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兴水利,举办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13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大兴水利,举办屯田
分类号: K291
页数: 18
页码: 360-3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大兴水利,举办屯田。
关键词: 屯田 水利 新疆

内容

1943年“四·一二政变”前,因战乱,农民流离失所十室九空”,到处“残垣断壁,尸骸狼藉”,耕地荒芜70%—75%,牲畜死亡300万头以上,所余不足400万头。财政的唯一来源就是发行省票,原四两省票一元,猛涨到2 000两省票才值一元。当时生产力低下,大部分是“无垄”式的农业,“把种子抛在地下,用牛羊践踏一遍,然后凭它自生自长,农民多半是用古老式的木犁来耕地”(李薄霖《十年来新疆的经济建设》,载《新新疆》1943年4月12日)。
  盛世才面对当时的现实,经过专家们研究的结果,提出了新疆经济建设的方针:“农业和牧业是新疆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首先要开发水利;其次要使用农业拖拉机,逐渐走向农业机械化的道路;第三要改良籽种和使用肥料;第四要改善耕作方法和预防虫害;第五要开辟荒田和提倡选林;第六要禁止高利贷”(格兰纳《高的亚洲》第三部)。
  一、号召“全省总动员,努力春耕为了渡过困难,恢复生产,1934年初发动政府机关人员、各团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组成春耕宣传队,下乡动员农民修正渠道开垦荒地,搞好春耕播种。要求县政工作以督促扩大春耕,招抚安插难民为首要任务。战后农民进行生产有困难,政府“实施农村救济”。1934年度政府贷籽种约4万石,耕牛1 400头,耕马2 000匹,发放补助费48万元。1935年到1939年连续贷款贷种贷耕畜,六年共计贷款3 259 000元,籽种223 000石,耕牛2 600头,耕马4 600匹(《新新疆》卷一)。和田地区因马虎山盘踞时间长,受害甚大,政府豁免1937年田赋,1938年无代价发给农民棉籽和蚕籽。由于采取了“农村救济政策”,生产恢复很快,1936年耕地增加216 500亩,1937年增加421 600亩,1938年增加602 801亩,1939年增加715 855亩。粮食总产由1933年的4 634 000石,到1939年增加到6 591 323石,六年增长50%以上。
  二、组织军队屯田1934年冬,盛世才将新疆2. 5万人的军队,裁减1. 3万人,其中部分军官到政府部门任职,绝大部分官兵进行屯田生产。
  省政府于1943年冬组织屯垦委员会,其任务是:领导现役和退伍军人参加屯垦,组织屯垦军民发展农业生产,筹办屯垦所需要的物资和工具,帮助购买和使用农业机器,改良农牧业生产技术。
  盛世才督办和李溶省主席先后任命中将盛雨田、王勇为屯垦委员会的委员长,少将郭锡候、袁辅三和吴义成、张希良等为副委员长。
  委员会下设有总务部、设计部和调查部。1935年3月,新疆屯垦委员会颁布《现役军人种地办法》。规定:(1)新疆各部队现役军人,从1935年起,都应自行种田、种菜和割草,以省公家经费,增加部队给养。(2)各部队应挑选一部分官兵,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起,按时轮流换班耕种。(3)各部队如因二十四年筹办耕作已晚,到民国二十五年,各部队必须按照十分之三的人数,到指定耕种地区,从事农作,不得间断。(4)每50人编一组,各组使用种子、牛马、农具和补助费银,由本会会同财政厅协办。(5)每10人定为一股,设股长1人;五股一组,设组长1人,组长由能干官长担任。官兵薪饷照旧发给。(6)秋收以后,应把所领籽种归还公家,其中牛马农具由各队保存,作为公物,若有遗失或损坏,责令赔偿。用久废弃不在此例。(7)各组应有收成帐一本,秋收以后,各组长可以从总收入中提取25%,分赏各股士兵,再提5%,作各组长、股长奖金,其中工作组长应得5%中的三成。(8)各带队官长(旅、团、营、连长)和经营人员,对于提倡农垦确有成绩的人,应从总收入中提取5%,以作鼓励。在屯垦委员会统一指挥下,新疆驻军在各地按照规定参加了屯田生产。
  同年3月,新疆屯垦委员会还颁布了《预备编余军民屯垦办法》。规定:(1)安置这部分官兵应充分供给生产资料。如愿开矿,可送阿山开金矿;如愿筑路、开渠,公家也应给相应的代价;如愿从事农垦,由本会分给土地,从事种植。(2)编余官兵,由公家拨给各人土地60亩。按20人编一组,设正副组长各一人,组长由原有长官担任,率兵到指定地点屯垦。屯垦三年后,官属土地拨给官兵,作为私有财产。(3)屯垦所需籽种、牛马、犁铧、车辆、农具等辅助银,由本会会同财政厅协办。公家发给带队官15万元垫款。如果各队官兵不能勤劳耕作,秋后收回所领土地和交拨各种款项,并给以相应的处罚。各队各组所领籽种,本年秋收后从所收获粮食中扣还。
  若遇荒灾,可以延长到第二年秋后。农具、牛马购置款,分三年偿,还。(4)各队官兵给养,照旧章每天发给大小米或面粉一斤半,至新粮收获后的9月底停发。如遇荒年,可再发一年,到第二年9月底。
  此后停发,不再延长。(5)政府酌量发给薪饷。(6)免费发给旧军服装。(7)要求各区、县长协助,乡民支持。各屯垦官兵不能扰乱地方,刁难乡民。
  1935年,省城的编余退伍官兵500人,进驻南山水溪沟一带屯田。由刘世凯任大队长,下设五个分队,第一分队97人,当年收获小麦113石。第二分队87人,当年收获小麦203石。第三分队90人,当年收获小麦135.13石。第四分队60人,当年收获170石。第五分队91人,成绩最好,收获小麦273. 9石,且农具无损坏,牛马膘肥体壮,队员潜逃最少,分队长崔振统记大功一次。而一分队收成不好,分队长被撤换,南山屯田官兵当年收获小麦共895石。
  第二屯垦大队到迪化北郊青圪达湖一带进行屯田,共有退伍官兵3 005人,其中有中校1人,少校1人,尉官841人,士兵2 162人。1935年春,他们从乾德县借稻种30石,保安局借5石,主要种植水稻,后来,他们全部归还给迪化县粮仓(《新疆屯垦史>)。后来局势紧张,有的官兵被抽赴前线去了。
  在组织军队屯田的同时,还组织了官警屯田生产。
  1943年4月,新疆警务处官警合作社在迪化创办农场一处,耕种土地十戽,并增设缝纫部,吸收官警眷属参加工作,农场及缝纫部所得进益,均用以补助官警及其眷属之生活。
  1944年,警务处与警校共种地八戽,每区局种地四戽,各县局二戽,各分所及派出所种地一戽。种植谷物和蔬菜,全疆警察机关共种地365戽(《新疆风暴七十年》)。
  1934年冬,伊犁警备司令兼屯垦使邱宗浚组织白俄军参加屯垦生产。
  1937年4月,屯垦委员会还组织省城公务员参加屯垦。以古城为第一区,绥来为第二区。在屯地设有公务员屯垦区公所,在各区设有正副区长1人,由该区耕作的公务员推选。除发原有薪金外,每月津贴80元作为正副区长办公费。
  三、创办农场,示范农民为了提高农业耕作技术,盛世才首次在新疆创办农场。
  晋庸农场:在迪化北部的青圪垯湖区域,到1942年已耕种土地4 000公顷(即六万亩),要求当年生产谷物(主要是稻谷)2 000石,压种冬麦1 000公顷(1.5万亩)。该场从1938年开始,已有现代化农具。农场是引用红雁池水库的水进行灌溉,生产有保证。是新疆的重点农场。该场场长曾参加1941年11月22日召开的关于确定1942年农牧业中心工作会议,故该场以盛世才的字晋庸命名。
  反帝军农场:这是一个军垦农场,位于迪化南水溪沟一带。引用乌鲁木齐河水灌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1938年已开始使用现代农机具,1942年种地1 000公顷(1.5万亩),要求当年生产粮食(主要是小麦)3 000石,压种冬麦500公顷(7 500亩)。
  阜康农场:位于阜康县六营湖一带,土地肥沃,引用天池水灌溉,1942年已耕种土地5 000公顷(7. 5万亩),主要是种植粮食作物。
  吐鲁番农场:耕地面积4 000公顷(即6万亩)。吐鲁番是宜粮、宜棉,亦宜葡萄的地方,既引地面水灌溉,亦用坎儿井引用地下水灌溉。
  阿山农场:1942年耕地3 000公顷(即4.5万亩)。阿尔泰地区无霜期短,宜于小麦生长,从1938年开始已使用现代化农机具。
  独山子农场:位于乌苏县境,引用奎屯河水灌溉,1942年种地500公顷(7 500亩),要求当年生产小麦1 000石。
  伊宁农场: 1942年已耕种400公顷(即6 000亩)。伊犁河谷气候温和,雨量为全疆之冠,是宜农宜牧的好地方。1942年计划生产小麦2 000石,棉花30吨,蓖麻籽50吨(《新疆风暴七十年》)。
  此处还在塔城、特克斯、库尔勒、焉耆等地创办农牧场。
  从1936年起,新疆政府开始从苏联购买现代农业机械,主要是农场和农试场使用,以提高耕作效率,向农民示范。也为农民代购一部分。1936年购进农机具2 500多架,1938年增加到20 891架,到1942年底,其购进农机具15. 5万架,同时引进各种农业仪器7种,药品9种,总共用款743 500元。
  这些农业机械共有48种,主要有拖拉机、单体犁、双体犁、之字耙、元片耙、播种机、中耕机、除草机、收割机、选种机、播棉机、打粮机、粉碎机、玉米脱粒机、喷药器、铡草机、马扒……等。一台拖拉机工作,可代替240个劳力。这是新疆现代化耕作的开始,要求1942年全疆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
  除积极创办农牧场外,还在昌吉办了农试场。在吐鲁番创办棉作物试验场和模范养蚕室。在伊犁、塔城和吐鲁番建立果树园艺苗圃。
  为使全区逐渐良种化,1942年确定,由吐鲁番、喀什两地供应全疆1943年棉花良种。由和田、吐鲁番供应全疆蚕籽。伊犁、塔城、迪化供应全疆1943年乌克兰冬麦良种。
  第一个三年计划期间,在全疆建立气象测候所10处,农业技术指导站27处,在第二个三年计划(1940—1942年)期间,又增加农技站17处(《新疆风暴七十年》)。
  四、招募关内农民进疆,举办民屯金树仁时期,新疆大乱,由于战乱和民族互相残杀,人口锐减,劳力奇缺。城市雇一工人,“其工价之高,超过机关首领薪俸金额,还找不到工人”(《新疆风暴七十年》)农村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为了迅速恢复生产,除动员新疆农民兴水利,开荒种地,恢复生产外,还从关内大量招募农民进疆,兴办民屯。
  1942年春,农林部长沈鸿烈到迪化与盛世才商定招募河南农民入疆,利用从苏联运进大批军援物资的回程车,由西北公路局负责运输。从西安运出92车,共4 064人,平凉运出2车共73人。到哈密73车共3 118人,其余运至乌鲁木齐。
  据《现代西北》七卷二期1944年8月15日报告数字,这次进疆农民分配给迪化县2 000人,孚远县500人,木垒河300人,七角井50人,乾德600人,绥来县450人,昌吉县400人,阜康县1 100人,奇台县1 200人,呼图壁400人,合计7 000人。
  1944年统计,招募进疆之垦民共38批,1 091户,4 666人。其中男2 673人,女1 993人。12 —17岁827人。河南来的3 869人,山东350人。
  安置难民407户,988人,其中甘肃610人,河北123人。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行政年鉴载:“尚有垦民共10 110人,义童500人,共拨可耕熟地3. 2万亩有奇。垦民住房三年共完成1 100间,其移运费用自开垦开始至三十三年(1944年)九月止,计共支付法币58 107 154元,至安垦贷款以及房屋建修贷粮等项尚未计算在内。”(《新疆风暴七十年》)这一段记载可以看出,为了招募农民进疆,发展民屯,政府进行了巨大的组织工作。从运输进疆,沿途接待,发放衣物,供给粮食,到了垦区后,划拨土地,修建房屋,生产贷款、贷粮,一一妥善安排,十分重视发展民屯。
  1943年,政府又招募6 300人进疆,由政府拨给木材,建筑房舍,拨给土地,贷给种子、农具、耕畜。为了鼓励生产,三年之内,不征粮赋(《新疆屯垦史》)。
  1943年,由战时救济协会所属洛阳,济源,平陆,西安等四地的教养院征选难童474名(途中遇匪死亡2名)运往新疆,安置在哈密和吐鲁番两地(民国三十五年七月社会部《流落新疆难童急救及安置办法》)。
  1942年,国民政府提倡开发大西北,颁布《赴新工作人员登记办法》和《待迁办法》。青年响应者甚众,仅重庆一地登记者5000余人(《新疆简史》第三册)。
  五、兴修水利新疆是灌溉农业,降水量极少。没有水利,就没有绿洲,没有农业。盛世才主政新疆期间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动员全疆军民,一方面对旧渠进行疏浚,同时积极修水渠,筑水库,挖坎儿井,成效显著,据青海正闻社于1939年12月报道,第一个三年计划结束,1939年已成渠道干渠944条,可灌农田10 758 526亩,较1933年的460万亩,增加615万亩,第二个三年计划完成,1943年共有渠道1 477条,渠长32 720.5公里,可灌溉农田14 943 726亩,较1939年增加灌溉高积418. 5万亩。到1944年9月,全疆共有渠道1 578条,渠长36 099. 5公里,灌溉面积16 800 912亩,较上年新增灌溉面积186万亩。与1933年相比,十年共增加1 200万亩,每年以120万亩的幅度增长。其恢复之快,增长速度之高,是大兴水利的结果。各地区兴修的水利工程,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1)迪化区:1939年有灌溉面积813 245亩,到1944年共有渠道193条,灌溉面积达到1 556 345亩,增长74. 3万亩。五年增长90%。
  迪化县:红雁池水库工程,引用乌鲁木齐河水,水库原有周长3公里,蓄水量为1 500万立方米,政府于1939年开始测量,1941年开始加修,由苏联工程师设计,水库完成后,蓄水量达1 900万立方公尺,可灌溉农田4. 5万亩。引水渠1941年9月开工,渠长6公里,挖土石方7. 5万立方公尺,流量3. 5秒/立方米。放水渠及晋庸渠于1932年动工,渠长26公里,灌溉迪化北郊晋庸农场及附近农民土地,渠道流量4秒/立方米,挖土石方3. 5万立方公尺。水库出水隧道长160公尺,木制水洞90公尺,砖和水泥砌成70公尺,高1. 25公尺,宽1. 2公尺,铁制闸门,以钢丝绳连系坝顶之绞车,由绞车司其启闭。工程费用,新疆币115万元。
  第二个三年计划期间,在南郊柴窝铺及达坂城,修水渠7公里,可灌溉地7 500亩。
  在迪化西河坝修筑河堤,长1 900公尺,保证了乌鲁木齐河下游农田的安全与发展。
  阜康县:天池水库,天池又名瑶池,位于阜康县正南之天山博格达山峰之间。南北长2公里多,东西宽1公里许,面积约3平方公里,最深处达150米,蓄水1. 5亿立方米。1942年,政府请苏联工程师勘测设计,于东缺口筑坝建闸,年放水量700— 1 200万立方公尺,闸门由生铁铸成,绞车启闭,工程费用100万元,可增灌农田二万亩。1943年5月竣工放水,经阜康渠道,六营湖渠道灌溉阜康农田及六营湖农场耕地。
  呼图壁:1939年修建了梧桐窝子渠道,引用呼图壁河水,灌溉农田。
  绥来:1940年开工修建清水河子渠,于1941年完工,引用清水河子水,灌农田7 500亩,工程费用2. 5万元,由农民集资修建。
  吐鲁番县:1938年修建大河沿渠道,灌地4 000余亩。
  2)伊犁区:1939年有灌溉面积62 507亩,经过大兴水利工程,到1944年9月,共有渠道216条,长3 917公里,可灌农田2 007 388亩,增灌面积高达190万亩。成效异常显著。
  大裕农渠:1938年开工,流量32秒/立方米,灌溉农田32万亩,其中伊宁县29万亩,绥定3.2万亩,渠道土方由农民挖掘,工程费用18万元,由政府拨款修建,1940年完工。组建农裕渠保养委员会,管理渠道用水及养护事宜。
  小裕农渠:水源为喀什河水,灌溉面积126 400亩,工程费用新币50万元,由政府拨款,1940年开工,1942年完工。
  巩哈县:该县铁木里克地方,有荒地8万亩,1943年动员该县人民开渠17. 5公里,至1944年完工。
  昭苏县:农民艾孜木江自费于阿克苏河下游挖一条支渠,长15公里,灌地5 000余亩。
  河南县:察布查尔大渠,多年淤塞,水量甚少,1944年发动农民整修,3月开工,5月1日完工。
  伊犁区还整修了博尔博逊等11条渠道,长289公里,灌地632 185亩。
  3) 塔城区:1939年有干渠32条,支渠44条,灌溉面积仅55 212亩。经过五年兴修水利,有渠道140条,渠长3 673. 5公里,灌溉面积增至224 338亩,增加169 126亩,增长两倍多。
  沙湾县:1944年7月,成立沙湾县水利工程处,张立沛任处长,扩建该县新盛渠,干渠长34公里,引玛纳斯河水灌溉,可灌农田8万亩。后因民族军西进,工程暂停,1946年继续施工,完工后,灌溉面积增至15万亩。
  乌苏县:1949年动工修建独山子水渠,引用奎屯河水,可灌地1.5万亩,灌溉奎屯农场及农民土地,工程费用5万元,由政府拨款修建。
  第二个三年计划期间,还修建了谢家渠,引用四棵树河水灌溉,渠长6.8公里。
  额敏县:1944年将引自额敏河水的哈萨克渠加宽并修建龙口,增灌农田1万亩。
  在额敏河上开凿新渠,增灌农田3万亩。
  裕民县:该县牛县长于1944年7月,发动农民在且克尔及建于寺一带挖泉眼,修建小型沟渠3 760尺,宽1丈,深5尺,引水灌溉,7月29日竣工。
  4) 阿山区:1944年全区有渠道86条,长3 673. 5公里,灌溉面积 110 323 亩。
  承化县:1942年开工,修建阿苇滩渠,引开拉普河水,灌地12 350亩。
  巴里巴盖渠:灌地1 050亩。
  沙尔哈斯渠:灌地1 000亩。
  红墩渠:灌地1 100亩。
  木拐图渠:灌地400亩。
  克凌河渠:灌地1 356亩。
  可克苏渠:灌地5 500亩。
  塔尔郎渠:灌地150亩。
  盐地渠:灌地600亩。
  开木齐渠:灌地12 650亩。
  合计,共可灌地31 306亩。
  布尔津县:修渠三条,灌地6 750亩。
  修建冲户河东渠:灌地6 500亩。
  冲户河西渠:灌地2 050亩。
  树窝子渠:灌地200亩。
  吉木乃县:修渠引水,共增加灌地22 025亩。
  于县城附近修渠四道:灌地4 600亩。
  克克沁等渠:灌地11 400亩。
  二道水渠:灌地100亩。
  乌拉斯台渠:灌地3 800亩。
  尚有其他各渠:灌地1 825亩。
  哈巴河县:修渠增加灌溉面积共24 100亩。
  于县城附近修三道渠:灌地17 800亩。
  铁列子渠:灌地1 000亩。
  其他各渠:灌地5 000亩。
  福海县:修渠引水共增灌面积5 800亩。上龙口渠:灌地3 750亩。
  中龙口渠:灌地300亩。
  其他各渠:灌地1 800亩。
  富蕴县:修渠引水,增灌农田共5 750亩。
  于县城附近修渠:灌地4 250亩。
  哈拉春柯渠:灌地1 200亩。
  二台渠:灌地200亩。
  青河县:修建渠道,共增灌农田4 521亩。
  于县城附近修渠:灌地1 200亩。
  察汗河渠:灌地3 321亩。
  布尔根设治局:于县城附近修渠:灌地3 000亩。
  5) 哈密区:1939年灌溉面积为60 385亩。大兴水利5年,到1944年有水渠46条,长666公里,灌溉面积达174 806亩,增灌114421 亩。
  哈密县:修建石城子渠,引用石城子河水,引水量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万亩。政府拨款修建,农民亦筹集一部分,工程费用3万元,于1941年5月竣工。
  哈密县地下水丰富,打井抽水灌溉,可增灌农田13. 4万亩。
  开凿五道沟引水渠,增加灌地11. 4万亩。
  6) 焉耆区:1944年共有渠道101条,长度3 244公里,灌地面积 679 744 亩。
  焉耆县:1942年2月开工修建吐尔曼渠,次年竣工,可灌地7. 5万亩。民款修建,工程费用4万元,水源引自吐尔曼坡河。
  乌拉斯台工程:渠长30余公里,宽深均在1-3米,可灌田4.5万亩,1940年动工修建。
  据1944年调查,全县有水渠27条,渠长1 215公里,引水10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03 607亩。和靖县:有渠7条,渠长129公里,引水2秒/立方米,灌地19 050亩。
  和硕县:到1944年共有渠3条,渠长95公里,引水1秒/立方米,灌地11 155亩。
  库尔勒县:有主要水渠14条,渠长386公里,总引水量18秒/立方米,水源大半来自孔雀河,可灌农田149 426亩。计有:大墩子渠:灌农田11 500亩。
  都日必里渠:灌地17 200亩。
  克藏其渠:灌地7 800亩。
  沙衣里克渠:灌地2 500亩。
  波斯塘渠:灌地3 500亩。
  英奇克托海渠:灌地500亩。
  布托立奇渠:灌地60 430亩。
  其郎巴克渠:灌地4 240亩。
  铁克其渠:灌地5 000亩。
  哈拉苏渠:灌地2 840亩。
  水磨渠:灌地4 913亩。
  恰其渠:灌地475亩。
  尉犁渠:灌地528亩。
  以上水渠均引孔雀河水。
  库尔楚渠:灌地2 000亩,水源为山水。
  尉犁县:新平水渠,长124公里,引水1.5秒/立方米,灌地14 706亩,源于库尔勒河。
  阿哈苏南渠:渠长34公里,引水0. 15秒/立方米,灌地1 745亩,水源于孔雀河。
  穷克尔河:水源于渭干河,灌地983亩。
  特卡渠:引塔里木河水,灌地1 667亩。
  库孜渠:引塔里木河水,灌地674亩。英可渠:引塔里木河水,灌地555亩。
  库荒渠有2条:一条渠长10公里,引水0.3秒/立方米,灌地3 286亩。
  另一条长13公里,引水0. 7秒/立方米,灌地7 986亩。
  铁卡拉渭渠:灌地6 460亩。
  以上8条渠总长227公里,引水3. 68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8 062亩。
  7) 阿克苏区:1939年有干渠138条,灌溉面积2 961 747亩。
  到1944年,共有渠277条,灌溉面积3 989 622亩,五年增加灌溉面积1 027 875亩,平均每年增加20万亩。
  阿克苏县:1939年开始修建由柯柯巴什村之多浪渠引水,经多思纺村通往沙雅小路共124里长,渠宽6尺,深6尺,此渠对阿克苏人民生活影响很大。
  加宽扬基寒功渠道,长62公里,增灌农田1. 6万亩,1944年竣工。
  温宿县:1944年加宽扬基斯坦渠道,修复蒙古渠道,增灌农田1. 6万亩。
  阿瓦提县:1944年正修渠道,增灌农田1. 6万亩。
  沙雅县:1939年修卡牙河支渠,并修建龙口,增灌农田1万亩。发动农民49人参加,于1943年5月完工。
  8) 喀什区:1944年共有渠道136条,长3 125.5公里,灌溉面积 2 250 431 亩。
  巴楚县:1941年3月开工修筑红海蓄水库,库容2 000万立方米,1942年4月完工,工程费用80万元新币,受益面积33万亩,可增灌地6万亩。1944年修建了引水渠,增灌农田16 000亩。
  巴楚、伽师两县,利用叶尔羌河水源,开凿引水道,增灌农田8万亩。
  麦盖提县:修建晋庸渠,引自莎车河水。1940年3月开工,1941年10月完工,灌溉面积10. 5万亩。工程费用35万元,公款、民款合修。
  第二个三年计划期间,修建了引用玉河水的大渠,渠宽14米,深1.7米,灌溉农田30万亩。
  疏附县:修筑阿尔吐什河分水闸,1941年开工,1942年完工,灌地面积13. 5万亩。在库尔干河修了分水闸,1940年开工,1942年4月完工,灌地面积33万亩。以上两项水利工程,均是农民集资修建,共用新币87万元。
  9) 莎车区:1939年有干渠63条,灌溉面积1 206 922亩,到1944年有渠道225条,长3 654公里,灌溉面积3 508 548亩,较1939年增加灌溉面积2 301 626亩。平均每年增加灌溉面积46万亩。
  第二个三年计划期间,修渠一条由叶尔羌引水以资灌溉塔得尔及色格地特二村的农田,可增加灌地7. 5万亩。
  在苏古卡克湖上修筑蓄水池,以开发卡什里克之乌斯坦渠旁农田3万亩。
  10) 和田区:1939年有干渠124条,灌农田1 250 818亩。到1944年共有渠道158条,长3 189. 5公里,灌溉面积2 299 337亩。
  五年增加灌溉面积1 048 519亩。
  墨玉县:1939年修建哈哈卡力渠,为解决农民灌水困难,发动农民修建水闸一处,1943年10月开工,1944年1月竣工,农民自筹资金。于1944年2月10日动工,在墨玉河上游修大堤一道,长770丈,高丈余,宽2丈,公资合资修建。
  于阗县:1939年完成大渠六道:①第一区恰六等八庄大渠;②木哈拉庄大渠;③卡井庄大渠;④英阿瓦提庄大渠;⑤第二区哈提牙克庄大渠;⑥第三区亚里庄大渠。
  附表1:据青海正闻社于1939年12月间报道,新疆全省已成水渠,共有干渠944条,支渠2 343条,共灌田11 189 420亩。其中旧渠疏浚及其灌溉面积如下表:据张大军(新疆风暴七十年》第5册3 878—3 881页资料制。
  1944年新疆水渠灌溉面积、人口统计1939年新疆水渠灌溉表 引自倪超《新疆之水利》38页,1948年1月商务印书馆出版。
  军阀盛世才封建割据、独裁统治新疆17年,经历了一个由乱到治、又由治到乱的曲折过程。
  金树仁当政时期,政治腐败,新疆大乱。盛世才趁平乱之机逐步掌握重兵,金树仁见大势已去,通电下野。盛氏依靠苏军的支持,先后打败政敌马仲英和张培元,平定内乱,统一新疆,从而攫取了统治新疆的军政大权。在其执政初期,又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制定了“三年建设计划”,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此时盛世才伪装进步,提出了“反帝、亲苏、民平(民族平等)、清廉、和平、建设”六大政策。对外与苏联亲善,反帝抗日;对内联合共产党人,动员人民医治战争创伤,大兴水利,举办屯田,振兴经济。这一时期,生产发展迅速,人口增长较快,新疆的形势是好的,于国于民都是有益的。但当1941年6月希特勒悍然对苏发动突然进攻,苏军损失惨重。10月,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这时八路军也处于困难时期。盛世才看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靠不住了,于是看风使舵,撕下伪装。露出了狰狞面目,由亲苏而反苏,由联共而反共,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到1943年11月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围歼德军精锐师团30余万,随即发起一系列凌厉攻势,扭转了战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盛氏看到苏军强大的力量,又转而想依靠苏联。此人变化无常,翻云覆雨,其手段之卑鄙恶劣,为新疆各族人民所痛恨。特别是炮制历次“阴谋暴动案”,剪除异己,诛杀无辜,凶残狠毒,不仅导致了众叛亲离,民族关系紧张,千夫所指,而且为新疆大乱种下了祸根,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影响是深远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