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修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177
颗粒名称: 兴修水利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454-456
摘要: 兵团同志深刻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疆是个干旱地区,没有水利就没有农业,没有牧业,也没有绿洲,没有生命。兵团恢复之后,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水利建设。
关键词: 水利 新疆 兵团

内容

兵团同志深刻认识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疆是个干旱地区,没有水利就没有农业,没有牧业,也没有绿洲,没有生命。兵团恢复之后,坚持不懈地进行了水利建设。从1982年到1988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49 274万元,新建水库20余座,新增库容量5亿多立方米,新打灌溉井1 945眼,增加抽水能力4亿多立方米,进行渠道防渗6 100公里,可节约水4亿多立方米。重点抓了边远贫困地区的水利建设和旧灌区的技术改造与配套。
  1) 兴修水库。农三师原地方国营农场水利设施简陋,灌溉无保证。划属兵团领导后,适逢“文化大革命”来临,也未来得及解决。兵团体制恢复后,作为建设的重点,扩建小海子水库,新建了永安南、北库,库容量达7亿立方米。灌区内进行了渠系配套,灌溉用水得到了保证,生产发展很快,粮棉年年增产。
  农九师边境农场建立不久,“文化大革命”开始。由于水利工程简陋,农业多是靠天吃饭,生产极不稳定。兵团恢复后,先后建成了乌什水库和乌拉斯台水库,加上喷灌大面积推广,大大改善了灌溉条件,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2) 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兵团全面推行计划用水,以水定地,基本上实现了灌溉沟畦化。近年引进、研制喷灌、滴灌设备,推广喷、滴灌先进技术,从而使灌溉水的利用率由过去的30%_40%,提高到50%以上。每亩灌水量由过去的800 — 1 000立方米,降低到400—600立方米。每方水的效益达到产粮0.5公斤,产籽棉0.5公斤左右。每方水的经济效益达到0. 2元的较好水平。现在全兵团已建成喷滴灌面积17万亩,其中,农九师有11.5万亩,大部为自压喷灌;在果园中推广的滴灌,节水在50%以上,增产效益十分显著。
  3) 重视开发地下水。兵团从1980年以来,打井近2 000眼,增加抽水量4亿。农六师五家渠灌区三个团场利用地下水灌溉占总水量的50%以上。不但提高了灌溉的保证率,而且,还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基本上解脱了次生盐溃化的威胁。为全兵团开发利用地下水,进行竖井排灌,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4) 渠道防渗。1980年以来,兵团共建防渗渠道6 100公里,提高了渠系利用率,降低了地下水位。农二师塔里木垦区五个团场到1988年全部完成干、支、斗渠防渗,渠道利用系数提高20%,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米多,灌溉面积由20万亩增加到25万亩,粮棉年年增产,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5) 引进暗管排水新技术。从1985年起在二十九团进行人工挖沟埋管(波纹塑料管)1 000亩试验,次年又从荷兰引进挖沟埋管机,现已建成暗排面积6 000亩,三年试验经测定,可增产20%左右,减少占地15%。
  到1988年底,全兵团累计水利建设投资16亿元,建成大、小水库96座(其中,1亿立方以上大型水库8座),蓄水能力27亿,修建各级渠道4. 7万条,总长达6. 37万公里,渠道引水能力每秒2 900立方米,灌溉能力1 800万亩。其中防渗渠道1. 6万公里,引用地下水灌溉井6 000余眼,年引水8亿立方,建成水电站107座,装机容量11. 8万千瓦,形成了 110个较完整的灌区。同时,还利用水库、湖泊水面发展养殖业,1988年渔产量达6 590吨,占自治区生产总量的40%左右。
  兵团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多是军民两利工程,如乌鲁木齐和平渠、哈密的红星一渠、阿克苏的胜利渠、库尔勒的十八团渠、石河子的“两利渠”……等,不但团场受益,群众也受益。
  据统计:兵团水利工程中,群众受益面积达15% —20%。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