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第三阶段,以节饷为目的的屯田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70
颗粒名称: 三、第三阶段,以节饷为目的的屯田时期
分类号: F329
页数: 3
页码: 287-289
摘要: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大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订立了《马关条约》,除割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与日外,还赔款白银二千万两。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西逃。次年订立《辛丑条约》。
关键词: 屯田 新疆 清代

内容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军大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本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订立了《马关条约》,除割台湾、澎湖列岛及辽东半岛与日外,还赔款白银二千万两。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8月,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西逃。次年订立《辛丑条约》。此约除有许多丧权辱国的条款外,还规定中国向侵略者赔款白银400 005 000两,分39年还清,年利4厘,本息折合900 008 000多两。连同《马关条约》的赔款,每个中国人平均负担白银近3两。再加上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割地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陷入严重危机,瀕于破产的边缘。清政府一面加紧对人民的盘剥压榨,一面紧缩开支。财政危机首先受到冲击的是新疆。新疆财政本不能自给,每年靠各省“协饷”白银240万两左右过日子(《中国经营西域史》统计数字为三百数十万两)。各省为了支付巨额赔款,自顾不暇,哪有力量支援新疆。由于“协饷”断绝,欠发官兵的俸饷越来越多。怎么办?裁军吗?新疆巡抚陶模在给清政府的报告中说:“新疆幅员辽阔,额定旗绿兵丁共三万一千名,实不为多。伊犁与塔尔巴哈台三面邻俄,南路各城在当冲,碍难淘汰”(《陶勤肃公奏议遗稿》)。在裁军无望的情况下,为了减少开支,渡过难关,潘效苏提出了“以屯牧养之”的方案,在向清廷所奏《请遣散客勇改练土著世袭兵摺》中提出:“本省无源可开,不能自立,亦当少糜帑项,共济时艰。査北路草山甚多,均极丰茂,荒地亦复不少。南路亦有草湖官地。若将内地客勇徐为遣散,改练土著之兵,以官带兵,以兵带勇,仍与客军营制无殊,即以屯牧养之。毋庸另筹饷项,实为筹边上策。办理之法:择户民三丁以上者,拨给上地十亩,免其租赋。并给孳生牛马各二十五只,羊五十只,共计百只。令其家属自行耕牧。数口之家,足资养赡。内挑壮丁一人入伍充兵,即不发给口粮银两。定以十年为期,大约自二十内外入伍,三十内外出伍。又择其子弟中之年力精壮者接换充当,名之曰世袭兵”《新疆图志》。由于政府一时拿不出这样多的牲畜,就先给士兵一部分,另由政府补贴少量盐菜银维持生活。五六年以后,士兵完全自立,公家不再补贴。潘效苏说:“穷则思变,其法无逾此者。”认为这是一个筹边上策。这是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另一种形式。
  这一阶段新疆财政困难,每况愈下,各项措施,步履维艰,但屯田事业仍在坚持和发展。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饶应祺向清廷报告关内农民踊跃来疆的情况时写道:“关内汉、回携眷前来就食、承垦、经商者,络绎不绝。”特别是“回民扶老携幼,不远千里,接续自来”,在新疆各城乡,“随地谋食者”竟达“数万人。尚有许多农民,源源前来”。据哈密营卡所报,每月或三四百人,或一二百人,络绎不绝于途(《新疆图志》)。
  对于来新的农民,清政府积极组织屯田,兴办民屯。“酌拨荒地,责成开垦,暂缓升科。第应筹牛具、种籽等费”。虽然财政异常困难,还尽量从每年“所拨善后款内,酌量匀给。饬令各厅、州、县,尽心筹办,妥为安置”(《新疆图志》)。可见对民屯的重视。米泉县的红雁湖,就是从青海大通县红丫峪村来的十多户回族农民。为了表示对故乡的怀念,就把他们的屯田点命名为红雁湖(谐音)。经过数代人辛勤经营,现在已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村庄了。
  1896年清政府在罗布淖尔(包括今尉犁和若羌县)设抚辑招徕局,先后“招业农缠回(维族)共一千二百户”进行屯田(《新疆图志》卷103)。接着在卡克里克(今若羌县)设屯防局。1896年西宁回民刘同春起义失败,失败的起义者数千被徙于罗布淖尔(今尉犁县)、卡克里克(今若羌)。仅英气盖(今尉犁县南)一地,即达2 000多人(《光绪朝东华录 》),清政府也组织这批农民,组织屯田耕种,发展生产自给自足。为了发展生产,各州、县大兴水利。“阿克苏道江遇璞、知府刘嘉德设法开通渠沟,招民屯垦,业已水利畅行,足荫数十万亩”(《新疆图志》)。
  1900年巡抚饶应棋向清廷报告中谈到南疆发展屯田的情况时说:“莎车直隶州,地广而腴,近年新垦三十余万亩。”据《新疆图志》和《中国经营西域史》的资料,新疆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报升科地亩共10 126 371亩,到1911年(宣统二年),全疆实种地面积已增加到16 330 251亩,增长60%,特别是北疆迪化、奇台、济木萨、阜康、昌吉、呼图壁、绥来等七县区,1905年报升科地亩为788 529亩,到1911年实种地亩为1 670 228亩,增长一倍以上。伊犁的绥定县,也由23万亩增长到46万亩。
  清代后期,由于大兴屯田,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且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新疆图志》记述:“本期盖扩张屯垦之政,以赡军食,中兴以来,改设郡县,改变屯田旧法,垦地至一千余万亩。”大大超过了乾嘉时期的规模,可以看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很快的。
  由于屯田的发展,出现了“生齿日众,边境安谧,岁事屡丰”的繁荣景象。在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财政危机的情况下,新疆能在大乱之后有这样一个好的形势,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但屯田却一直延续了下来,这是有深远意义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