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边民外逃事件与“三代”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16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边民外逃事件与“三代”工作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424-4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边民外逃事件与“三代”工作。
关键词: 边民 新疆 外逃

内容

1960年以前,中苏边境中方一侧,基本上处于有边无防的状太。
  1962年4月,由于苏联的策动和诱骗,发生了伊犁、塔城边境地区6万余居民,赶着牲畜,带着财物越境逃往苏联的边民外逃事件。其中裕民、塔城、霍城三县受害最重。塔城县外逃人口达该县人口的68%;霍城县边境三个公社原有人口 1.6万多人,外逃后只剩3 000余人,其中前进公社的社员只剩下9户。这些地区的农村组织道到破坏,有的公社机关陷入瘫痪之中,各项生产遭受严重损失。据裕民县当时的统计:牲畜损失31%,车辆损失70%,耕畜损失80%。
  1962年5月5日,中央和自治区指示生产建设兵团派出部队赶往边境地区维持社会秩序,配合国防部队保卫边境各县人民政权、保卫祖国领土的完整。当时兵团共派出5个独立营和21个值班民兵连,赶往出事的各县,胜利完成了中央和自治区交给的艰巨任务。
  5月29日,伊宁市客运站。因买车票问题,少数坏人煽动一些群众捣毁客运站大门和办公室门窗及电话,打伤维持秩序的干部和战士共15人。当时少数坏人叫嚣:“现在是打倒共产党,消灭汉族人的问题。”与此同时,约有2 000多人包围了伊犁州人民委员会,夺走门卫枪支,占据了州人民委员会大楼,捣毁门窗,殴打干部,抢走文件、公章,特别是抢走十多年的外事档案资料。另有数百名群众在伊犁区党委门前,企图冲击区党委办公大楼,情况十分严重。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兵团农四师奉命迅速派民兵增援区党委,打击了暴徒的嚣张气焰,控制了局势,并夺回了人民委员会的大楼,保卫了伊犁区党委,稳定了社会秩序。
  为了在“伊塔事件”发生地区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周恩来总理在事件发生的当时亲自召见了兵团副政委张仲瀚,他要求兵团承担维护社会治安,劝阻边民外逃,对边民外逃地区遗留下来的农牧业生产和基层工作实行代耕、代牧、代管,并要求兵团沿中苏边界建立国营农(牧、林、矿)场带。
  根据这个原则和中央、自治区党委的有关指示,兵团从农四、五、六、七、八师、工一师、兵直等单位派出干部810名,工人16 750名,汽车39辆,拖拉机和康拜因45台,前往裕民、塔城、霍城、额敏四个县的12个公社、6个牧场执行“三代”工作。工作队进入指定地区后,首先恢复了各级党政机构。其中,代理公社职务的干部有54名,占公社干部总数的79%;代理大队职务的干部有199名,占大队干部总数的93%;代理生产队领导职务的干部有499名。另外工作队迅速投入抢洪灌溉小麦,发动群众漫山遍野地寻找失散的牧畜的工作。据统计当时共代管庄稼78万多亩、代耕土地42万多亩、收扰失散代牧的牲畜32. 7万多头。他们在当地党政和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8月间,将代耕的土地、代牧的牲畜、代管的财物,全部移交给当地政府和人民。兵团在执行“三代”任务及边防值班民兵支出的各项费用,共计935万余元。
  为了加强边防建设,开发和建设边境地区,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指示,兵团由执行“三代”任务转变为筹划建立边境农场的工作。
  区党委先后发出〔1962〕456号、561号、704号文件,指示在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等地、州边境纵深10公里左右,划出1 760万亩土地作为兵团边境农场,另由兵团划出14万亩土地安置边境内迁群众。
  从1962年到1966年五年时间,共建立边境农场53个,基本上形成了一条纵深10—30公里的边境农场带。筑起了一条“屯垦戍边”的国防屏障,它既发展了经济,又加强了边防建设,成为中国国境线上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