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林则徐遣戍新疆期间致力于屯垦戍边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290120020210001052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林则徐遣戍新疆期间致力于屯垦戍边事业
分类号: F329
页数: 10
页码: 247-256
摘要: 自道光继位以来,英国资本主义非法地、大规模地向中国倾销鸦片,白银大量外流。在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鸦片237万多斤。次年五月,英国军队为保护鸦片贸易,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在广东福建被击退,转而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逼进天津。
关键词: 林则徐 新疆 屯垦

内容

自道光继位以来,英国资本主义非法地、大规模地向中国倾销鸦片,白银大量外流。在广大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道光帝派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于道光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鸦片237万多斤。次年五月,英国军队为保护鸦片贸易,向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在广东福建被击退,转而北上,攻陷浙江、定海,逼进天津。英军凭借着船坚炮利,先后陷广州、厦门、镇海、宁波、镇江、南京。清廷大惧。
  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清与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赔款2 100万银元,开放五口通商等,中国从此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林则徐被革职,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日(1841年6月28日),“从重发遣伊犁,效力赎罪”(《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
  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九日到达伊犁惠远城(今霍城县惠远乡)。他关心时事,忧国忧民。带病研讨新疆史地,潜心探索筹边之策。早在他禁烟抗英斗争的时候,曾组织翻译《四洲志》一书。记述了沙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并指出,新疆毗邻沙俄,千万不可放松警惕。到戍所后,在为伊犁领队大臣开明阿的送行诗中,指出伊犁驻军的职责是:“静以绥中原,动以御外侮。”必须居安思危,严防沙俄侵略,“厝薪火难测,亡羊牢必补”。
  林则徐被伊犁将军布彦泰委派掌管粮饷处事务,得以翻阅了大量档案资料,了解了清代在新疆的屯田情况。鸦片战争后,清朝向英国赔款,国库财政拮据。对新疆驻兵的军饷,也就日趋减少。新疆大兴屯田,已刻不容缓。
  布彦泰在边疆任职时,对屯田亦较重视。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春,他在伊犁发动垦荒,就多得于林则徐的帮助。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惠远城附近三颗树、红柳湾开垦土地33 350亩,安置汉民570户。在阿勒卜斯开垦土地16.1万亩,安置维吾尔农民500余户。道光帝在布彦泰的垦荒奏折上高兴地批示日久储蓄充盈,自宜预筹抵拨,即可于兵饷之需,渐次减调”(《清宣宗实录》)。
  伊犁垦荒的奏效,对战后入不敷出、捉襟见肘的道光帝,启示不小。他在道光二十四年春的一道谕旨中说:“西陲地面辽阔,隙地必多。果能将开垦事宜实心筹办,当可以岁入之数,供兵食之需,实为经久有益。”随后强调:“伊犁地处极边,兵粮民食,必当计及久远,当以开垦为第一要务”(《清宣宗实录》)。表彰布彦泰“督率有方,忠诚为国”,并奖励提拔了一批垦荒有功人员。这极大地鼓舞了布彦泰和林则徐。林则徐把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倾注到边疆的屯垦事业上。《清史稿》评论说:“布彦泰新疆开垦,胥赖林则徐之擘画。”惠远城东有阿齐乌苏废地十万余亩。前任伊犁将军松筠曾经调拨八旗兵丁屯种,因为乏水而废置。重新开垦必须首先解决水利问题。从伊犁河支流喀什河开渠引水灌溉,才能使废地复苏。林则徐为了效力屯垦戍边,经过考虑,抱病向布彦泰呈请捐资承办水利工程中最艰巨的龙口工程。他为此投入了全部身心,亲自设计督修,带病操劳。率领民工北岸挖石,南岸筑堤。用了 4个多月的时间,终于使龙口新办6里工程如期完成。全部工程完工之后,十万余亩土地得到灌溉。是年秋,道光帝称赞:“所办甚属可嘉”(《清宣宗实录》)。布彦泰为此上奏反映林则徐到戍两年的表现:“留心察看,见其赋性聪明而不浮,学问渊博而不泥,诚实明爽,历练老成,……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窃谓人才难得”(《史料旬刊》布彦泰片三)。
  伊犁垦荒的成就,使天山以南各城也相继奏请开垦。道光帝认为需要派人亲往各城査勘垦地。经过斟酌,他于年底通过布彦泰向林则徐传旨,派林则徐前往南疆,勘査地亩,兴办水利,招户安民,考核工费。这是林则徐梦想不到的。虽然事务繁重,道路遥远,自己又体弱多病,但林则徐为了能为开发和保卫边疆贡献余力,为了报国安民,还是欣然前往了。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十二月十七日,林则徐离开了生活两年的伊犁惠远城,赶往乌鲁木齐。再经吐鲁番折赴天山以南。会同喀喇沙尔(今焉耆)办事大臣全庆结伴西行。在二十五年(1845年)上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勘査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喀喇沙尔(今焉耆)七城垦地。途经英吉沙,遍历南疆八城。据林则徐记载南疆勘地的《乙已日记》来看,情况如下:1) 库车。关于库车垦地,二十四年,库车办事大臣常清上奏说査出库车可垦荒地,已动员捐资兴工,请求拨给无业的维吾尔人承种。
  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二月十五日抵库车。十九日,全庆随后赶来,在官署商讨履勘地亩之事。晚间,林则徐整理丈绳备用。次日,林则徐西南行70里,到托依伯尔底之地。周历四至,逐丈计量,勘地6. 8万余亩。当晚宿托克苏托玛村。二十一日返城,与全庆商计,并发文向布彦泰汇报。
  五月九日,道光帝就布彦泰库车开垦地亩一折批复,说南疆垦荒,本意是招致内地人民承种,“原非为该处回户另筹生计”,“现在库车地亩,既据全庆等往勘,请给回子承种纳粮,复经布彦泰核奏,自系因地制宜。惟事当创始,不可不预防流弊”(《清宣宗实录》)。
  六月十四日,林则徐与全庆接布彦泰抄寄的这道谕令。林则徐看到道光皇帝虽然准予将地亩拨给维吾尔人耕种,但语意甚为勉强。便与全庆商量后,再次致函布彦泰。
  2) 乌什。关于乌什垦地,二十四年,乌什办事大臣维禄奏请裁撤兵屯,续开地亩,拨给维吾尔人耕种。
  林则徐于二月三十日抵乌什。三月一日与全庆出城各勘地亩。
  统计共有地10. 3万余亩,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镇压乌什维吾尔族起义之后所设屯田数。分布为宝兴、充裕、丰盛三屯。原设兵屯千名,现存340名,土地荒废者甚多。林则徐勘地回署后与全庆商办,整理公牍至四更就寝。之后又为乌什地亩事,向布彦泰致函。
  3) 阿克苏。二十四年,阿克苏办事大臣辑瑞査有可耕地10万亩。开渠引水,足资灌溉。于是未经具奏就招徕维吾尔人兴工。道光帝下令停工,候旨办理。他考虑的是“阿克苏等城,民回杂处。现在开垦荒地,若令民户认种,究竟能否相安?及酌给回户承种,日后有无流弊? ”(《清宣宗实录》)于是传谕林则徐亲往履勘。
  林则徐于三月五日,由乌什至阿克苏,次日上路南行,8日到朗哈里克新垦田地处。与全庆分东西两边丈量。各自引绳而行,每十丈为一标记,从早忙到晚。
  4) 和阗(今和田)。关于和阗垦地,二十四年,和阗办事大臣奕山奏请,查出可耕荒地,并招集维吾尔人挖渠兴工。道光帝也令停办。原因是此项荒地是否可以开垦,招集维吾尔人承种,日后有无流弊?该处现在有无汉民可以招垦?林则徐于三月二十八日至和阗,几天后,出城勘地,行200里到达达瓦克新渠龙口。在两河之间的滩地上设毡庐宿营,勘量了达瓦克、鸡克坦、爱海里等处地亩。又移往于鸡克坦、苏尔坦之间的河滩上,赴阿堤巴什勘量。夜晚风大,夜不成眠。
  布彦泰将全庆与林则徐的汇报上奏后,清廷回答,达瓦克既已筑坝开渠,修立龙口,引水灌溉,此项荒地实有可垦之处,准其开垦。和阗地处偏僻,汉民难以招徕,应如所奏,地亩可分给情愿承种的维吾尔人。据《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163记载:是年和田共有新垦地100 100亩,其中达瓦克有7.2万亩。招募回户承种9.6万亩。
  5) 叶尔羌(今莎车)。林则徐在行过巴尔楚克(今巴楚)之后,接叶尔羌参赞大臣奕经等人公文,知该处已新垦地亩,请顺道査勘。
  四月十五日,林则徐由和阗返回叶尔羌。十八日出城西行65里,至和尔罕新垦之地。先査看水渠,当天夜宿毡庐中。次日勘地,西至玛咱尔沙梁。下午东行35里至龙口查看水势,宿克罗巴特村。勘地后向布彦泰呈报:“和尔罕地膏腴,哈拉木扎什水渠可资灌溉”(《清史稿·全庆传》)。七月二十六日,清廷批复:“据伊犁将军奏称,叶尔羌所属之霍尔罕地方,新垦田九万八千余亩,现已开挑渠道,足资灌溉。但地处偏隅,与回庄杂错,招民承种既多未便,不若分给回户,转可相安。自系实在情形,应如所奏办理”(《清宣宗实录》)。
  6) 喀什噶尔。二十四年喀什噶尔领队大臣开明阿奏请,査出喀什噶尔闲荒地亩,已捐资开工。林则徐于四月二十四日由叶尔羌经英吉沙到喀什噶尔。出北门70里至新开地亩龙口。河西地名阿奇克雅黑,河东地名巴依托海。是日先勘水势,夜宿毡庐。次日丈量地亩。行35里到玛杂丁勘量地亩。林则徐与全庆向布彦泰呈报:喀什噶尔新开地亩,“分河东河西两处。河东之巴依托海,计地六万七千二百亩。河西之阿奇克雅黑,计地一万六千九十八亩”。八月四日清廷批复:“查河东毗连回庄,无民可招,不得不酌给回子耕种。……河西地亩,既称可招民户承种,自应设法速为招徕”(《清宣宗实录》)。
  7) 喀喇沙尔(今焉耆)。全庆任办事大臣时曾奏请开垦喀喇沙尔环城周围及库尔勒北山根垦地。后交新任办事大臣常清办理。奏称有可垦地1万数千余亩。六月八日,林则徐南疆勘地后东返途中奉旨勘查喀喇沙尔垦地。与全庆赴库尔勒东70里北山根丈量地亩。十四日又在开都河北岸,喀喇沙尔城周东南一带丈量垦地,并查看了水利情况。建议开渠引水,展宽龙口,分挖支渠。
  林则徐在南疆勘地中,认真从事。“到一城,查一城,将实情呈报将军核奏。绝不敢稍有成见,亦绝不能粉饰迎合”(《林则徐于道光二十五年十月致李石梧书》)。七城勘地后,六城由伊犁将军布彦泰具奏,喀喇沙尔由全庆具奏。但实际工作及上奏折稿也多由林则徐草拟。
  七城勘地的统计,对照《清史稿》中布彦泰和全庆的传记,都记载林则徐共履勘垦田60余万亩。而《清史稿•林则徐传》记其:“计辟各路屯田三万七千余顷。”七城之前,林则徐在伊犁捐办屯田,七城之后,林则徐在吐鲁番、哈密勘地。几处相加,远不及60万亩之数,更何况3. 7万余顷(370多万亩),显有扩大,似应以60万亩为宜。
  关于七城垦地的分配,林则徐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安排。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决定采取回屯或民屯。针对清廷态度,他与全庆商议后,致函推动布彦泰奏请,使道光帝尊重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分配。招募汉民承种困难的地方,维吾尔人大都就近拨地耕种。而喀喇沙尔垦地,喀什噶尔河西垦地则招徕汉民承种。这样符合当时南疆的实际情况。照顾到维吾尔族人民的利益,有利于兄弟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共同开发新疆的目的,促进了南疆的生产发展。
  林则徐在履勘中,把乌什、喀喇沙尔的兵屯裁撤,分别拨给维吾尔人和汉人耕种。把屯兵改为操防,以加强边防。《清史稿•林则徐传》就记载他“请酌给回子耕种,并请改屯兵为操防,均如议行”。
  南疆勘地,林则徐历尽艰辛。据《乙已日记》记载,车过托克逊翻越天山苏巴什沟(今干沟),“两傍石山,黝然深黑,车行峡中,轮碾沙石,隆隆作声”,经策大雅“多沙窝,殊费马力”,抵图木舒克时遇大风,“黄尘迷目,几不见人”。循叶尔羌河畔而行,“枯苇犹高于人,沿途皆野兽出没之所”。在叶尔羌城南坡斯坎木竟然翻车,幸未伤人。野外宿营,不是“飞蚊、跳蚤纷扰异常”,就是“风力之狂,毡庐欲拔,殊难成寐”。
  林则徐在履勘中,不仅受到各地官员的支持,更多的是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大力帮助,担任向导、翻译和马车夫。在布古尔(今轮台)以西尽是翻浆泥沼,维吾尔群众争相用草土填路。在阿克苏过河水深处几乎淹没车马,幸有群众前来护送。南疆之行,使林则徐接近体察了下层维吾尔族人民的疾苦。在和阗勘地时,有千人递呈控诉伯克“借端科派”。此事虽不属勘地范围,但林则徐还是收下呈辞,会同当地官府迅速结案。
  履勘七城后,林则徐在喀喇沙尔与全庆作别,赴哈密听候谕旨。他寄诗《柬全小汀(全庆)》两首。其一说: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
  荒碛长驱回纥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
  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诗中回忆了他们共同勘地的往事,对荒凉的边疆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期绣陇成千顷”。一片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两个月后,林则徐接布彦泰传旨续勘伊拉里克(今伊拉湖乡)垦地。便由哈密折回,九月一日至托克逊。吐鲁番领队大臣海枚曾奏报说:伊拉里克一带有可垦地十余万亩。请令就近维吾尔人耕种,待有成效后,例行升科征粮。被清廷列入新疆开垦的议事日程。
  由于林则徐是废员流放,身在戍籍,无权上奏。这项工程由乌鲁木齐都统维勤挂名,但维勤不来工地,林则徐只有与他“往返札商”。
  伊拉里克地平土阔,当地人称“板土戈壁”,其西又是“沙石戈壁”。200里之外有阿拉沟之水,引水工程自西而东。建龙口石坝,地段甚长。于沙石戈壁凿大渠,又于板土戈壁挖支渠。林则徐采用建议,用旧毡铺垫沙石渠底,胜利完工。勘地为11. 1万亩。南疆七城勘地,绝大多数拨给维吾尔人耕种了。而伊拉里克垦地,考虑到吐鲁番、托克逊是南北疆交通枢纽,又临近乌鲁木齐,决定安置内地民户认种。订立制度,将可种之地,按地形区势,以人、寿、年、丰四字编号。每号设正、副户长各1名,乡约4名,由公众推选。承种户民发给执照,不得转让买卖。
  除修水渠外,林则徐还注意因地制宜推广和扩建坎儿井。他曾在吐鲁番看到坎儿井,细心观察,赞叹为“不可思议之事!”这次在伊拉里克建议挖掏坎儿井以灌溉垦地。年底林则徐获释入关,清廷充分肯定了伊拉里克开垦,也同意了挖掏坎儿井的建议。30年后,左宗棠在写给部下刘锦棠的信中,说林则徐曾与他谈及西域时务“颇以未竟其事为憾”。继任伊犁将军萨迎阿将林则徐挖掏坎儿井的计划继续下来,予以完成。据《清史稿•萨迎阿传》记载:“吐鲁番掘井取泉,由地中连环导引,浇灌高田,以备引水所不及,名曰坎井。旧有三十余处。现因伊拉里克户民无力。饬属捐钱筹办,可得六十余处,共成百处。”至此,林则徐的夙愿得以实现。30年后,诗人施补华来此,但见家家垂柳,处处回流。白发老人流着泪怀念林则徐的功德。他作诗《伊拉里克河水利,林文忠公遣戍时所开,所谓四十八坎儿也,贤者所至,有益于民如此》:海族群吹浪,疆臣远负戈。
  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
  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
  白头遗老在,怀德涕滂沱!(《泽雅堂诗集》卷2)伊拉里克即今吐鲁番地区托克逊县伊拉湖乡。是维、汉、回杂居区。当地群众至今津津乐道地流传着当年林则徐来此倡导挖掏坎儿井的故事。新疆各族人民至今仍在怀念林公。
  继勘伊拉里克垦地及水利工程后,林则徐赶往哈密。哈密帮办大臣恒毓先前上奏:哈密以东“塔尔纳沁地方有官荒地八千余亩,堪可开垦”。 道光帝传谕林则徐详细履勘。“是否可以开垦,并能否招来户民承种纳粮”(《清宣宗实录》)。
  塔尔纳沁(即今沁城)在哈密以东200里。康熙末年,清朝与准噶尔部争夺哈密时,清军驻扎于此。为解决军粮供应,在此屯田,垦地3 000亩。乾隆七年(1742年),清廷因地寒土薄,收获无几,下令停止耕种。二十二年(1757年),清军出师平定天山南北之际,再次在此兵屯。疏渠并种地一千五六百亩,种植青棵、豌豆,很快将兵屯恢复到原有规模并逐年扩大。但由于水土的原因,80多年间,未有很大发展。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十月二十四日(11月23日)林则徐从哈密赴塔尔纳沁,用几天时间勘明了荒地情形。29日回城途中,遇军民绅商百余人拦舆环跪递呈,控告七世哈密王伯锡尔的不法行径。哈密绿洲之地,除三地官屯之外,全被伯锡尔霸占,民田竟没有半亩。未经他的允准,任何人不得随便垦种。不但要全部田租交给他,而且凡有居民之处,他都要收取地租。还把山林占为己有。驻军修房,连一车土也要交纳几十文钱。更有甚者,他竟将城郊坟地吞占,必须交纳银两,才可埋尸。他肆无忌惮,强取豪夺,成了谁也管不了的“土皇帝”。不仅民众被勒索,而且驻军也受欺压,军民怨声载道。林则徐虽是无权的谪臣,所告之事又不在他勘地范围,但看到群众受到的欺压,伸张正义之心,使他毅然接受了这桩控案。
  道光八年(1828年)平定张格尔之乱后,道光帝曾下旨颁布裁革南疆陋规条款,以期安定民众,保卫边疆。据此,林则徐等于十一月一日传讯伯锡尔,将状纸所控之事当面讯问,并晓以大义。伯锡尔情知不妙,又见民怨沸腾,不得不表示愿将东新庄的万亩土地呈献充公。至于勒租索费之事,伯锡尔推说不知,林则徐指出应严行査禁,伯锡尔点头称是。
  随即,林则徐会同哈密官员、伯锡尔赴东新庄勘丈。连未垦之地共有一万余亩,全部收归公有。其中熟田5 720亩,生地4 832亩。“每十户设渠长一名,给地六十亩;每百户设总渠长一名,给地九十亩;专司其事。其余招集耕种户民,每户给地三十亩,应共招户二百七十二户”(《清宣宗实录》)。
  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六日(1845年12月4日),林则徐接旨获释,饰令回京,以四品京堂候补。他请求“容将哈密地亩査勘事竣,遵旨起身回京”(《林则徐集•公牍七》)。
  哈密控案处理完毕。临行前,他和奉召即将进京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全庆,以内阁部堂、候补京堂的名义发布告示。将接受军民控告的详情及査办结果公之于众,严厉斥责伯锡尔的不法行径。布告一出,哈密军民奔走相告,扬眉吐气。为防日后有人嫁祸影射而蒙不白之冤,林则徐和全庆又给伊犁将军布彦泰写信,报告塔尔纳沁勘地情况。 详细陈述哈密控案的缘由和处理经过。布彦泰据实上奏,说塔尔纳沁“本有官田一万四千余亩,因土性瘠薄,轮流耕歇,每年实种地七千三十亩”。因水源不足,“若分水招民,官屯转致荒歉”。鉴于此,清廷下令:“所有请垦官荒之处,应无庸议”(《清宣宗实录》)。关于奏折中反映的伯锡尔的情况,在新疆带有普遍性,为了安定,道光帝下令要求新疆各城大臣力守清操,严行约束伯克。为此下达谕令,将道光八年的裁革南疆陋规条款颁发各城,宣读晓谕,责令着力奉行,按季奏报,认真査核。
  道光年间的新疆屯田,是由林则徐遣戍新疆而推向高潮。他以花甲之年,多病之躯,不怕路远艰难,遍历八城,为开发和保卫祖国边疆而贡献余力。他没有任何头衔,也没有上奏之权,只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的筹边抵御外来侵略的思想和主张,以及他的光辉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将永志不忘。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书从古代、近代到当代,系统地记述了新疆屯田的过程及历史背景,从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上述诸问题.重点研究在西域兴屯田,西域安,丝绸之路畅通;相反,废屯田,西域乱,丝绸之路阻绝的历史规律。 在划分古代、近代、当代三个时期申,近代屯田,本应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算起,但为了保持清代新疆屯田史的完整性,不致使其割裂开来,使读者能系统、全面了解清代新疆屯田情况,所以就把清代后期新疆屯田也列入古代屯田范围中一并记述

阅读