为一一五师的教导旅,后调陕甘宁边区与陕北红军一部编为教导旅,后编为六军十六师。1953年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五师,1954年兵团组建后隶属兵团管辖。1957年撤销农五师建制改为红星农场总场,下属三个分场、两个牧场。1959年2月恢复农五师建制1960年在博州开发新垦区,建立了红星十一场、十二场、十三场、十四场、十五场、十六场。1963年11月师部由哈密西迁博州。原农七师精博总场沙山子农场、托托分场、运输处幸福农场、精河农场、商业处的红旗农场、工二师艾比湖农场都划归农五师建制。1988年末全师总人口为69 155人,其中汉族60 714人,维吾尔族2 726人,哈萨克族2 550人,回族1 826人,蒙古族1 103人,其他民族236人。职工29 563人。拥有土地面积464. 30万亩,耕地面积47. 14万亩。林地20. 72万亩、草场265万亩、水域6. 13万亩。所属农牧团场11个,独立核算工业企业6个。1983年以来,该师积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推广先进技术,生产发展较快。1988年社会总产值23 349万元,工农业总产值23 349万元(当年价)。粮食总产56 545吨,上缴36 338吨。棉花总产9 432吨,上缴国家9 115吨,出口 5 011吨,1988年全师12. 5万亩陆地棉亩产皮棉达75公斤,居全兵团之首。年末牲畜存栏182 619头(只)。垦区由艾比湖盆地和博尔塔拉河谷地两大地貌单元组成。北、西、南三面群山环绕,西高东低。平原属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冬冷夏热,年较差最大值达44℃。光照充足,秋季降温快,降水稀少。
  年均气温8. 3—3. 6℃,极端高温42. 2℃,极端低温-36. 4℃,年降水量为90. 9—291. 3毫米,精河平原不足100毫米,博尔塔拉河中下游年平均降水在170 —190毫米。年蒸发量3 421. 3— 1 555. 7毫米。风力平均大于8级的有165天(阿拉山口)一99天(塔斯海)。
  年日照2 900—2 710小时,无霜期194—154天。
  此垦区根据地域划分为西部灌区、中部灌区和东部灌区。
  西部灌区该灌区地处博尔塔拉河谷地,跨温泉、博乐两县市。总面积207万亩,现有耕地面积17. 58万亩。年均气温3.6—5. 5℃。无霜期154—168天,年降水量181. 5 —204. 2毫米。气候属荒漠平原类型,热量资源较差。但草场资源丰富,草质优良。宜于种植小麦、洋芋,沙棘和贝母也生长良好。灾害主要有冰雹、洪水、霜冻等。
  本灌区有八十四团、八十七团、八十八团。有人口 18 151人,其中,少数民族2 540人。职工8 633人。主要种植粮食、油料和发展畜牧业。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2 451. 8万元,产粮31 591吨,缴售国家22 767吨,产棉327吨,缴售国家319吨。产油料1 378吨,上缴1 109吨,有大小牲畜84 939头(只)。
  中部灌区该灌区地处博尔塔拉河、大河沿子河、精河三河下游的冲积、洪积平原地带。东北是阿拉山口。总面积有197. 81万亩,其中,山区草场面积18. 54万亩,农区面积109. 38万亩,内有次生胡杨林8. 67万亩。现有耕地面积25. 53万亩。年均气温6. 7—7. 2℃,无霜期171—181天,降水量90. 9 — 123毫米,年均日照2 709. 6 —2 838. 9小时,年蒸发量1 626 —1 917. 9毫米。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但有冰雹、干热风等危害。灌区内有八十五团、八十六团、八十九团、八十一团、八十三团、九十团等团场,人口34 690人,其中,少数民族4 162人,职工15 548人。该区是农五师主要棉花基地。1984年以来认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广先进耕作技术,粮棉单产迅速提高。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8 387. 3万元(1980年不变价格)。粮食总产21 478吨,上缴国家11 922吨。棉花总产8 591吨,缴售国家8 376吨。经济效益也稳步上升。
  东部灌区东部灌区位于精河县境内的蘑菇滩和托托地区。总面积百余万亩,其中农区土地面积59.08万亩,另有山区草场31.56万亩。
  耕地面积7.8万亩。该区地处阿拉山口风口前沿。年均气温8. 3C,无霜期171 —194天,日照2 709 — 2 711.4小时,年降水量90. 9_98. 6毫米,蒸发量1 626 — 3 421毫米。年均8级以上大风32.1 —165天(阿拉山口)。年引水量5 472. 6万立方米,地下水可采7 104万立方米。河湾沟汊密布,水质良好。与艾比湖东邻接壤,湖内含有食盐、芒硝、硫酸镁、硼溴碘等。湖内有4万亩人工芦苹,风沙大,干热风多,地下水位高,盐碱重。区内有九十团(东部,阿拉山口正南)和八十二团、九十一团,人口 7 500余人,少数民族206人,有职工3 376人。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