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兵团是一个大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165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兵团是一个大学校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428-429
摘要: 兵团是一个革命大学校,它用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忠于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不仅推动了兵团事业发展,而且也使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关键词: 新疆 兵团 建设

内容

兵团是一个革命大学校,它用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忠于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代新人,不仅推动了兵团事业发展,而且也使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17万解放军战士集体转业后,便在万古荒原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办农场,依靠自己的双手、依靠战士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不为名、不为利、披荆斩棘、百折不挠,使亘古荒漠出现了一片片新的绿洲,一个个新兴的城镇。“荒漠变绿洲”,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联合国治沙专家因全世界不少地区面临沙化的威胁,曾专程来到准噶尔沙漠深处的一五〇团进行考察。他们在这个团场见到无边无际的沙丘,带着气吞万里席卷一切的气势逼向条田、村庄,而这里的军垦战士们与沙鏖战,数十年如一日,到1988年底共造林4. 61万亩,植树1 500万株,遏制了黄沙的吞噬,使这里林带成网,渠道纵横,条田平整,粮丰收、畜成群,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位秘鲁的专家说:“沙漠化在许多国家存在,问题很大,至今没有得到解决,看了你们的防沙措施,找到了解决的途径。”许多专家称赞这是一个奇迹。
  在兵团,像一五〇团一样在戈壁深处建场,与沙漠进行奋战,创造人间奇迹的事迹比比皆是。而创造这些奇迹的人正是当年久经战场的老战士。进疆时,他们是小伙子,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他们的奉献很大,可是不少同志的待遇却很低!但他们一不伸手要官,二不伸手要钱,始终保持人民战士的本色,忠心耿耿地为人民服务着。他们才是真正的高尚的人,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在新疆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中,五六十年代进疆的20万名支边青年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这一批青年响应祖国的号召,离开了繁华的上海、武汉、南京、天津等大城市,告别了父母,为了开发建设新疆,保卫祖国边疆,来到了荒凉的戈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条件异常恶劣的情况下劳动着、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这是一种什么思想?什么精神?这是高尚的爱国主义思想。古时候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叫做“木兰从军”,说的是花木兰千里迢迢代父从军12载,成为千古美谈。兵团有许许多多的内地姑娘离开可爱的故乡,美丽的城市,来到遥远而偏僻的边疆屯垦戍边。她们用勤劳的双手,使昔日的沙漠成为“塞外江南”,成为“戈壁滩上的花园”。她们实在也是“最可爱的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生产建设兵团的干部和战士在征服荒漠的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兵团特有的精神和风格,这就是:“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屯垦戍边,艰苦创业,开拓奋进。”这个精神,代代相传。60年代,先后有大批知识分子和科技工作者来到兵团,他们绝大多数是在最艰苦的生产第一线成长起来的,他们热爱祖国,热爱边疆,以场(厂)为家,与工农朝夕相处,为发展军垦事业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受到了广大军垦战士的真诚欢迎,是祖国的好儿女;10万转业官兵也参加了这一伟大事业;数十万志愿来疆屯垦戍边的青壮年来到兵团。在这个革命大熔炉里,这些人从理论和实践中,受着爱祖国、爱边疆、爱劳动、爱人民精神的熏陶,所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忠于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垦战士。尽管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但兵团的精神和风格,却一代代地传了下来。因而保证了部队士气高昂,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这正是兵团的优势所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